韓信為何被宮女用竹竿戳死?難道呂后、蕭何沒有兵器嗎?

秉燭讀春秋


老百姓就喜歡這樣抖機靈的故事。

見過許多這樣的故事,明明得到了免死金牌,最後卻死得比沒有免死金牌還慘。

這叫小說處理方法上叫反轉。

在評書裡見過一個故事,是在李世民手下, 有個奸臣,李淵許諾也是這個不殺,那個不殺的。

到了李世民這裡,想要弄死他,就有點犯愁了。

程咬金最後出主意,弄個鐵鐘扣住他,四周點火,活活烤死了。

這屬於老元帥玩文字遊戲弄死奸臣,喜聞樂見。

換韓信身上,這就悲劇了。

韓信這個事吧,傳說劉邦當年許諾他: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所以呂后殺他的時候,矇住他的頭,掛到房樑上,然後用竹竿捅死,成功避開了三個諾言。

這個故事其實漏洞百出,以韓信的智慧倘若,劉邦給出這三個諾言,就能想到背後的陷阱。

其實故事雖然漏洞,但其中的智慧卻是真的,那就是上下級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利益才是永久的。

一切的許諾,到最後都抵不過“莫須有”

因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想要殺你,終有辦法。

這就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錦翼


一代軍事天才韓信,為漢高祖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卻最終落得慘死的下場。但是,淮陰侯韓信,卻被呂后以一種很奇葩的方式處決。根據歷史記載,韓信被呂后騙至長樂宮,呂后隨即命人以厚布遮窗,以長毯鋪地,將韓信吊在鐘下,被一群宮女用竹竿刺死。

那麼,呂后又不是沒有兵器,為何以這種方式處決韓信呢?

其實,韓信之死,源自於早年自欺欺人的做法。當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時,劉邦多次向韓信發出求救信,但是韓信不僅按兵不動,還向劉邦提出要做假齊王的要求。劉邦聽罷火冒三丈,但是因為張良踩了他一腳,他瞬間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於是,劉邦臉色一變,大吼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我現在就封他為三齊王,與天齊,與地齊,與君齊”。


但是,接到敕封的韓信還是惴惴不安,他知道自己趁人之危要挾漢王,日後恐怕會遭到清算。於是,韓信想出了一個主意,書信一封,讓劉邦做出“不殺”的承諾。接到信的劉邦立刻明白了韓信的意思,如果此時拒絕韓信,韓信必然不會援救,倒不如給他這個承諾。於是,劉邦向韓信承諾“齊王三不殺,五不死,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所謂“三不殺”,指的是天不殺、地不殺、君不殺。所謂五不死,指的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無繩捆之,無兵殺之。

韓信以為,只要陽光普照的地方,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只要有君王的地方,自己就不會死。天底下沒有鎖拿自己的繩索,沒有殺死自己的刀劍,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擁有一個免死金牌。可是,到頭來自己卻被呂后被竹竿刺死。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一代梟雄項羽垓下自刎,大漢帝國建立之後,韓信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轉而變成一個威脅皇權的存在。於是乎,劉邦對韓信多次貶謫,先是將齊王改封楚王,又再次貶謫為淮陰侯,劉邦的殺氣已經暴露無遺。

劉邦想除掉韓信,但是卻因為之前的許諾,一直沒能下手。劉邦問呂雉,朕之前許諾過韓信,三不殺五不死,如今讓我怎麼辦呢?呂雉說:“大王大可不必勞心,我自有辦法。”


韓信被呂雉召見,侍從對他說“呂后詭計多端,您之前已遭多次貶謫,此去恐怕很危險,不如遁去。”韓信說:“大王許諾我三不殺五不死,如今呂后一介女流能奈我何?”進了長樂宮,韓信發現宮門瞬間被關上,就連窗戶都被厚布遮蓋,地上鋪著重重地毯。一群宮女拿著白綾將韓信擒拿,將韓信懸在了殿內的大鐘之下。


韓信憤怒的質問呂后:“大王先前許諾我三不殺五不死,如今你怎麼敢抓捕於我。”呂后笑著說:“本後實在不敢違背大王的旨意,但是如今,你既不見天,又不著地,也見不著君王。我既沒有用繩捆你,也沒有用兵器殺你,我只能讓這群宮女用竹竿將你處決。”韓信聽罷大笑:“我真懊悔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以至於現在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歷史方位】說:

從某種意義上看,韓信之死,是歷史的必然。自古皇權和臣權都是難以平衡的矛盾體,尤其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過渡的時期,功勳卓著而又能征善戰的韓信,不僅會受到皇帝的猜忌,而且會對立足未穩皇權產生威脅。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新興朝代的建立,就會伴隨著功臣的覆滅,這似乎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歷史魔咒。


歷史方位


在音樂領域中,論功力,美聲唱法高於通俗歌曲,可在受眾面上,美聲唱法是完敗於通俗歌曲。同樣,在歷史的長河中,野史趣聞、演義評話的傳播力也是讓官修的史記史傳望塵莫及。野史評話更具有趣味性、傳奇性,象當今人們更樂意聽聞八卦新聞一樣,極有市場,至少在街巷酒肆可隨手拿來作為談資,這點是枯躁的正史文從來比不了的。

韓信之死,還是死於宮女之手,就是典型的流傳民間的一種歷史傳說。蓋因為這個傳說有邏輯、有趣味,有包袱。

有邏輯:

國人價值觀向來以感恩為正,負義為恥。劉邦打敗了項羽,統一天下當了高祖,韓信之助不是汗馬功勞,是超級的汗馬功勞。所以在百姓理念上,皇帝要大大獎賞、感恩有功人員,是應該的。敕封什麼鐵券丹書都不為過。所以民間有了劉邦三不殺或五不殺大功臣韓信的兩個版本。都是說劉邦建立漢朝後,感恩韓信之功,一次與韓信閒聊時,許下了貌似怎麼也不會殺韓信的口諭。

有趣味:

三不殺版: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五不殺版:見天、見地、見君、見光、見鐵都不能殺韓信。五不殺升級版——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這就如同曲藝作品一樣,先設下了吸引人的包袱。

抖包袱:

韓信之死,確實是呂后所害,那時劉邦正在外地公幹,之前忌憚韓信,已經把韓信的王位貶成了侯位,且召回韓信居於京師。呂后欲殺韓信,便與丞相蕭何合謀,將韓信騙進一個三層的繡樓。在第二層樓(符合不見天地),設下機關,埋伏人馬。當韓信觸動二樓機關的時候,一個布袋(符合不見光)從天而降,將韓信裹在裡面。隨後,十數名身著素衣的宮女手持削尖了的長竹竿{不見鐵器},將韓信捅死。還有一版是,呂后在長樂宮的鐘室召見韓信,韓信來了以後,呂后令人緊閉門窗,不見天地,埋伏的宦官、宮女用毯子把韓信裹起來{符合沒用繩子},然後由宮女用削尖了的竹竿戳死。

這個傳說邏輯性有,傳奇性有,況且正史韓信就是呂后所殺,蕭何誘騙入宮。現有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指的當初發掘韓信這個人才是蕭何,最後誆誘韓信入宮身死,也是蕭何。所以在古時候,文化率偏低的百姓中一直流傳甚廣。這樣的橋段,在酒席上,當有善談者談起,甩出包袱,那旁聽者一定起了興趣。若善談者再繪聲繪色添上幾多形容詞,想來買單都是旁聽者的事了。

其實韓信之死沒那麼傳奇,就是被呂后誆進宮中所殺,但隨後又派人殺了韓信三族,卻是殘忍些。不由不讓後世之人,常常生嘆:兔死狗烹{peng}、 鳥盡弓藏,借指帝王成功後,反殺有功大臣的無情的一面。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