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對散戶有什麼警示?

用戶223908434029276


t+0是市場成熟,穩定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清退散戶的一個過程!

第一,

剛開始實行肯定造成股市震盪,但震盪過後,股票就會出現兩極分化,優質股脫穎而出!垃圾股,逐漸被拋棄!

第二,

開始真正的價值投資!

第三

主力,莊家,與散戶的實力差距徹底拉開,過去散戶本來就處於劣勢,散戶會變成水裡的魚,只能隨波逐流,無力反抗,會清退大批散戶!

散戶失去t+1保護後,因消息滯後,操作能力弱等缺點,暴露更多!適者生存!

第四

資金流動性增大,對於市場長期利好。

第五

a股快速港股化

第六

巴菲特投資理論,也許會適合新的股市


兩分鐘財經


對於普通散戶來講,未必全是壞事!

很多人聽到媒體報道,T+0條件逐漸成熟。有點擔心以後不好玩了,其實證券市場剛初建的時候,就已經嘗試過了,最關鍵的是漲跌幅放開是前提條件,科創板已經向前邁了一步。

1992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取消漲跌幅限制後實行了T+0交易規則。

1993年11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取消T+1,實施T+0。

1995年基於防範股市風險的考慮,滬深兩市的A股和基金交易又由T+0迴轉交易方式改回了T+1交收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既然是為了防範風險而設定,暫時取消的可能性就不大,但隨著金融開放,國際資本不斷的湧入,如果觸發了漲跌停製度和T+1的弊端時,就是改變的時候了。。我們的老傳統是,沒有問題的時候,慢慢改變,逐步向國際化接軌,而有問題的時候也有可能有緊急而徹底改變,繼續關注吧,短期內可能性不大,


韓東良


t+0一直被市場所期盼和呼籲,而市場真正對t0的理解卻未必準確。我個人認為,t0並無所謂利好還是利空,核心並不在於t0還是t1,和諧在於對交易公平和對操縱股價的監管是否到位。

中小投資者,普遍有一個感覺:當某天買入錯誤是可以當天歷史利用t0機制實現賣出交易從而扭轉交易錯誤。而事實上,假設,你的確可以利用t0交易機制賣出,而假設,股價被操縱,當暴漲後出現跌停,你如何賣出?

以歷史上的認股權證和認購權證來看,即使“認股權證”在股價持續大漲過程中,行使“認估”已經毫無價值,依舊會有很多中小投資者去炒作“認股權證”——看跌期權。有一個案例,一個老太太,他終身的存款36萬元,想要投資股票,結果她看到一個叫“招商認估”的品種才0.36元,她認為“招商是國家大銀行,不會有風險”,而“0.36元股價非常低,肯定上漲概率比下跌概率大得多”,因而全倉買入。結果次日,該權證到期的作廢——因為沒有做空價值,假設認估的行使看空權力在16元,而股價在36元,也就是你必須以36元買入然後以16元的合約價格交割。結果老太太想不通,天天在證券公司門口鬧事。

這個案例,說明了,所謂任何的機制,本身,有好有不好,任何金融產品都有風險,也有大量的交易者參與投機交易,而真正理解產品風險的人卻不多。多數的中小投資者以“頻繁交易”和“追逐熱點”作為自己生存價值的唯一存在。而真正對於多數“無知”的人來說,交易品種越少,對無知的人限制越多,反而“越是保護”。而事實是,多數中小投資者並不接受“保護”,堅決要求“傷害”。

回到t0問題上來,我一直反覆強調,任何交易和監管機制,都沒法說是否真正“利好還是利空”,任何機制的改變,必須有著“對應的配套機制”。比如,熔斷在美國是一個成熟的機制,但是移植到我們就成了股災。而美國熔斷,的確是市場意識到可能滑向“金融危機”,而我們則是製造危機。這是為什麼?因為在我們實施“熔斷”的時候,有“漲跌停”,有“t1”,根本不適合實施“熔斷”。因此成為災難。

以“退市”來看,美股的退市,有著完善的配套機制,比如集體訴訟,比如做空,比如違法的嚴厲處罰和投資者賠償。而我們的“退市”,基本上是“一退了之”,並且不是類似新股發行的“常態化”,而是選擇性——選擇退市對象,選擇退市時間。同樣虧損,同樣造假,有的退,有的不退,誰也不知道為何。

因此,我並不認為單純的t1改t0是利好還是利空,核心還要看“政策的目的是什麼?”以及如何“配套”改革。以權證和熔斷,以及退市(特別是退市整理期)和“註冊制“來看,任何機制改變,只為了“獲取改變的利益”而不注重配套,是我們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改變,任何“改變”都只會帶來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