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行與知LL歷史圈中圈


歷史上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在周興嗣的《千字文》當中,有“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描述了戰國四大名將的功績,這四人無一不是帶兵打仗、威名遠揚的將軍。

先說白起。白起是秦國名將,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兵法韜略無一不精,身經百戰、戰功赫赫,一生未嘗敗績。白起一生中最出名的戰役是與趙國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最開始本來是白起與廉頗的對決,廉頗對敵我優勢洞悉明瞭,趙軍在地形上佔劣勢,秦軍補給線過長,所以廉頗採用守勢,雙方陷入僵持。秦軍採用的對策是散播謠言,誘導趙國更換主帥為趙括,再把趙軍誘導出壁壘,一舉殲之。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將40萬趙軍降卒坑殺,震驚天下。白起一生為秦國征戰沙場攻下70多座城池,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王賜封其為“武安君”。但白起的結局不太好,秦昭襄王想攻打邯鄲,欲以白起為主將,但白起幾次推辭了,秦昭襄王被激怒,下令一定要其出征,但白起深知不可能成功就自刎了。白起一生斬敵無數,也被世人稱為“殺神”。

再說王翦。王翦也是秦國名將,幼時就對兵法軍事十分感興趣,一直鞍前馬後地侍奉嬴政。秦國到了嬴政在位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公元前229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趙軍這邊有名將李牧隨軍,又是一場四大名將中的兩位的對決,這一次王翦也無法找到李牧的破綻,雙方僵持一年有餘,秦軍這邊故技重施,賄賂佞臣迷惑趙王遷,把李牧除掉了。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了李牧的趙軍,完全不是王翦率領的秦軍的對手,敗地一塌糊塗,王翦之軍一路挺進,俘虜趙王,把趙國的土地收歸秦國國土。後來與楚國的戰爭,王翦向嬴政提出軍隊“非六十萬人不可”的要求,將楚國也收歸秦國版圖。王翦因其戰功卓著被秦王賜封“武成侯”。與白起不同的是,王翦自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及時隱退,始得善終。

廉頗是趙國名將,公元前283年,領兵討伐齊國,奪取陽晉,大勝而歸。之後在長平之戰的初期,自知趙軍在地形上佔了劣勢,而秦軍勞師遠征,補給線漫長,便採用守勢,深居溝壑壁壘,使秦軍不得寸進。後趙王被謠言蠱惑,臨陣換將,由趙括率領趙軍對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公元前292年,燕國討伐趙國,廉頗領軍抵抗燕軍,斬殺敵將主帥慄腹,進軍燕國,燕王不得不割讓五座城池議和,一生戰功赫赫,威震天下。但晚年的廉頗不受趙王看重,在楚地去世。

李牧也是趙國的名將,他是天下一等一的將帥。李牧本來是趙國負責抵抗匈奴的將領,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展現了優秀的領兵能力,兵法使用嫻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使得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入侵趙國,李牧也因此名震天下,此後主要負責與秦軍作戰。就像上文所說的,秦國在攻打趙國之時,王翦與李牧僵持一年有餘,便古惑趙王除掉了李牧,趙國也忘了。李牧論才能本不輸於王翦,奈何效忠的君王荒唐。李牧也被賜封“武安君”,意為以武力安定天下。後世對李牧評價極高,如馮唐有評價“

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啊。

注:圖片摘自網絡,侵刪。


早識浮夢


廉頗,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們的歷史功績:

廉頗 :提起廉頗就想起了中學時代學的《廉頗廉藺相如列傳》,他襟懷坦白,勇於知錯就改。他一生征戰無數,堅守城池 ,進攻圍困燕國都城 ,為趙贏得十五座城池。作戰勇猛,是趙國難得的大將軍,功高蓋世。

白起 :秦國大將軍,軍事奇才。精通兵法,善於用兵。戰功顯赫。大破魏韓聯軍;伐楚戰役中,攻陷楚國的國都郢城;在長平戰役中,重創趙國軍隊主力,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

王翦 :秦國傑出軍事家滅趙國 ,是秦國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材。平滅燕國趙國,戰勝楚國。打仗百戰百勝。長勝將軍。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

李牧 :趙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將領。具有極高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從不失敗的計錄多次重創敵國軍隊。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

這四位大將軍,在戰國時期顯示了他們傑出的軍事才能,功高蓋世,其歷史功績被後人所傳頌,他們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當之無愧。






環球文化歷史熱點


題主你好,我是LT很高興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戰國四大名將眾所周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戰國時期有那麼多戰神,為什麼單單就是他們特別突出呢?這還得分別從他們的特點和貢獻說起。

先說秦將白起,一聽到這個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什麼,不用我多說,肯定是長平之戰。說起長平之戰大家的注意力也不在白起是怎麼打贏上,而是他屠了趙軍四十多萬的俘虜。要知道在春秋時期,大家打仗還是很講禮貌的和現今約架差不多,看對方不爽了就下戰書,說某年某月某日在什麼地方帶多少人。都是規規矩矩的,打完了各回各家。到了戰國時期才開始搞些陰謀詭計,打仗就是為了吃飯,打輸了頂多去做苦力。但是殺俘這總事情還是不多,向這種大規模的更是前無古人。也使得,老百姓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

在來說秦將王翦,戰國一共就六個國家,他就滅了五個(其中有兩個是他兒子滅的)可以說統一之戰就是他打的。這些都不談,關鍵的是南征百越,這可是開疆拓土的大功績。

接著說趙將李牧,李牧的前期功績是防禦匈奴上,當時趙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邊境地區防禦匈奴。他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229年,秦派王翦攻趙,趙以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寸步難進,只能用計離間李牧,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即亡,足可以說明他的地位。

最後來說廉頗,廉頗之所以上榜,我想可能是因為的他賢,“將相和”、負荊請罪的故事是中國史上著名的美談。司馬光說:“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正體現了他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