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西涼指什麼地方?是怎麼形成的?

用戶351557759231


東漢時並沒有西涼這一地名的說法,西涼只是出現在《三國演義》中。真實的地名應該叫涼州,在今天甘肅。涼州羌族與漢族雜居。東漢末年,羌人多次叛亂。東漢朝廷無力平叛。於是組織地方武裝對抗羌人,並通過征討羌族叛亂而迅速發展。董卓、馬騰等就是他們的代表人物。

此時的東漢朝廷連自己的內事都沒能管理好,更不會有精力來管理西北地區的事務了。因此涼州地區的軍政大事,全部交由地方軍政武裝處理。類似於民國時的軍閥。

東漢朝廷的做法,等於是自掘墳墓。





海學390


涼州在中國的西部,故稱西涼. 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不過,涼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瞭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裡,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徵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上次,我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去我家,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歎: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澱。涼州自古多安定。古謠雲:“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我是煙雨踏秋殤,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說一下這個問題。

  在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將天下分成十三個州,分別設置刺史官吏管理,歷史上成為“十三部刺史”。因為當時西涼地區也就是今甘肅省周圍“地處西方,常寒涼也”,所以設置涼州刺史部,涼州的名字由此而來。到了東漢末年,也就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涉及到的漢末亂世時期(188-220),涼州包括除了甘南一帶的甘肅省大部、內蒙古阿拉善盟西部(居延)、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北角(河湟地),今日的平涼在這個時期大體上是屬於涼州安定郡管轄的。

  我們首先來看一張三國時期的地圖,地圖最西北的那塊地就是涼州。“西涼”在《三國演義》中,是對“涼州”的稱呼,真正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並沒有西涼一說。涼州在東漢末年,處於中國的大西北,也是當時的邊疆區域,也許羅貫中正因如此將涼州稱呼為西涼吧。

  曹魏建國以後,漢代涼州的黃河以南部分被劃歸雍州管轄,歸屬於安定郡的平涼地區也便被劃歸給曹魏雍州。西晉時期,在今日的隴西地區設置了秦州,而安定郡則依然歸雍州管轄。所以,在三國時期魏晉兩朝(220年-280年),涼州僅僅包括河西走廊、居延地區、河湟地區,並不包括寧夏平原、隴西地區與涇河上游,位於隴西地區與涇河上游之間的平涼自然也在此時,與西涼沒有什麼關係。

  歷史上的西涼是指400年—421年,河西走廊一帶曾先後產生過五個涼政權,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於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歷三主,共二十二年。西涼最早被納入中國版圖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當時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開闢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如今甘肅河西一帶,很多地方依然崇拜霍去病,例如蘭州市五泉山公園以及高速公路入口,都有霍去病的雕像,有些素質較低的人還喜歡在雕像上摸來摸去,說是霍去病能去走疾病。

  所以古時候的西涼地區就是現在管轄大致為今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區湟水流域,以及陝西省定邊、吳旗、鳳縣、略陽等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