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西凉指什么地方?是怎么形成的?

用户351557759231


东汉时并没有西凉这一地名的说法,西凉只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真实的地名应该叫凉州,在今天甘肃。凉州羌族与汉族杂居。东汉末年,羌人多次叛乱。东汉朝廷无力平叛。于是组织地方武装对抗羌人,并通过征讨羌族叛乱而迅速发展。董卓、马腾等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此时的东汉朝廷连自己的内事都没能管理好,更不会有精力来管理西北地区的事务了。因此凉州地区的军政大事,全部交由地方军政武装处理。类似于民国时的军阀。

东汉朝廷的做法,等于是自掘坟墓。





海学390


凉州在中国的西部,故称西凉. 中国历史上的“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甘肃凉州区。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武威”,有时叫“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前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要研究中国文化,你不可能绕过凉州。比如:佛教传入中原时,凉州是最关键的一站,佛光西来,自此扩散,才有后来的格局;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在凉州住过十多年,他对中国汉文化的了解,就是在凉州完成的。至今,他那个著名的焚不烂的舌头还埋在凉州,接受着历代过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国的建筑,那就更绕不开凉州了,北京西安等旧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头,就是凉州。……总之,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其发祥地就在凉州。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里,有许多相应的证据。 凉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接兰州,西通新疆,山脉前隔,沙漠后绕,“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峡被称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最窄处宽仅数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就留下了许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杨门女将,征西夏时,到古浪峡,走投无路,跳崖自尽,留下了“十二寡妇滴泪崖”的传说。西路军也在古浪峡跟马家军打过一战,死伤惨重。上次,我带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吴金海和黄韬去我家,路过古浪峡时,他们不由得惊叹:难怪西路军受挫,这儿,只要架挺机枪,就很难过去。的确,那是条狭长的走廊,峭壁千仞,势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窜。整个凉州,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便是地理书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 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凉州便成为丝路重镇和经济交流的都会,同时也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凉州自古多安定。古谣云:“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凉州百姓爱好和平,从不排外,能忍辱负重,讲究“吃亏是福”,商贾往来,从不欺凌,渐成经济文化重镇,在唐代,就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说。


高台民俗博物馆郑


我是烟雨踏秋殇,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个问题。

  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将天下分成十三个州,分别设置刺史官吏管理,历史上成为“十三部刺史”。因为当时西凉地区也就是今甘肃省周围“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所以设置凉州刺史部,凉州的名字由此而来。到了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涉及到的汉末乱世时期(188-220),凉州包括除了甘南一带的甘肃省大部、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居延)、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北角(河湟地),今日的平凉在这个时期大体上是属于凉州安定郡管辖的。

  我们首先来看一张三国时期的地图,地图最西北的那块地就是凉州。“西凉”在《三国演义》中,是对“凉州”的称呼,真正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并没有西凉一说。凉州在东汉末年,处于中国的大西北,也是当时的边疆区域,也许罗贯中正因如此将凉州称呼为西凉吧。

  曹魏建国以后,汉代凉州的黄河以南部分被划归雍州管辖,归属于安定郡的平凉地区也便被划归给曹魏雍州。西晋时期,在今日的陇西地区设置了秦州,而安定郡则依然归雍州管辖。所以,在三国时期魏晋两朝(220年-280年),凉州仅仅包括河西走廊、居延地区、河湟地区,并不包括宁夏平原、陇西地区与泾河上游,位于陇西地区与泾河上游之间的平凉自然也在此时,与西凉没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的西凉是指400年—421年,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产生过五个凉政权,史家为区别其他的4个,将中心位于凉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权称为西凉。历三主,共二十二年。西凉最早被纳入中国版图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当时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如今甘肃河西一带,很多地方依然崇拜霍去病,例如兰州市五泉山公园以及高速公路入口,都有霍去病的雕像,有些素质较低的人还喜欢在雕像上摸来摸去,说是霍去病能去走疾病。

  所以古时候的西凉地区就是现在管辖大致为今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湟水流域,以及陕西省定边、吴旗、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