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的書有很多但是每次寫議論文的時候都感覺無從下筆,感覺自己的思想深度也不夠,我看的書是不是白看了?


其實你說的這種現象不是你一個人會有這樣的情況,也有很多學生都會這樣說,其實我看到很多書,但是我作文還是不會寫。我建議你在看書的時候拿一支筆在旁邊,邊看邊做一些批註,也不是說要寫很多,一兩句話,或者幾個詞都可以,起碼有有你自己一個思考的過程。其次呢,寫議論文不需要說是面面俱到,你只要就某一個點,有自己的一個觀點就可以了,然後再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去寫,就可以了。第三呢,你可以多看一下經典的這種議論文,積累一下人家寫作時候的一些例子,說不定可以用到你自己的文章當中去。加油哦!


歲月靜好我心安然


首先,你看過的都是哪方面的書,如果是網絡小說類、詩詞歌賦,對提高議論文的寫作幫助真的不大。建議讀讀諸子百家,或者西方哲學類的著作。

其次,議論文寫作方法很重要,要掌握常用的幾種方法,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歸納論證等。

再次,議論文的結構也很有講究的。古人所謂“鳳頭、豬肚、豹尾”,開頭段簡明扼要、開門見山,主體部分材料豐富,論證多樣,結尾呼應開頭,有力收束全文。

讀過很多書,似乎是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米”,至於能不能做出美食,還需方法和千錘百煉!


跳起來摘果子


可能你看書的時候並沒有注重深度閱讀。比如在讀文學書籍的時候,通過研究作品時代背景,語言特性,再結合自己的知識、閱歷等,然後去思考和感悟作品,試圖去發現作者想說的意義,這就是一個深閱讀的過程。你可以多從下面幾點加強:

1.重複自己的閱讀。偶爾在關鍵的詞或句子上停下來,讓自己說出關鍵的內容。在第一次讀一本書時,與朋友討論一下書籍的內容。“你認為這本書在說些什麼?”?“你認為作者想表達什麼?”以增強自己的參與感。——我覺得,從當下的角度看是增強了參與感,提高了閱讀興趣,但更深遠的,是注意力和思考能力的鍛鍊,有助於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但應注意應適度,就像泛讀和精讀一樣,篇篇精讀就倒胃口了,過猶不及啊。所以可以重點精度幾本,尋找共性。

2、一本書可以點燃希望,啟發思想,帶來發現。在讀完一本書後,勻出時間寫總結來表達感受,但關鍵是用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哪些值得思考,討論話題設計,可以隨意,當然也可以精心做準備。可簡易,也可費許多心思功夫……

3.在閱讀時,慢慢念可以讓自己將聽到的內容,在腦海中勾勒出圖像。放慢速度可以讓自己仔細觀看書中的圖畫,匆促朗讀會使讀者沒時間運用表達技術。——非常實用,有助於讀者去注意書中的各種細節,或在腦海中勾勒出圖像,不僅加深了印象,還激發想象力。讓讀者有更多時間去體會寫作的技巧。

4.分享閱讀心得。把作家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像讓他的故事活靈活現一樣。——不經意間,慢慢的就會對某些喜愛的作家的風格熟悉,看到他的作品,還沒看到作者是誰就猜到了,這是一種心領神會的樂趣。形成自己的風格,無關學習和考試,僅僅是一種人文需求吧?但當你越津津有味兒的品讀書籍,你就會越多的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是一種由書而人再到思想性格的過程。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無須極刻意的蒐羅,讀得多了,思考多了,自然會有印象,印象越來越深時,你就會去關注和琢磨,慢慢了解和思考。

總之,就是多反思,多總結,否則很多閱讀都只是淺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