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位共主是誰?為什麼?

侃侃娛樂報


第一位建立王朝,應該算是中國第一共主,部落不是,部落是信奉酋長的

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大禹之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也是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

  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  1、夏朝 (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在鈞臺(在今河南禹州)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  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

  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瞭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

    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幾經變更。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州)。   斟鄩 洛陽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2、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

  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  夏啟即位後,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

  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臺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

    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

  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

    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

  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  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

  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曆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

  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


千年骷髏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據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後來居住在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在有熊建都,又稱有熊氏。因為黃帝有土德之瑞,土是黃色,被尊稱為皇帝。

《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後來 ,黃帝與蚩尤大戰,在三年中大戰九場,未能打敗蚩尤,可見當時的戰況是多麼的慘烈。後來皇帝在涿鹿聯合炎帝部落,最終擊敗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


藍白貓看歷史


既然是共主,第一位應該是黃帝。

“涿鹿之戰”之後,來自西部的炎黃部落確定了自己的正朔地位,而黃帝也完成了對東方部落的“聖山”---泰山的封禪。在部落時代,沒有什麼比佔據對方的“聖山”更有戰略意義了。即使在現在,首都淪陷敵佔區也是個標誌性事件。黃帝也通過對泰山的封禪,一方面可以宣揚自己的武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完成對對手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威懾。“涿鹿之戰”,標誌著東、西兩方部落大規模融合的開始。

黃帝:嘿嘿,封禪泰山的慣例,是我首創。

歷史即將進入聯盟時代,在那之前,我還想給孕育出這些大V的東、西兩個部落做個總結。

鑑於西部部落選手舉手較快,就先說西部部落吧。西部部落,不管是黃帝還是炎帝,他們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之上,有一個字可以很形象的說明他們的原始屬性---“羌”,牧羊之人。想想星光大道的阿寶,你們就應該對“羌”的形象不會陌生。他們基於生存壓力,從黃土高原走下來,來到關中平原,然後逐步向東面擴張開分基,逐步擴張到華北平原和中原的。

南、西、北面:咋滴,瞧不上我們?

還真是瞧不上,關中平原的南面是秦嶺,北面、西面都是高原。別說炎黃時期,就算是現在,穿越秦嶺也沒那麼容易。

至於東部部落,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他們就比較厲害了,一開始就開了三個基地:東北的遼河區域,山東丘陵區域以及長江下游的太湖區域。有另一個字可以很形象的說明他們的原始屬性---“夷”,持弓之人,畢竟弓箭才是對付森林猛獸和沿海魚蝦的利器。他們同樣基於生存壓力,要逐步向外部開分基。東面是海,除非他們想下水重新以海洋生物為鄰,不然他們的擴張也只剩下西面---華北平原和中原。

既然雙方的擴張方向都在華北平原和中原上,那麼衝突在所難免了。雖然對於當事人來說,這種衝突意味著血與火,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衝突也意味著融合。如前面“涿鹿之戰”所述,雖然東部“持弓之人”武力值較高,但還是被西邊“牧羊之人”所打敗。這也充分說明遠程輸出不能被人貼身肉搏,此處劃重點,王者榮耀選手切記。

東西融合的結果應該是漫長但成功的。在我們祖先佔據華夏核心區之後,根據自己方位劃分的西戎、東夷、南蠻、北狄中,對與自己同出一源的西部部落和東部部落分別冠以的“戎”和“夷”,指代的是兵器,而南方的“蠻”和北方的“狄”則被毫不留情的直接貼上了“蟲族”、“獸族”的標籤。

可見不被認可的部落在當時的主流意識裡面是“豬狗不如”的,畢竟豬和狗可一直都是人類的好朋友。

即使在現在,我們雖然被貼上的炎黃標籤是來自西部,但是代表中華文明的“玉”和“龍”卻基本可以確定是來自東方。

自此,普天之下,皆是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