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一世界
盤庚遷殷是商的第十三次遷都。自商人始祖契至湯,共十四代,其間八次遷徙;自湯至盤庚,共十代,有五次遷徙。商族的遷徙,見於記載的前後達十三次。
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轉折點。自從遷至殷後,商朝穩定發展,不久後出現武丁中興。而此前頻繁遷都時,也正是商朝的中衰期。由此可推知,商前期數次遷都與商朝的不穩定有關。
下面說說商朝前期的不穩定局面:
一、王權弱小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伊尹放太甲”,誠然這是段佳話,原本是無道昏君的商王太甲在被伊尹流放到桐宮為祖父商湯守陵,三年後反省錯誤而被伊尹迎回,成為一代賢君。
但這足以說明商初王權的弱小。伊尹品格高尚,這便是段佳話,若是碰上奸臣,恐怕就成了政變,甚至大亂。
之後,從第十代商王仲丁開始,王室內部連續爆發王位之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製度遭破壞。當繼位之弟死時,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面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陽甲在位時期,共經歷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
到九世之亂後期,商王陽甲已無法控制內亂的貴族勢力,司馬遷《史記》中載:“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陽甲在絕望中去世後,弟弟盤庚即位,有感於貴族之難制,盤庚遂決心遷都。
說回盤庚遷殷這件事本身,盤庚就受到了貴族勢力的極大抵制。因為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宗室、貴族勢力離開了經營已久的大本營,必會受到抑制。遷都也使商王避開叛亂勢力的攻擊,貴族們再難干預王權,插手政治。最終,盤庚以強制手段實現遷都,商朝自此復興。
由此可知,都城所在與貴族勢力息息相關,盤庚以前都城屢遷正是由於王位爭奪的激烈,以及商王和宗室貴族矛盾的尖銳。
二、生產落後
商朝處於我國農業由遷移農業向定居農業過渡的時期。
何為“遷移農業”?就是刀耕火種的粗放種植,先以斧劈、火燒等方法開墾出一片荒地,然後隨意播種,不特意施肥。幾年後地力下降,產量降低,又另尋新地開墾。
商朝已具有了相對高級的社會形態,耕作技術已有初步發展,但在商初仍十分有限,這是商人頻繁遷徙的經濟原因。
到盤庚所在的商朝中期,商人的生產技術已大幅進步,包括對農業生產的認識,也包括農具的製造。總之,隨著農業的精耕細作化,商人的定居習俗得以鞏固,遷都不再必要,也不再方便。
最後,再講遷都的地理因素
商朝發源於華北東部,位在黃河下游地區,而黃河下游的泛濫和改道極其頻繁。
例如:商王祖乙在位時,都城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今山東鄆城)。
盤庚選擇的殷,位於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不會經常遭受黃河水患,相對此前的都城而言比較安全。殷附近有漳水、洹水、淇水等,雖然也有水患,但遠較黃河為輕,又能保證都城用水,從地理因素看相對適宜久居。
漁人文史
盤庚遷殷,是第13次遷都。
商湯滅了夏朝之後,建立了商朝,定都在了亳,就是今天河南省最東部的商丘。縱觀商朝的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商朝人特別喜歡遷都,前前後後一共遷了13次,稱為前八後五。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個原因,是商朝對王位的繼承,沒有明確的規定,有時候是兒子繼承,有時候又是兄弟繼承,所以內鬥不斷。史書記載,商人有“九世之亂“,所以造成了頻繁遷都。
第二個原因,當時黃河水患頻發,土地被淹沒。
第三個原因是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
《竹書紀年》記載,到了第19代商王盤庚的時候,“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就是商人把都城遷到了北蒙,被稱為殷。所以,商朝也被稱為殷商。地點在今天河南省的安陽。“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273年,更不徙都”。就是說,商朝的都城,自打遷到北蒙以後,就再也沒有動過。
白水老哥說歷史
“盤庚遷都”是商朝的第五次遷都,準確的說,是商朝建立之後的第五次遷都。為什麼怎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商朝是推翻夏而建立的,在商朝建立之前,商只是一個部落,光是商部落就已經遷都過八次了。
商部落的八次遷都分別是毫遷到蕃,蕃遷至砥石,砥石遷至商,商遷至商邱,商邱遷至泰山,之後又到商邱、殷和最開始的毫。
商朝正式建立後,在商朝的歷史上,一共又發生了五次遷都。
據《竹書紀年》中記載,商曾五次遷都:商王仲丁自毫遷至器,河甲自器遷於相,祖乙自相到庇,南庚自庇遷往奄,盤庚使奄遷至北蒙,曰殷。
瞭解完商朝遷都後,想必不少人對商朝遷都了幾次,從哪裡開始遷都的有了大概的瞭解,那麼問題來了,商朝為何如此頻繁的遷都呢?換句話說,導致商朝多次遷都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商朝為何頻繁遷都這一問題,史學界有多種說法。
一、洪水氾濫,都城盡毀
黃河中下游地區,時常發生水患,而商朝的都城除殷之外,都靠近黃河,當時的他們又依賴河水進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黃河呢,又時常氾濫,所以時常發生洪水淹沒的事情。
在當時的環境中,洪水是最具有威脅的因素,據考古學家證明,在商朝的幾個都城都有洪水氾濫的遺蹟。
在當時,人們沒有辦法與洪水抵抗,洪水一來,百姓被沖走,房屋沖垮,肥沃的土地也被洪水一起帶走了。
二、農業落後,土地耗盡
商朝人口眾多,人口一多,耕種肯定較多,土地資源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的農業也不發達,土地的利用度肯定不夠,無論多麼肥沃的土地,使用過度後,都會糧食產量降低。
再加上洪水的泛濫之類的問題,遷都,在當時來說是一個辦法,其他地方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建設都城都比被洪水侵犯的國都要好,於是商朝開始遷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三、貴族奢侈,王位紛爭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自仲丁以來,廢礆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於是諸侯莫朝。”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指從仲丁到陽甲的九王在位期間,商朝發生了連秒的王位爭奪。
在商朝時期,王位是先由弟弟繼承再到孩子,而“九世之亂”的時期,商朝又在不斷遷都,很可能這個王位的爭奪是商朝遷都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貴族的奢靡,貴族在舊都或許奢侈,導致舊都負荷不堪,遷都是為了節儉。
四、尋找青銅
也有不少人認為,商朝之所以不斷遷都是為了尋找青銅。
我們都知道,商朝時期,青銅器是非常發達的。據已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在當時青銅器的鍛造已經達到高超的水平,逐漸形成了後世之人所著稱的“青銅器文化”。
從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正是因為這些青銅器的存在,所以有人猜測商朝的遷都很可能與青銅器有關。
無論商朝遷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起碼,遷都帶來了一定得好處。正是因為遷都,商朝在文化上有了更大的發展,給歷史留下更多遺蹟,給後世之人留下尋找商朝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