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責怪孩子“自大”?中國式父母,我勸你瞭解一下“喬韓窗口”

一,大人对孩子的误解,很多都是源于不懂。

考完试,儿子和他同学源源约好,一起去他家玩他的98k玩具枪。我送他到同学家时,正好听见孩子爸爸在问源源的考试情况。

源源说他感觉自己考的不太好,因为老师也说这次出的题有点难。

爸爸"嗤"的一笑说:"考前你还说这次自己一定能考班级前10 ,这次又吹牛了吧?"

"我没有吹牛!"源源小声辩解,一脸羞愧。

"又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你都说自己这个可以,那个可以,结果呢?你自己说说你能干好什么?"爸爸似乎是已经习惯这样说了,丝毫不管孩子的情绪已经很低落。

我有点看不下去,赶紧打圆场说:"源源,你不是一直说想看我家的蜗牛吗?马上就下蛋了,咱们去看吧!"

走出家门,孩子的情绪还没缓过来,还跟我儿子说:我没有吹牛,我真的觉得我可以考好!我是不是太笨了?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其实,不只是源源爸爸,有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他们觉得孩子总是事前吹嘘,到时候却又做不到,从而认为孩子自大、吹牛、不踏实。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事实上,他们都误解孩子了,孩子们真的不是吹牛或者自大,而是他们陷入了对自己认知的偏差之中,所以才误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做好"。

"乔韩窗口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乔韩窗口理论"是指美国心理学家Joseph Luft和Harrington Ingham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他把每个人的自我分成四部分:

A 公开区:透明真实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知道;

B 盲目区: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

C 隐秘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D 未知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

对照“乔韩窗口理论”的四部分,源源并非父母看到的骄傲自大,而是他对自己在考试上的认识处于B盲区。

二,“乔韩窗口”,孩子成长的镜子。

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是一个延续一生的事业。

从一岁多,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了。孩童时代是自我认知的开端,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不确切,出现很大的偏差,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可是,如果孩子一直不能对错误的认知进行纠偏,或者发展不出准确的自我认知,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走许多弯路。

(一)对内,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

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验证和内化的过程。

每学会一点东西,孩子都会根据以往经验,在心里有一个预估或者说预期,这个预估就是孩子对自己的初步认知。如果这个自我认知与实际的偏差过大,就会对孩子造成或明显或潜在的危害。

对当下来说偏差太大的自我认知,可能让孩子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错误的决定,接着实施危险的尝试或行动

比如,想把A事做成功,需要100分的能力。如果孩子自己只有70 分,却认为自己有100,那他就可能自信满满去做A事,结果可想而知。

就像每年夏天的青少年溺水事件,大多数都是因为当事人"觉得自己的游泳能力绝对没问题",才下水的。如果他们结合当时的环境条件,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的判断,应该能减少很多悲剧吧。

从长远来看,如果行动的结果一直和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不一致,无论是高于还是低于自己的预想,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和能力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孩子通过行动和实践,对自我的认知进行验证,再根据结果,来调整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 如果结果超乎意料,孩子就容易骄傲,就会高估自己,或者干脆下一次就不那么努力去做了;
  • 如果结果不如自己的预期,几次受挫下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遭受打击,孩子就会对自我的认知、能力、价值,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卑,畏缩不前,不敢再尝试和探索。

(二)对外,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孩子也不是。

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孩子从16个月左右,就开始具有社交属性。越长大,他们与朋友和同学的相处时间越多,即花在社交上的时间越多。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如果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太大,那他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言行不一、语言和结果不一等现象。

比如,

  • 处在B盲目区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旦结果不尽人意,就会给人留下"爱说大话","吹牛"的印象;
  • 处在C隐秘区的人,却刚好相反,他自己拥有一些能力,以为别人也都知道,事实上别人并不理解,所以就给人一种“装”、“爱演”的错觉;

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削弱别人对孩子的信任感。一旦信任失去,后续的沟通和交流就很难继续,孩子的社交,向外的发展就会受阻。有些敏感的孩子,还可能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同事的女儿萌萌,是个很积极的小女孩。刚上一年级时,在班上什么都抢着做,但她只做,却很少与同学们交流。几次下来,同学们开始嘲讽她,甚至还隔离她,觉得她“傲娇”、“太爱表现”,这让小姑娘特别受打击,有一段时间,甚至都不愿去上学了。

九型人格告诉我们,本就有人天生喜欢利他,萌萌就是。她本来就喜欢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而非大家口中的“虚荣”,同学却为什么会这样误解她呢?就是因为,萌萌处在了自我认知的“C隐秘区”——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动机,别人却不知道,而她却以为大家也都懂她的行为,所以才造成了大家的误解,进而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社交。

三,想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来。

01,情感先行,不要打压,而要肯定和鼓励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教育家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发展称为"儿童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有它本身的"内在秩序"。

他在《童年的秘密》中说:儿童的工作天赋代表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

也就是说,孩子的内在是有巨大的能力的,如果给他们时间和包容,他们是可以在反复的预估和验证之中,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最终形成对自己的良好认知的。

同时,童年时期也是孩子其他各种能力和情感,比如自尊,自卑,自信等的发展期。如果父母不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反而过于责骂、打压就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偏差,进而阻碍孩子自我认知的发展。

所以,与其责怪和打压,不如肯定和鼓励他们吧!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做如下的改变:

a. 原来的不理解:这次比赛怎么回事?你不是说自己在队里成绩最好吗?又说大话!

换成肯定:这次比赛成绩很不错哦!我问过老师了,老师也说这次出的题有点偏,有两大题 类型恰好是你的弱项!你会的都没失分,这点其实很不容易做到的!下一步,咱们就着重来补弱。

b. 原来的打击:一次两次都是这样,你看看你做的?做不到就别那么自大啊,做成这样你丢不丢人?你说说你能干什么好?

换成鼓励:这两次,结果与你预计的目标就差了那么一点点。下次咱们稍微把目标定低一点,再努力一把,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02,理论跟上,引导孩子回归事实。

先在感情上对孩子进行同理,认同,肯定和鼓励,让他不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你再给他说事实,讲道理,他才不会排斥。

而且,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只是在感情上把孩子安抚好了就完事,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下一次孩子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孩子还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也就没有了进步的机会。

你可以根据"乔韩窗口理论"的四象限模型,和孩子一起分析,他们是在哪个部分出了问题。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比如,很多孩子之所以表现的“很自大”,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的盲区B,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结果却没能做到,在被人看来就是“自大”。

03,教给孩子方法,让他拥有随时自检的能力。

了解了事实,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了。除了公开区A,我们可以分别从BCD区上来找方法,帮助孩子矫正自我认知的偏差。

001,针对B盲目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开始,儿子屡屡受挫,我劝他在行动之前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他并不听。有一次,他上完画画课回来,我就笑他。他问我笑什么,我不说,只是让他去照镜子。他照镜子才发现自己脸上不小心沾了颜料,像个大花猫,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尽管是你自己,也有很多时候、很多地方,自己也发现不了,只有别人才看得见的。

后面,他就开始问我和他朋友的意见,考虑之后才做决定,就没原来那么鲁莽了,对自我的认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多听听他人的意见,然后自己做决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是让你失去自我,而是让你看见自己的盲区,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更准确的做决定。

002,针对C隐秘区,多去跟朋友分享,展示自己。

孩子的"好为人师"其实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发展心态。有的家长总是会在孩子高高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知道"的时候,觉得孩子太不谦虚太张扬,教孩子要谦虚,要低调。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其实,谦虚是拿来对付那些自满自负的大人的,而孩子不需要这样的"打压"。

多展示自己,多跟人分享自己知道的东西,是孩子与外界沟通非常好的方式,不但会增加别人对孩子的了解和信任,还会让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准确,让孩子变的更自信。

003,针对D未知区,养成阅读的习惯。

如果让孩子必须培养一个学习习惯,那就选阅读吧!

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以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在,还可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导师。随着孩子的成长,精神导师对孩子的影响和激励,可能会远超父母带给孩子的精神动力。

又责怪孩子“自大”?中国式父母,我劝你了解一下“乔韩窗口”

而随着现在有声音频的出现,听书也不失为一种用耳朵的"阅读"。

就像我儿子,现在每天都在一个听书软件上听故事,他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很著名的老师,很乐意照着老师教导的做。他跟着老师学到的,已经远超于我能教给他的,有些方面甚至都可以当我的老师了:他的兴趣被挖掘,习惯被培养,知识被丰富,性格被影响——这些都是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每多学习一点,对自我的认知就会更深一些。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成人也同样适用。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如果家长心有余力,也可以多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孩子身心发展的过程以及特征,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助孩子一臂之力。

如果确实有心无力,那就用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默默做个守护者,不添乱,不添堵,不拖后腿,不挖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