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參與式方法促進貧困村災後重建——四川陡嘴子村的實踐

以参与式方法促进贫困村灾后重建——四川陡嘴子村的实践

一、摘 要

陡嘴子村是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的一个贫困村,村庄基础设施差、农户收入水平不高。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这个村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由于资源禀赋弱,在震后重建过程中,重建工作难度更大,重建恢复时间更长,因此,贫困村的灾后重建需要在村民内部积极重建基础上通过外部资金和技术援助才能完成。陡嘴子村灾后重建包括灾后重建规划和灾后重建过程,其中灾后重建规划分为确定重建内容和制定重建方案,而灾后重建过程则有农房修复与重建、基础设施修复与建设、能源改造与环境保护建设、农户生计发展几个方面。陡嘴子村灾后重建取得了村民日常生活恢复、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庄环境与卫生状况改善、灾后重建信心增强、社区参与能力提高、村民风险意识提高等效果。

从陡嘴子村的经验可以看到:村庄可持续发展需要本土参与作为基本保障,外部政策与援助是重要的激励条件,通过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在重建功能上有机整合发展目标与村民的发展能力,以此保证村庄重建顺利完成,并且在村庄外部政策和援助因素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持续健康发展。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参与式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建理念、减贫减灾政策的合作交流模式、贫困村灾害抵御能力建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背 景

陡嘴子村是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白蝉乡八个村子中的一个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户收入不高、村庄环境较差、农户住房条件很差,这些词语被用来描述震前陡嘴子村的基本情况。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给灾区村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痛苦,使本身贫困的陡嘴子村遭到重创。在震后重建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弱,重建工作难度大,重建恢复时间长。因基础设施及农房重建,贫困家庭负债沉重,大量外出人员回家修建住房和无房养蚕的情况严重影响外出打工收入和养蚕收入,人均收入减少到2638元(2009年)。因地震返贫户139户。另外,地震灾害产生的后果对弱势群体如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在生活、住房及灾后生产恢复上面临许多困难。

地震活动还会引起很多次生灾害,如火灾、爆炸、煤气或其他有害气体泄露、放射性污染、疫病、洪水、崩塌、滑坡等,具体到陡嘴子村,除了余震和可能发生的前面的各种情况之外,还有由于地震对房屋和村庄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对洪水、山体滑坡,甚至雨季的抵抗能力减弱。因此,贫困村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激励与村庄本土参与的相互结合。

三、项 目 实 施

以参与式方法促进贫困村灾后重建——四川陡嘴子村的实践

陡嘴子村灾后重建项目规划过程图

(一)灾后重建规划

1. 确定重建内容

这是制定灾后重建规划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恢复重建哪些方面”及“先重建与后重建的排序”等问题。与所有的灾后重建村一样,要充分考虑村民的重建意愿,因此重建内容的确定是以农户的重建意愿为核心的,重建规划过程也是以农户为核心。确定灾后重建内容主要分三步走,即前期准备、社区调查、农户座谈,主要是专家组通过访谈了解基本情况,专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村民的重建意愿来确定重建内容。

2. 制定重建方案

贫困村灾后重建的内容是由规划组主导、村委会配合、并充分尊重重建村庄内部成员的重建意愿的条件下确定的。制定重建方案主要有确定项目框架、项目估算两个步骤。

(二)灾后重建过程

1. 农房修复与重建

农房修复与重建是村民灾后重建的重要项目,因为住房对于受农耕文化影响很深的村民来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财产。

(1) 住房修复

进行住房修复的农户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震前已修砖房的农户,房屋出现了裂缝、倾斜等情况。在资金花费上不多,一般在2000元~5000元不等,主要的工程就是修复裂缝与门窗等;在资金的来源上,政府的加固补贴是每户2000元,其余是农户自己出资;技术要求不高,一般是农户与泥瓦匠一起进行住房修复与加固。第二类是地震前没有修建砖房,居住的土坯房在经过简单加固修复后还可以勉强住入的农户。在资金的使用上,一般需2000元左右,技术要求也不高,大部分农户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进行加固和修复。

(2) 住房重建

农户的住房重建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因为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说,住房重建需要涉及技术、材料、资金与人力协调的问题,从村庄的社会关系来说,住房重建还是一个农户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在灾后住房重建中,政府给予了重建户在资金上的支持,虽然补贴资金占的比重不大,但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农户住房重建上,陡嘴子村还创造了连户互帮互建模式,农户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帮工还工,有效解决了农户住房重建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紧张与技术资源紧张问题。

2. 基础设施修复与建设

到2010年8月,陡嘴子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道路修建上新建了村道水泥路3.3千米和入户路2千米,硬化了组道2.3千米;进行村庄小水利的修建与改造;修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国家直接投入资金共计201.5万元;UNDP共计投入资金40.5万元;群众自筹75万元。

(1) 村道建设与农房重建的效果整合

村庄基础设施的恢复与建设对于村庄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为农户住房重建提供便利的交通,减少由于路况不良而增加的额外运输负担;第二,保证了农业生产能够及时进行,为生产能力恢复提供了保证。村庄道路与建设对农户重建与村民生活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基本经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重建必须进行整体规划。

(2) 公共建设中的资金整合

由于村庄外部的项目资金并不能够完全满足项目完成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项目资金以“打捆”的方式进行整合,结合村庄劳动力资源和群众自筹资金实施道路修建工程。在基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当地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实施机构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监督与检测。

(3) 公共建设中的以工代赈

在工程实施上,虽然陡嘴子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并不完全是以工代赈的形式完成的,但是以工代赈产生的效应是非常积极的:不仅可以利用本村的劳动力,而且在劳动力的使用上节约了工程建设的成本。

(4) 水利设施恢复与建设的筹资方式

该村在灾后新开挖并硬化武引农渠4.5千米;新挖了塘埝4口,精修2口,新增蓄水5万立方米;开挖并硬化夏湿田排湿沟渠3.3千米,改造夏湿田500亩;维修武引沟农2千米、山坪塘9口、石河堰1处。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在资金筹集上仍然是采取政府、UNDP、农户共同出资,农户以工代赈的形式出资。

3. 能源改造与环境保护建设

(1) 生活设施改造项目

村庄生活设施的改造结合UNDP关于对贫困户的重建援助项目进行,该项目是为40户贫困户每户提供2000元的资金,进行圈舍改造与沼气池改造,以帮助贫困户改造居住环境,发展养殖业。陡嘴子村的圈舍改造工程惠及村里的50户贫困户,共计建设1500平方米。

(2) “五改三建两提高”

“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房、改厕所、改圈栏;“三建”即建池、建家、建园;“两提高”即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本村贫困户50户,每户补助资金2000元用于“五改三建两提高”,除此之外申请UNDP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进行圈栏改造,帮助农户改善环境、发展养殖业。

(3) 清洁能源的使用

陡嘴子村在震前就有村民在使用沼气,地震之后,陡嘴子村重建户与加固户都将沼气池的修建纳入了住房重建与修复计划,但是沼气池建设在灾后重建农户意愿排序中处于靠后位置,在灾后重建密集的资金投入情况下,农户更愿意选择使用传统的柴火而不是沼气。因此,在清洁能源的使用上应该有几个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贫困村村民的资金有限,完成了基本的灾后恢复后已经没有资金进行新的建设,因此在灾后重建中,灾害之前没有的建设项目或内容应该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或全部技术支持;第二,新的灾后重建理念如果能够以当地生活经验或实践为载体,则更容易被接受。

4. 农户生计发展

(1) 生态产业发展项目

在产业发展上,根据陡嘴子村的产业发展优势,结合白蝉乡提出的发展丝绸产业思路,继续发展养蚕产业,同时发展养兔业。具体的做法就是村民成立养兔合作社,根据“大户带小户”的原则进行养兔分配。首先由大户重点发展,然后免费把种兔按照“一公四母”一组发放给小户,带动小户发展养兔业。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托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另一部分由养兔合作社的村民自筹。除了发展养兔业之外,还改造桑园300余亩,新增桑园100亩,年养蚕规模达到5400余张,较灾前新增1100余张;发展优质大豆产业,已发展1000亩,每亩平均增收400元;发展养殖业,现全村新增养猪大户10户,水稻养殖40余亩。

(2) 互助资金

村民互助资金对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体制,提高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户筹集发展资金、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从而最终脱贫起到很大作用。陡嘴子村成立了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资金来源除了村民自筹外,还有扶贫办专项互助资金和社会捐款。还有妇女互助资金,用于妇女发展生产之用。

(3) 技术培训

陡嘴子村村委会组织安排了养蚕技术培训,组织每个组的养蚕户到绵阳市学习养蚕技术,集体购买了养蚕工具,并且由村委会委员和养蚕能人不定期为农户进行养蚕技术培训。此外,全村参与劳务扶贫等务工技能培训的村民达200余人次,现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95人,年创收290万元。

(4) 村民文化娱乐

村民在灾后重建中利用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援助资金,修建了新的村委会办公房,并改建了村卫生室、文化室,共120平方米,成立了村老年协会,开展文艺活动。陡嘴子村的文艺活动不仅组织性很强,参与程度也很高。总之,灾后重建的目的不仅是恢复重建,更为重要的是要达到可持续生计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恢复村庄往日的安宁,还要持续发展村民的生产生计,让陡嘴子村成为村民生活的乐土。

四、成 效

1. 村民日常生活恢复

在需要恢复重建的项目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否恢复到了灾前的水平。只有基本生活恢复到了稳定、有保障的基本状态,村民才会有决心和信心去从事灾后重建工作。通过2009年10月中旬UNDP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中期回顾调查可以知道,村民的吃饭、饮用水等日常生活问题基本上都恢复了正常。地震后,陡嘴子村村民的生产逐渐得到恢复,经济条件逐渐转好,收入、居住、饮食、出行等方面都大有改善,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在不断提升。

2. 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村庄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进行顺利,不仅村庄道路得到修复,而且新建了入户路并硬化了组道。为了适应村庄对水利设施的需要与发展,村庄在灾后重新开始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夏湿田改造与堰塘修建的结合,完成了村庄小水利建设。地震后,陡嘴子村的饮用水设施破坏严重,经过两年的重建,饮用水设施逐步得到恢复。震后村里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包括沼气池修建与天然气管道安装,村民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修建情况比较满意。基本农田恢复是灾后重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陡嘴子村而言,农田恢复主要与夏湿田改造、水利建设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就是恢复了部分石坎梯地,而且大部分都是村民自发行为,政府并未投资;就满意度来看,在需要开展农田恢复的村庄中,农户对农田基本恢复的满意度是逐步上升的。供电设施的重建恢复速度较快,电力部门很快完成主线路的恢复重建,农户的用电入户建设也随着住房重建的完成而逐渐完成。

3. 村庄环境与卫生状况改善

随着砖房增多、村道硬化、村庄环境有所改善,村民卫生习惯也逐渐培养起来。随着重建接近尾声,村庄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一是村庄道路硬化后,不再是“泥地里来回去集市了”,村庄的卫生环境有了保障;二是农户建新房后,卫生习惯变好了;三是清洁能源的使用对村庄的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灾后重建信心增强

陡嘴子村村民的主要收入并不是农业,但是农业对于陡嘴子村村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农业生产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2010年7月的第二次重建评估调查数据显示,有83.6%的被访者家庭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村级互助资金由国家各级财政在每个试点贫困村投入15万元,通过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可安全运作这笔资金的民间合法组织。陡嘴子村有两个村资金互助组织:一个是来自国家级财政投入的村级互助组织;另一个是UNDP项目投入的专门针对妇女发展生产的资金互助组织。根据陡嘴子村互助资金自查报告可以看出,村民参与互助资金的热情不够高,村民对互助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灾后试点村恢复重建中的重要一环,大多数村庄将这项工作纳入到规划之中,但是陡嘴子村开展的养蚕技术培训因为条件限制,参与人数不多,因此很多被访者不知道有相关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5. 社区参与能力提高

陡嘴子村的一个特色是村民参与灾后重建规划,村民参与规划的主要途径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方式:直接参与规划就是通过村民大会,间接参与就是通过村干部走访村民。陡嘴子村村民除了积极重建房屋外,还积极参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村民参与灾后重建,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重建中资金、人力及重建工程的适用性问题,还能够有效提高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能力,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规范村民的参与途径,增强村民的参与能力。

6. 村民风险意识提高

地震之后,村民和当地政府将个人风险意识的提高、灾害抵抗能力的增强提到了重要位置。陡嘴子村虽然没有进行过正式的灾害演习,但是村委会的委员通过大会与入户宣传告诉村民对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的预防以及处置方法。除此之外,村民也因为经历了大地震而自觉提高了忧患意识和风险预防意识。

五、经 验 与 启 示

1. 充分利用村庄资源禀赋开展村庄建设

资源禀赋指的是拥有的行动资本和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对于陡嘴子村而言,地震之前的资源禀赋来自村庄的政策发展路径和资源,这些是村庄能够快速重建的物质条件,例如在地震之前对村庄水利设施就开始了村民集资修建,初步开始了村庄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在“软件”方面,有几个村民对于村庄公共事务非常热心,并且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支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形成村民积极参与的氛围。此外,村庄干部的工作能力与责任心、政府部门对村庄发展的关心等都形成了陡嘴子村发展的外部有利条件,而村民因为村庄具有这种资源优势而对村庄重建和发展充满信心,这能有效带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2. 社区参与式的发展规划

“参与式”的重建过程,具体表现为:专家指导和村民参与的统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村民参与和监督的统一;外部援助与内部自主参与在资源上相互补充;外部援助与村民自主重建在功能上有效整合等。通过参与式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村庄重建目标,清晰定位灾后重建的重点。参与式发展规划是保证灾后重建的外部援助和政策能够“集中力量办好事”,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对村民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政策下乡与有效性的角度来说,也是促进政策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式。

3. 重建内容上的村庄修复与提升并重

陡嘴子村在灾后重建中表现出很多与“绿色重建”相同或相似的原则理念,并在灾后重建中将环境保护与村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建中的基本原则。重建内容上不仅修复灾害损坏,而且通过灾后重建的过程提高了村庄的发展能力,提升了村庄内部的发展动力。这一点得益于国际经验的交流和应用,UNDP的援助方式从内容上是援助陡嘴子村灾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生计发展,但是在援助过程中,通过村民的参与过程逐渐提高村民的生计发展能力,不断影响村庄的生计发展方式,逐渐深化村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其结果是:村民能够通过参与式的重建过程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发展技能;如何利用村庄的互助资金去发展生计、提高收入;如何在沼气池的使用中明白低碳生活与降低生活成本的双赢;如何能够在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增进权益。这种尝试性的学习让村民在村庄重建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村庄灾后重建,而且提高了村庄的参与能力和生计发展能力。

4. 政策激励与本土参与有机契合

回顾陡嘴子村灾后重建的历程可以看到,在村庄发展中,政策激励与本土参与有机契合对村庄的重建与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土参与能够有效改善政策下乡中所遇到的政策“不适应”,并且通过政策评估与反馈不断完善扶贫工作的政策方法。

在贫困村开展参与式扶贫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扶贫政策与村庄本土参与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发挥扶贫政策的效用,如何通过政策激励促进村庄的本土发展能量,并增强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都是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与贫困村持续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挑战。在扶贫工作中怎样运用好参与式的工具来实施有效的村庄发展策略;如何通过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和扶贫政策来动员村民,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农村,外出打工者多、人口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将村庄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动员起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村民的生计发展意识和能力;在构筑西部地区良好发展环境的条件下,如何营造村庄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此增加农村生计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飞跃的机会,吸引外出打工者回来创业,推动贫困村持续、有效、长远的发展,关于这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应加以总结。

总之,从陡嘴子村的经验可以看到:村庄可持续发展需要本土参与作为基本保障,外部政策与援助是重要的激励条件,通过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在重建功能上有机整合发展目标与村民的发展能力,以此保证村庄重建顺利完成,并且在村庄外部政策和援助因素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持续健康发展。

注:本文摘选自“南南合作减贫案例库”。(http://south.iprcc.org/#/casestudies/caseDetailsid=377&fid=230)

以参与式方法促进贫困村灾后重建——四川陡嘴子村的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