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沉默的大多數,永失“希望”,激情的力量,回饋人生

2019年12月,72周岁的徐侠客骑自行车走遍全国的消息荣登热搜榜。


人们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出发?他说:"世界就像一本书,要努力前行",感动了全国大众。


人们也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感受不一样的风景,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曾经写过一本书籍《在路上》,书籍讲述了"出发和旅行"的故事。他在外漂流了多年,回到家之后用三个星期的时间,一气呵成写下了长达30米卷纸的《在路上》。


《在路上》:沉默的大多数,永失“希望”,激情的力量,回馈人生


经过修改出版后,《在路上》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被人们称为"垮掉派"灵魂人物。


今天,透过《在路上》分析人们为什么喜欢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它带给人什么样的启发。


一:人为什么喜欢旅行?


1951年,凯鲁亚克执笔写了《在路上》,在当时代,美国受到二战的影响,阴影还没消失。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美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受到很深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空乏,生活一次次被压制,向往"独立、自由"的他们,试求在寻求解脱。


而,凯鲁亚克《在路上》讲述"旅行"的路途,给了他们精神和生活的向往。


人为什么喜欢旅行?


1:旅行可以放松心情


战后的人们,人心惶惶,心情疲惫,但他们无法改变时代背景。《在路上》以凯鲁亚克为原型的扮演者萨尔,沿途与小伙伴们一起旅行,摆脱生活的束缚,时代的束缚。让人们心情得到释放,所以,他们勇于追求,去旅行。


对现代人来说,"旅行"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解压方式。我们终日忙于工作,大脑劳累,身体疲惫。旅行可以让我们摆脱工作,摆脱生活的劳累,沿途感受风景,美好的画面,花草树木等等,让人心情放松。


时代的不同,命运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喜欢旅行,试图通过旅行,改变自己的心情,改变生活的美好。


2: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路上》中的萨尔遇到了自己同车的旅行人。


"我在这个镇加油附近的一课大榆树下,同一个免费搭车旅行的人交了朋友。那是个典型的纽约人,祖籍爱尔兰,主要工作是替邮局开卡车,现在去丹佛找一个姑娘,另谋生活。"


旅行的另外一种意义,不再控求于心情,而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试图通过出发,改变局限,追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人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劳累不堪。时常会通过一种方式,释放自己疲惫的身体,免失希望之苦。而旅行,是他们精神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粮食。


《在路上》:沉默的大多数,永失“希望”,激情的力量,回馈人生


《在路上》受到人们的追捧,大概是萨尔新的、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逃离、他们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予人们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光芒万丈。


二:萨尔的旅行,赋予生活的另外一种本质,"脱离现实"


书中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迪恩,让萨尔很不解。他可以同时和两个女人在一起,白天一个,夜晚一个。迪恩的一生结过三次婚,离过两次婚,但最后和第二任妻子在一起。萨尔不明白,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萨尔试图通过旅行,一直在上路,"脱离现实"的本质。


迪恩因为矛盾,多次和玛丽露分开。分开之后,迪恩和萨尔一直在出发,一天,他们重新回到旧金山,在旧金山的最后一个晚上时,迪恩又找到了玛丽露。


"破晓时,我买了去纽约的长途车票,同迪恩和玛丽露告了别,他们要分我的三明治。我一口回绝了。悲伤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互相再也不会见面了。"


萨尔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去找玛丽露?为什么要回到她身边?萨尔选择选择重新上路,他们要分三明治,我也一口回绝了,并认为,我们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了。萨尔不解迪恩的很多行为。我想如果生活是这样,萨尔也会一直逃离,因为他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并觉得这样很没意思,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还有一次,李安和雷米都不满对方的行为,两人吵起架来。李安对雷米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做猪脑炒蛋给你们吃。雷米说:没问题。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求你们帮忙,周六晚上,我的继父要回旧金山,你,李安,是我的女朋友,你,萨尔,是我的朋友,麻烦你们装的像一点,友好一点,我不想让我的继父操心。


不竟的想,生活为了什么?一次次去讨别人欢心,讨别人开心。表面上让家人知道自己过得很好,很开心,很快乐,但背地里全是矛盾。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这样?为了家人的美好,报喜不报忧,让他们知道你很开心,很快乐,让他们不必担心。大多数都是这样吧。


周六那天晚上,他们四人故作交谈。萨尔喝醉了。萨尔说:"我原谅了所有人,我放弃了一切"。对他来说,生活是迷惘,是痛苦。但,他不得不脱离现实,因为这样,才能继续上路。


《在路上》:沉默的大多数,永失“希望”,激情的力量,回馈人生


纵观全文,萨尔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上路,他在迷茫中找自己,甚至在脱离痛苦,脱离生活带给他的压力与绝望。这也是现代人需要的精神元素,面对生活,脱离痛苦、脱离压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愧对生活。


三:他们去旅行,逃离生活,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追寻自我"


《在路上》萨尔的旅行,从1947年开始出发,三年,三条路线。萨尔在歌中唱到:"我没有家,我永远不会回家的。"


"家"对萨尔来说不是栖息之地。在家,只有姨妈一人,而在路上,他有迪恩,雷米,玛丽露,卡米尔,卡罗,伊恩等等人物,与他们在一起,他们身上的返照,与人物对比。集"家"和"生活"看来,"路上"是萨尔精神栖息地,他能够真正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认真的"追寻自我"。


人,这个世界上,对于生活,不断的权衡。越失去的越想拥有,越没有得到的越追求。家不热闹就去外头寻求寻欢作乐,寻求热闹。生活不快乐就越去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东西。直到找到为止,一直在做平衡。


萨尔出去旅行,一路"追寻",寻找"自我"。过程中,他走了三条路,从纽约到芝加哥到,到旧金山,再到哥伦比亚,之后回到了纽约。第二条,从纽约到拉雷多,再到西雅图,之后再回纽约。第三条,从纽约到墨西哥,再到丹佛,最后回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喝着威士忌,和迪恩、玛丽露等人,直穿大陆的尽头,在旧金山海岸的山丘上眺望,脱光衣服晒太阳,坐在引擎盖上吹风,在路上的酒吧途中,与印第安姑娘跳舞。这些行为,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不再束缚。


人生就是一步步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一路跌跌撞撞,慢慢前行,做快乐的事,喜欢的事,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中,《在路上》《孤独旅者》《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等等作品。都是描写"在路上"的佳作,自传体小说。


作家常谈,"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对凯鲁亚克而言,"旅途"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达摩流浪者》《孤独旅者》《在路上》通过"自发式"写作,真正的表达自我。书名《在路上》与现实生活中的"在路上",描写现实,不断追求自我,寻找生命意义,寻求生命真谛的过程。


《在路上》:沉默的大多数,永失“希望”,激情的力量,回馈人生


四《在路上》:即使生活不美好,也要充满激情与希望


对美国人而言,二战的影响,加上麦卡锡主义的反动,生活,给他们制造了一次一次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杰克.凯鲁亚克出版了《在路上》,迎合了他们精神需求,对现实的反抗,与对生活无限的憧憬。


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思绪,一方面自然流动的语言,俗语,反情节故事,另一方面描写了美国大地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喂饱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


我们看到,萨尔一开始是不喜欢迪恩的,他不明白,也不了解迪恩,但是后来,他又有点喜欢迪恩了,因为,"迪恩总是对生活充满激情",他对生活的激情,感动了萨尔,让萨尔看到希望。


对生活充满激情与希望,是我们一生在追求的东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对现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生活压力大,一面顾着工作,一面顾着家庭,无法在两者之间得到平衡。为了家庭和生活,仿佛自己成了工具,一天天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长期下来,仿佛对生活失去了激情与希望。


《在路上》的事迹,人与人之间的分分合合,离经叛道生活方式,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激情,让我们看到希望。同时示意我们,对生活,要永保青春。


他们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里面的斯特里克兰,有家庭,儿子,女儿,但是,他不畏惧生活,也不妥协于生活,对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说不。抛弃高薪职业,抛弃妻子、儿子、女儿,追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去追寻梦想,去画画。对生活,永保激情与希望。


《在路上》:沉默的大多数,永失“希望”,激情的力量,回馈人生

《在路上》和《月亮六便士》,告诉我们勇敢追求,不要畏惧生活,去闯荡,去追求,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