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是清流,吏是濁流,可為什麼管官的官卻叫吏部尚書呢?

官是清流,吏是浊流,可为什么管官的官却叫吏部尚书呢?

图片来自网络

在封建社会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官和吏被分别称为“清流”和“浊流”,由此也可以看出,官和吏的分界还是非常明显的,官的地位要远高于吏。既然官的地位远高于吏,可负责管理官员的最高官员却叫做吏部尚书,这又是为什么呢?

官和吏的选拔

相对于吏,官员的数量还是很少的。就以一个县为例,也仅有县令、县丞、县尉、教谕是国家官员编制。在宋朝之后,又加上了一个通判。如果在该县设置了驿站,驿丞也属于官员。驿丞虽然只是九品官,但是如果遇到天灾,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封路的情况下,驿丞马上就变成了当地最高长官,这也算是一种应急机制吧。

县令在封建社会被称为百里侯,负责管理百里之内的一切事宜,仅靠县令、县丞、县尉这三四个人根本就管理不过来,因此,就需要依靠吏。按照封建社会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的避嫌原则,官员都是外地人,在本地做官三四年之后就升迁走了,算是流水的兵。可吏却不同,他们都是本地人,算作是铁打的营盘。

官是清流,吏是浊流,可为什么管官的官却叫吏部尚书呢?

图片来自网络

官员的选拔是靠着科举和门荫,而吏主要是从当地的士绅大户中选拔。这些人对本地情况了如指掌,又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包揽词讼、欺上瞒下,社会影响极坏。就以宋朝为例,官职虽尚属清明,但吏治却极其腐败。不然,就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一个乡间小地主出身,哪里来的钱仗义疏财、结交江湖英雄好汉?

由此也可以看出,吏是没有品级的,在封建社会整个官僚体系中属于不入流或下九流。即使吏机缘巧合进入了官员队伍,那也只能是沉居下僚,晋升无望。

吏是如何产生的

其实,在秦汉乃至魏晋之际,吏并不是如隋唐之后这般没有地位,在整个官僚体系中也是有着一席之地的,被称做“曹”。九品中正制虽然发源于曹魏,但是,在朝廷官僚体系还未被世家大族完全把持之前,中小士族在官僚体系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存在的。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之后,虽然打击了世家大族把持官僚体系的局面,提高了皇权,但在同时,也使得一些中小士族失去了靠门荫担任下级官员的机会。同时,朝廷又大力精简官员数量,把过去由官担任的职位变成吏。那些晋身无望的中小士族为了不完全丧失权力,只得担任吏。这就是吏的由来。

官是清流,吏是浊流,可为什么管官的官却叫吏部尚书呢?

图片来自网络

吏部尚书的由来

在汉朝成帝年间,曾经设置了列曹尚书四人,其中有一位是常侍曹,就是吏部尚书的雏形。光武年间,常侍曹改为吏部曹,专掌选职,地位比其他列曹尚书要高,这也是后世吏部尚书排名为六部之首的原因。不过,此时的吏部曹的职能仅是负责整理官员资料,而且只能任命九品及以下官员,权力并不大,俸禄也仅有六百石,但是地位很高,其在政权内部的影响力也不小。

魏晋时期,吏部曹的地位得以提高,每当某人被任命为吏部曹的时候,会被人称为吏部尚书,而被任命为其他曹,则会被称为XX曹或者直称为尚书。吏部尚书这个名称在此时正式出现,不过,此时的吏部尚书和后世的吏部尚书在权力上还不能相提并论。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杨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官员的任免权。而此时,吏部尚书的权限显然过低,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因此,隋文帝把过去的四曹变五曹,五曹变六曹,进而又把六曹改为六部,吏部尚书的权限也由过去只能任命九品及以下官员变成可以任命四品及以下官员,三品以上官员由吏部尚书和左右仆射推荐,皇帝任命。如此一来,官员就由推荐制度变成了任免制,权力自然就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至于管官的官还被称作吏部尚书,其实就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即使他现在管理的是官,与吏不发生关系,吏部尚书这个名字也被继承了下来,一直传承到了清末。

官是清流,吏是浊流,可为什么管官的官却叫吏部尚书呢?

隋文帝杨坚像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