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玉米種植密度的原則是什麼?

婦產科陳開華大夫


大家好,我是恆欣兄弟,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玉米確定種植密度宜推薦密度範圍內選擇,即一般不超上、下限。具體可結合以下幾個方面確定

1、結合土壤肥力水平:肥地密,瘦地稀。  

2、結合灌溉條件:水澆地密,旱薄地稀。  

3、結合品種生育期:早熟品種密,晚熟品種稀。  

4、結合品種穗型:中、小穗品種密,大穗品種稀。  

5、考慮秸稈和穗位高度:矮稈穗位低品種密,高稈和穗位高品種稀。







恆欣兄弟


玉米種植的稀稠程度,會影響玉米的最終產量,種植過稀,單位面積內株數減小,土壤未得到充分利用,總體產量上不去;種植過稠,田間鬱閉,通風透光不良,植株易形成夾稈(無穗),而且穗棒小,產量也低。

因而合理種植,是玉米穩產穩收的重要原則,合理密植,又是充分發揮群集增產效果的重要措施。

而合理的種植密植,就要按照土壤的肥力狀況,降雨條件和品種特性來確定種植密度。

1,土壤肥力狀況:土壤肥薄程度,是影響玉米植株生長的最基礎因素,植株生長所需的肥水都需根系從土壤中吸收供給,如果土壤貧瘠,營養缺乏,根系生長不良,吸收和供肥能力都降低,植株生長勢弱,雌雄穗發育不良,穗棒小,產量低。

因此在玉米種植時,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狀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坡度小於15度的地塊,這樣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能促進玉米植株健壯生長,增強多種抗性,降低病蟲害,從而可獲高產優質的玉米,所以,肥力中上的田塊,玉米可以密植,但還需水分保證。

2,玉米品種特性:密植的玉米,就要選用良種,而且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如降雨多少,積溫高低,及氣候特徵等,選擇株型緊湊,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品質優良,增產潛力大的雜交玉米品種。

3,確定玉米種植密度的原則~降雨條件: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即使選用優良品種和肥沃的田塊,土壤水分的充足與否又成了限制這兩個條件的主要因素,因此,玉米種植密度的確定原則,在選擇土壤肥沃和選用優良品種特性外,主要要根據當地年降雨多少來確定:

一般情況下,年降雨量為100毫米,種植株數為1000株/畝。

即:年降雨量300~350毫米的地區,以3000~3500株/畝為宜,株距35~40釐米。

年降雨量在350~450毫米的地區,以3500~4500株/畝為宜,株距30~35釐米。

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的地區,以4000~4500株/畝為宜,株距28~30釐米。

那麼土壤肥力高,墒情好或有澆水條件的地塊,可適當加大種植密度。

總結:確定玉米種植密度的因素,有土壤肥力狀況,降雨條件及玉米品種特性,但確定的原則在滿足其它兩要素的基礎上,我覺得以當地年降雨量來衡量確定玉米種植密度,最直觀易懂,也較標準。供參考!


基層農人


確定玉米種植密度的原則是什麼?

玉米的合理密植與品種、土壤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玉米種植密度必須根據這些條件來確定。


1、品種與播種期:不同的玉米品種的生育期長短、株葉型都不相同,因此種植的合理密度也有差異。一般早熟品種生育期短,植株矮小,要適當密植。晚熟品種生育期長,植株高大,要適當稀植。雜交種株型比較緊湊,宜密植。地方種植株高大鬆散,宜適當稀植。緊湊型玉米雜交種葉片與莖的夾角小,株型緊湊,要加大密度。平展型雜交種葉片與莖的夾角大,葉片平展,株型鬆散,要適當降低密度。

早播或者春播玉米,生長比較慢,營養生長期長,密度可以低些。夏播或者遲播玉米生長比較快,營養生長期短,宜密植。

2、土壤、肥料、水條件,玉米是不利用分櫱的作物,群體的田間自動調節年齡弱,確定密度時要根據品種類型、土壤肥力

高度耕作栽培技術水平等條件來確定。肥土、水分充足。栽培技術水平高的地方要適當增加密度,能保證單位面積上較多作植株對水分、養分的需要,過稀會造成地力浪費。瘦地或者施肥水平低的土壤,有效水、養分貯量低,種植過密,超過土壤中養分供應能力,就不能滿足玉米正常發育的需要,造成後期脫肥早衰、矮小,空稈多而減產。


3、氣候條件,玉米是喜歡短日照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比較高,根據溫光條件來考慮密度,要掌握在高溫短日和光照充足地區可以適當密植,在高溫短日照條件下,玉米生長髮育加快,生育期縮短,植株變矮。低溫長日照和光照弱的地區宜稀植,在低溫長日照條件下玉米緩慢,生育期延長,植株變高。低海拔地區氣溫比較高,日照比較好,玉米生育加快,生育期短,要適當密植。海拔比較高地區氣溫偏低,玉米生育期變長,要適當稀植。但是在海拔很高,光照很強,氣溫又低的地區,紫外線和低溫常常抑制玉米的生長,使其植株矮小,也要密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