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大腸桿菌病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確診及防治呢?

桂南瑩姐


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仔豬大腸桿菌病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確診及防治呢?讓我來說一說。

一、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腸炎、腸毒症等多種症狀。根據豬的生長日齡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不同, 該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可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豬水腫病3種。這3種疾病可造成仔豬大批死亡或生長髮育不良, 成為影響養豬業發展的嚴重障礙之一。

二、臨床症狀:

由於豬的年齡以及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種類不同, 豬大腸桿菌病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

1 黃痢型豬大腸桿菌病:

也即仔豬黃痢, 出生後12 h內即可發病, 通常是整窩仔豬出生時, 體況正常, 短期內突然有1~2頭仔豬表現全身衰弱, 迅速死亡, 以後其他仔豬相繼發病, 排出黃色漿狀稀糞, 內含凝乳小片。仔豬很快消瘦, 昏迷而死。

2 白痢型豬大腸桿菌病:

又稱仔豬白痢, 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該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病豬突然發生腹瀉, 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黏膩、漿狀、糊狀糞便, 氣味腥臭。病程2~7 d不等, 能自行康復, 很少發生死亡。

3 水腫型豬大腸桿菌病:

又稱仔豬水腫病, 是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癥, 主要發生於斷奶仔豬, 小至數日齡, 大至4月齡也偶有發生, 體況越健壯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初生仔豬發生過仔豬黃痢者一般不發生該病, 其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法的改變、氣候變化有關。病豬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 心跳急促, 呼吸初快而淺, 後慢而深。常便秘, 但在發病前的1~2 d常有輕度腹瀉。病豬靜臥一隅, 肌肉震顫, 不時抽搐, 四肢泳動。觸診時, 表現敏感、叫聲嘶啞。站立時, 背部拱起, 發抖, 四肢若發生麻痺, 則站立不穩;行走時, 四肢無力, 共濟失調, 步態搖擺不穩, 盲目行走或轉圈。水腫是該病的特殊臨診症狀, 常見於臉部、眼瞼、結膜、齒齦, 有時波及頸部和腹部的皮下。該病病程短的僅為數小時, 病程長的可達7 d以上, 一般為1~2 d。病死率約為90%。

三、防治

豬在養殖中受到致病性大腸桿菌威脅將會誘發腸道傳染病症,其基本表現為水腫病、白痢、黃痢等。隨著我國養豬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此病呈上升發展趨勢,導致仔豬生長成活率較低,對養豬業全面發展具有較大負面影響。致病性大腸桿菌自身存有較大耐藥性,其血清較多,抗原組成複雜,防治難度較大。針對腹瀉嚴重的仔豬黃白痢病料要採取藥敏試驗與病菌分離試驗,在病原菌分離中,無菌採集要收取黃白痢病生豬糞便,將其在麥康凱培養基37℃溫度箱中培養24 h,然後選取紅色中等大小光滑菌落,在37℃溫度箱中培養16~18 h。技術人員要將培養物劃線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中。細菌培育24 h後選取平板中潛存的菌落膜片進行染色。在大腸桿菌檢驗中,要開展針對性生化試驗,如硫化氫、糖發酵、MR試驗、吲哚試驗、V-P試驗等。選取環丙沙星、頭孢噻肟、慶大黴素、紅黴素等藥物應用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此病高發於3~7日齡的新生仔豬。糞便為黃色水樣,發病率與致死率較高,能對其進行針對性診斷。本菌體誘發耐藥性,要提前採取藥敏試驗,選取敏感藥物進行控制。選取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 mg、磺胺嘧啶0.2~0.8 g、活性炭0.5 g,混合均勻分為2次喂服,2次/d,直到其全面治癒。或選取慶大黴素進行口服,2次/d,依照生豬體重4~11 mg/kg。


戶外老宋


仔豬大腸桿菌病一般發生在七到十五日齡的仔豬,急性腹瀉,瀉便為黃白色,仔豬消瘦,無神,不願活動,並伴有輕度感冒,很容易讓人誤診,治療這種病可用,頭孢拉定配合維生素B類藥物肌注。


友好為人99


豬場的實際生產中,仔豬從出生到出欄,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都會出現腹瀉或者消化不良等消化道性疾病症狀,仔豬大腸桿菌是在仔豬階段比較常見,剛出生的仔豬,基本上是在一週內,會出現仔豬黃痢,兩週到三週會發生仔豬白痢,6周之後會發生仔豬水腫病。大腸桿菌是豬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絕大多數是不致病的,只有一些可以引起疾病。所以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組疾病的總稱。

臨床症狀主要表現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是大腸桿菌病中早髮型, 在1周齡以內時仔豬發生,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剖檢時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無明顯病理變化。仔豬黃痢在炎夏和寒冬潮溼多雨季節發病嚴重。初 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比經 產母豬嚴重,隨著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逐漸減輕。由於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桿菌而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

出生24h內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在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一週。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並帶腥臭,隨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即瀉1次。無嘔吐現象。

在發現1頭病豬後,立即對與病豬接觸過的未發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療效較好。仔豬採用三針保健。注意保持豬舍環境清潔、乾燥,以減少發病。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日齡左右仔豬發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徵,發病率高而致死率低。

本病一般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有很大關係,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髮生後,其餘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生。

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病豬腹瀉,排出白、灰白以至黃色粥狀有特殊腥臭的糞便。有時可見吐奶。除少數發病日齡較小的仔豬易死亡外,一般病豬病情較輕,易自愈,但多反覆而形成僵豬。藥物預防可參照仔豬黃痢的預防方案。

仔豬水腫病

該病多發於仔豬斷奶後1~2周,多發生於斷奶後的肥胖幼豬,特別是氣候突變和陰雨後多發。據觀察,水腫病多發生在飼料比較單一而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豬群。

臨床特徵盲目行走或轉圈,共濟失調,口吐白沫,叫聲嘶啞,進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狀,逐漸發生後軀麻痺,臥地不起,在昏迷狀態中死亡。眼瞼或結膜及其它部位水腫。病程數小時至1~2天。合理搭配日糧,防止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適當搭配某些青綠飼料。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