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以升學高分名校為核心因素的教育成功學,你怎麼看待?

風飄心絃


教育是從基礎開始的,學習與身心成長並存,望子成才不可急功近利,走捷徑快速學習拿高分是不現實的。光圍著考試中心找答案,不可取。是有悖於現實的。


自然風57778401306


不知道。


奉天一葉


這個話題,我談三點看法。

第一,高分升學讀名校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以高中學校為例,如果學校沒有高分學生考上名校,學校說我們很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慢的事業,急不得。——家長認可嗎?社會認可嗎?

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總得要把尺子來衡量,雖然分數至上有這樣那樣的不盡如人意,但目前分數仍然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最公平最公認的一把尺子。

上世紀90年代,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爭論激烈,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全面推薦素質教育”定調,之後2001年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續到今天,“聲討”分數罪過的聲音日漸稀少。

高考的指揮棒作用也隨著課程改革而不斷改革,高中課程改革也在不斷深入,但分數依然是最主要的評價方式。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等高考神話學校被報刊媒體專家學者指責為考試機器,甚至追蹤報道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在大學以及就業表現平平高分低能。然而,這些高考神話學校滿足了老百姓渴望孩子讀好大學畢業需求,如果學校不追求“成功學”,老百姓的需求就不能滿足。

第二,提高教育質量,要“急”才有“利”,需要緊迫感。

教育成功學,的確有急功近利的味道。誠然,把教育異化為就是訓練孩子拿高分數,很危險。但成功不是貶義詞。一個人在追求成功,希望實現夢想;一個國家在追求成功,希望奮發圖強;人類也在不斷追尋成功,希望找到意義和價值。

實際來看,成績優秀的學生,總體上素質都不錯,升學成績高的學校,學生也發展得較好。升學成績低劣的學校被稱為好學校的,沒有。

我們把“教育成功學”換一個說法,“教育成才學”,從成才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教育效率需要大大的提高。現在我們向國外支援了大量防疫物資,這些物資的生產,大多數核心技術都是外國引進來的。大而不強,就是我國經濟的總體現狀。談硬實力經濟上要被人卡脖子,說軟實力文化上還需要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人才強國,教育強國。美國去年全力打壓華為,任正非面對很多采訪,反覆說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室的講臺上完成的。國家的未來就是教育。如果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育像日本、北歐、德國……一樣,那我們還要擔心什麼和美國競爭的問題呢?”

10年前,我們有個2020年教育發展規劃綱要,說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去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世界一流大學”再出發。我們不是妄自菲薄,堅持“四個自信”才能行穩致遠。孩子3歲入幼兒園到22歲本科大學畢業,18年沒學會怎樣戴口罩,鍾南山院士示範全民怎樣戴口罩。18年沒學會自立謀生,畢業了才開始學習怎樣生存。18年黃金時代,我們的學生還有許多功課沒學紮實,沒學到手。

第三,一個人的成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學校教育僅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遺傳,環境,家庭,社會,學校,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影響成才的六個主要要素。“教育成功學”,可能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乃至束縛了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大量的訓練可能銷蝕了學生求知的熱忱和樂趣泯滅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育具有補償性和修復性,個體發展的缺失不會稱為一個永久的遺憾。當然這不是贊同“教育成功學”大力發揚光大。最近勞動教育已成了必修課程,高中教育的育人模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一部分學校積極探索走班教學,北京、上海一些學校已提供了可資學習的經驗。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正準備新一輪變革,涉及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質量標準正在陸續研製實行。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重視孩子教育學習家庭教育的家長越來越多,當下紅火的知識付費經濟推動著崇尚真才實學風氣的形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太久,只爭朝夕。

我是 ,交流、討論你關心的教育成長成才問題,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