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國家強大靠百姓辛勤勞作還是靠國家有利的政策多一點?

老頑童曈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兩者皆有,當然我覺得還要加上一條,有開明想有作為的君主,我認為後者更加重要。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所有大一統王朝或者是五胡亂華的分裂時期的帝王,國家的強大都是靠君主的開明、勤政和吏治,還有君主在位時期的政策引導,才使國家的綜合國力慢慢強大起來,當然還有百姓的辛勤耕耘的付出。歷史上的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都是靠君主的開明才睿智,然後才有這些盛世和綜合國力的強大。一旦這些君主不在或者說後期享樂去了國力會下降很快,比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在漢武帝晚年,因為年年打仗國力下降很快,之後漢宣帝繼位綜合國力又上來了。還有唐朝“開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努力開明,後期享樂,國家險些覆滅。這是本人一點淺見,請指教。



紅旗飄揚88


中國古代國家的強大主要靠國家有利的政策支撐。中國從古到今居於正統地位的歷朝歷代,都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我們漢民族一直是一個農耕民族,溫良儉恭、吃苦耐勞,農業生產講究精耕細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管當權者是誰,老百姓為了生存,都會辛勤勞作,這是幾千年來一直不變的。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從強盛到衰落週期律,這就證明了影響國家強大的主要因素是國家政策。

封建國家剛建立的時候,一般都會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讓利於民,減少對人民的剝削。像西漢的“無為而治”,東漢的“息兵養民”,隋唐的“均田令”等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有利的政治經濟政策大大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經濟產出大量增加,國家很快富強起來。國家富強以後,皇帝改變了建國初期的很多政策,像漢武帝窮兵黷武,雖然打敗了匈奴,但是也是府庫空虛、民不聊生、國家衰敗,最後漢武帝下了《輪臺詔》進行了反思!;隋煬帝不斷的徵發徭役、不斷的發送對外戰爭,使得強大的隋朝二世而亡。或者國家難以控制各級官吏和地主大肆兼併土地,造成人均土地佔有量逐年下降,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斷增加。地租剝削、賦稅徵收、苛捐雜稅、徭役攤派逐年加重,廣大農民生活日益困苦。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當農民難以生活下去以後,就會“揭竿而起”,國家在內戰中逐漸衰落。

由此可見,決定古代國家強大與否的主要原因是國家能否採取正確的政策!








歲月是條河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國家管理佔大多數的因素。

因為各種政策都是國家出臺的,當出現一個對於當時代有利的政策,就會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國家頒佈新政策會從兩個方面考慮,一種是從下至上,也就是先利民後利國,民強則國富。

另一種是從上至下,先利國後利民,國富則民強。國家和人民之間是有某種聯繫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第一種,從最基層開始收益,就像一座金字塔一樣,基層穩了,上層則會更穩,這裡的基層就指的是百姓了。

像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在災荒發生時,農民可以找國家借種子,等豐收了再還給國家,國家則從中收取利息,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缺點是收取的利息偏高,但比較之前農民找地主借糧,結果還是好很多的,這樣就預防地主隨意兼併土地。

青苗法主要還是以方便老百姓所出臺的一項政策。老百姓過得好了,國家負擔也就小了,何況國家也從中受益。


第二種,從國家利益出發,國家出臺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國家強大了,人民就富足。

像商鞅變法中的“郡縣制”,就是幫國家管理,加強中 央集權,方便國家更好的管理。

郡縣制,與分封制度相對,目的是方便中央垂直管理,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


國家政策也能起引導作用,從而達到利國利民的目的。比如“保馬法”就是鼓勵百姓養馬從而加強國家的軍事實力。

保馬法是由國家出錢讓百姓購買及餵養馬匹,幫國家養馬的百姓則可以免除部分。這就是國家引導型的政策。

這種引導型政策比較多見於現代,比如有的國家鼓勵生育的辦法,就會出臺一系列只有生育二胎、三胎才能享有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