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近些年在農村養殖桑蠶的少了?

森羅萬相


我的家鄉是雲南最大的壩子,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蠶桑產業成了農民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吸引了好多從業人口。縣裡面有一個絲綢公司,專門從事技術指導和鮮繭收購及加工,盛產的絲棉被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口碑。但近幾年來,確實發生了從業人口下降,甚至毀桑現象。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的原因,桑蠶飼養和市場風險高。主要表現在飼養和鮮繭的市場風險上,“蠶兒”“蠶寶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桑蠶嬌貴的一種最好表述。

一是空氣中毒。桑蠶飼養中,對空氣的要求高,空氣中如果有一股較為濃烈的氣味,都要及時閉窗。幾年前,我的家鄉,有個烤煙鄉鎮,也希望再給農民一個增收渠道,引導群眾栽桑養蠶,但由於烤煙在烘烤期間,會產生一股味道,導致桑蠶死亡,最後得不償失,群眾也就對這個產業不感興趣,出現毀桑現象。

二是農藥中毒。在農村,農藥是缺少不了的生產資料,如果稍不注意,把藥水噴灑在桑葉上,採回來給蠶兒食用,就會發生中毒死亡情況。或者由於打農藥,沒來得換衣服或者把身體沖洗乾淨就進入蠶室喂蠶,也會造成農藥中毒死亡現象。

三是爆發蠶病。飼養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膿病和僵病,如果消毒不好,在大蠶期,快上簇結繭的時候,就會爆發,損失很大,甚至前功盡棄,沒有一毛錢的收入。

四是儲藏交售。由於蠶絲製品是奢侈用品,依靠出口為主,受市場影響大。我的家鄉,雖有一個絲綢公司,但還是抵禦不了市場衝擊,好的時候,養蠶的效益還是不錯,但大部分年份,行情離群眾的心裡預期,還有差距。如果囤著不賣,蠶繭又不同於其他傳統作物,比如水稻,包穀等,可以暫時放在家中。因為它需要一套嚴格的工藝流程,才能殺死蠶蛹及保護好其內在品質。所以,遇到價格低的時候,也只能忍痛把它買去。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栽桑養蠶付出的多。蠶桑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個過程中,既包括飼養中的付出,也包括田間管理上的付出。

一是在桑葉採集上。蠶在生長髮育中,要經過大小蠶。小蠶期間,需要的桑葉量不大。但到了大蠶期間,食量暴增,不管天陰下雨,都得到桑田裡依靠手工,採摘桑葉,又不能多采,只能按日採購。因為隔夜桑葉發酵,對蠶兒發育不好。

二是在飼養管理上。蠶兒在飼養中,需要不斷消毒和擴座,為了保證蠶兒健康,每天都要把蠶體的分泌物,桑葉殘渣,消毒物資殘渣等清理乾淨,給蠶兒一個好的發育環境,直接不能耽誤。一旦誤事,蠶兒由於密度問題,長不大,還會得病。

三是在田間管理上。桑葉品質決定了蠶繭質量,除了日常性的噴藥施肥外,每年桑樹還需要石硫合劑消毒,削減枝條等一系列的農事,比較辛苦,讓很多年輕人無法接受。

第三方面的原因,現在的就業門路寬。以前的農村,土地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們,由於缺乏信息和技術等因素,一年到頭就是在農村侍弄莊稼。加之,當時的城市沒有今天擴展的那麼快,就業門路也就相應的窄了許多。在我小時候,見的最多的就是蠶繭和蠶沙。在我們地方,一年可以養四次蠶(春蠶、夏蠶、正秋蠶和晚秋蠶),老小皆知,孩子們從小就不怕那蠕動的蠶兒。現在,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員,就業比較容易,更多的農村青年不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造成斷層,從業人員減少也在情理之中。


暗是倒過來的光993


歡迎閱讀!的確是這樣,現在農村的養蠶戶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二個原因。

一〉蠶繭的現價格,與現在的勞動報酬有較大差距

養蠶不是輕鬆的活,是非常繁鎖幸苦的工作。我的家鄉在皖南,在以前主要是以種植水稻和養蠶為主,所以,對養蠶的辛苦深有體會。過去與現在不一樣,雖然那時的繭價只有5一6元一斤,一張紙的蠶種經辛苦的養育也只有幾十元錢。但在那時的勞動力工資普遍較低,既使是低工資,還找不到地方打工去掙,沒辦法,只好去辛苦養蠶掙錢用於家庭開銷。

但現在不同了,現在的農村己不在以種植水稻和養蠶為主,而是以外出打工和經商為主要經濟來源。大家看看,現在農村的樓房,汽車,那件是靠種田養蠶置辦的?既使留守在家的勞力,在附近城鎮建築工地做小工,每天也有150元的收入。而現在的繭價大約在30元左右,一張紙的蠶種幸苦養一個月,也只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這還只有等級高的春繭才會有這樣的收入,其它季節的蠶繭價格則更低。所以,我認為現在農村不願意養蠶,這是主要的原因。

二〉勞動力不足,也是農村養蠶戶變少的原因

養蠶必須種桑,而桑園也是需要管理的,從冬天的剪枝到冬挖桑地施肥,這都是體力活。另外,蠶在下地鋪以後,食量非常大,每天都要到桑園採葉,回來以後再喂葉。養過蠶的都知道,給蠶喂葉是不分白天黑夜的。試想,一般養一張半紙的蠶種,在蠶下地鋪後,每天不但要採幾百斤的桑葉,隔幾天還要撿蠶除蠶砂。你說從管理桑園,到養蠶採葉,家中沒有勞力能行嗎?

過去由於家中人多,養蠶的時候都能邦把手。我們那時姐弟幾個,一放學回家,都邦著採葉喂蠶,人多力量大,多少能給父母減輕點幸苦。而現在呢?現在的農村留在家裡的,大多數是奶奶輩,爺爺輩的,既要種地或做點小工掙點日常開支,又要帶孫子,那有空養蠶!我們這裡原來是比較大的養蠶區,現在還有大片的桑樹,但已很少有人養蠶了。既使有,也是老夫妻倆養個半張紙蠶種,掙點幸苦錢,想多養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沒那個精力了,這也是農村養蠶戶減少的一個原因。

農村養蠶戶在減少,這是一種難以逆轉的趨勢。我想,再過若干年後,在農村很難尋覓到養蠶戶了。除非繭價猛漲,其價格足以剌激到讓打工者回流返鄉養蠶,但這似乎太不現實。

謝謝閱讀!


三七8113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從這些年來看,蠶桑業似乎在市場競爭中逐漸邊緣化,走到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越來越多的蠶農們陷入迷茫:到底該不該繼續養蠶?

這裡寫寫個人覺得可能的原因:

  1. 遭遇市場經濟衝擊,傳統蠶桑企業數量銳減

  2. 勞動力減少機械化程度低,蠶桑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3. 桑園、桑樹、養蠶中挖掘綜合開發的潛力未開發,產品單一

  4. 養季蠶賺不到工錢,除了繭價什麼都漲。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能夠把我的經驗說出來,我感覺到很開心,因為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農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報,能解決你們的問題就好。

    最後祝福大家在種植或養殖的過程中能夠順順利利,做一個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幸福的農民,同時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萬事興,好運連連,幸福美滿!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