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7月6日,小暑。

这前后的夏季时光,

肥美的海蛎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之一。

为此,记者探访奎霞村

——南安市沿海养殖海蛎规模最大的一个村。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奎霞村的滩涂上,养殖着大量的海蛎。滩涂的对面,就是金门岛。

7月5日下午4时许,南安市石井镇奎霞村古渡口,海水渐渐退去,在滩涂上露出一条约3米宽的道路,这是通往海蛎养殖区的必经之路。奎霞村的渔民每天下午都要顺着退潮的海水,到养殖区收海蛎。村民林嘉兴发动拖拉机,晃晃悠悠地朝着养殖区开去,准备把海蛎运回来。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手扶拖拉机在奎霞还是收海蛎的好帮手,也是行驶在滩涂上唯一的机动车。

朴实的林嘉兴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上拖拉机。适应着颠簸的节奏,闻着带有腥味的海风,记者一边欣赏滩涂上闹腾的招潮蟹,一边听林嘉兴介绍。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收获的喜悦

林嘉兴说,这条路是靠一代代渔民走出来的,剖完海蛎后剩下的壳,被渔民用拖拉机运到这条路,车轮碾压后就像碎沙子一样,人在上面走不会像在滩涂上那样黏糊糊的。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滩涂中的“水路”是渔民们用海蛎壳铺设出来的。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退潮后,滩涂上成排成片的海蛎苗。

随着古渡口渐渐消失在视线里,拖拉机也来到了养殖区。这里到处可见养海蛎所需的石柱子,还有忙着劳作的渔民。

一双及膝的雨鞋、一顶遮阳的帽子、一大杯茶水、一双老旧磨损的布手套,这是渔民们的标准配备。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收海蛎是在退潮时进行,潮水淹到脖子时开始,潮水完全退去时结束。

此时,泡沫筏上已经满载收好的海蛎,装在绿色的网袋里。由于常年泡在海水中,海蛎壳上的沙土不少,渔民们将装满海蛎的网袋放在海水中,通过踩踏、翻转等方式进行一遍遍地清洗。在场的渔民大多已经上了年纪,一套流程下来,经常是喘得说不上话。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收上来的海蛎会被打包清洗,把壳上附着的淤泥去除。

记者尝试双手提起浸泡在海水中的网袋,格外地沉。即使穿着厚底的雨鞋,踩在海蛎堆上面,也有些许刺痛感,更别提弯下腰翻转网袋里的海蛎,本身的重量加上浸泡的海水,让行动极为不便,也更费劲。渔民林丽琴说,渔民们装的重量不同,少的一二十公斤,多的近50公斤。“一天就收这么一次海蛎,所以能装多少装多少。”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在等待拖拉机的空闲时间里,可以把死掉的海蛎先剪出来。

因为来的时间稍晚,已经看不到收海蛎的场景。奎霞村村委会副主任林志坚带着记者来到海蛎地,只见两根石柱子之间夹着一条包装绳,包装绳上面是一只只小海蛎。

“我们管这个叫海蛎花,其实就是小的海蛎苗。”林志坚告诉记者,每年立夏或小满前,都是培育海蛎苗的好时节。和在陆地上种菜不同,渔民们只需要把一捆捆的包装绳架在石柱子中间,海蛎苗会自己附着在绳子上,渔民过段时间会过来查看,如果长势好,就把绳子分开,一条条架起来,养殖过程中不需再投喂其他饲料和药物,海蛎就能长大,“当然,渔民也要时不时下来查看,进行修剪等作业”。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渔民们用泡沫板载着收来的海蛎,在滩涂上进行短距离的搬运。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拖着这么重的海蛎,感觉非常吃力。

下午5时许,渔民们陆陆续续清洗完海蛎,装好放在泡沫筏上,等待拖拉机前来运送。等拖拉机直达养殖区,渔民们把海蛎和泡沫筏一一装在拖拉机上,这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养殖海蛎的渔民大多都上了年纪。“做这行太辛苦了,年轻人不愿意做。”

等待的时间里,勤劳的渔民也没闲着。不少人随身带着一个装有树叶的小笼子,那是为奎霞猴浔准备的新家,海水退后,这些螃蟹会爬到石柱子上,渔民们顺手就能抓几只回去贩卖。

跟随拖拉机返程回渡口时,记者发现一辆大卡车停在渡口边,渔民们正把一捆捆海蛎苗装车。司机告诉记者,这是准备送到广东的。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石井奎霞村的海蛎苗远销广东和浙江一带。图为正在装车准备运往广东的海蛎苗。

林志坚说,除了养殖海蛎,海蛎苗也是一项比较大的产业。得益于良好的天然环境,奎霞村产出的海蛎苗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近如漳州漳浦,远到浙江广东,都有人前来收购。“奎霞村的海蛎苗远销东南沿海,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最高峰,奎霞年产海蛎苗2000万条,创收2000万元。”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开海蛎是个细致活,要求又快又好,开得快能保证新鲜,开得好则保证海蛎肉完整饱满。

这一季的海蛎最肥美

开海蛎是个细致活。


来源:海丝商报

摄影:记者 李想 文字:记者 陈振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