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成功继位后,他的兄弟们下场如何?

地鼠来说


顺治死时才23岁,虽然生了8个孩子,但早死的死,活着的都是小屁孩,传位给皇三子玄烨时,以遗诏的形式,几个顾命大臣全在场,又有孝庄太后撑头,没有党争、没有异样,即位颇为平顺。

康熙还有个四弟,是顺治心爱的董鄂妃所生,还没起名字就死了,追封为荣亲王,图为他的墓志,第一句话就是: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

1661年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实际年龄未足7岁,他的7个弟兄,老大牛钮只活了三个月就挂了、老二福全7岁、老四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也夭折了、老五常宁4岁、老六奇绶3岁、老七隆禧2岁、老八永干1岁。所以康熙即位时他的兄弟还有5个,都是小娃娃。

图为康熙五弟常宁画像。

1669年15岁的康熙除掉鳌拜开始亲政,1673年19岁的康熙开始人生第一次用兵,平定三藩。此时老六奇绶已死了,活了6岁;老七隆禧长大后封为纯亲王,但在平三藩期间病也死了,活了19岁;老八永干早就死了,只活了7岁。等于说康熙开始文治武功时,弟兄们只剩下2位,二哥福全和五弟常宁。

图为康熙平定噶尔丹后,用汉、蒙、藏、蒙四种文字刻成功德碑。

康熙对这硕果仅存的两位皇兄都不错,二哥福全刚满15岁就封为裕亲王,并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此人行事低调、恪职尽守,也很孝顺孝庄太皇太后,1690年,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北征噶尔丹建功立业,战场上福全曾擅自撤军,扰乱的军机,受到议政会议的集体弹劾,康熙念其兄弟之情并未处罚,后来康熙几次亲征福全都随左右,1703年福全病逝,享年50岁,康熙亲赴祭奠,福全的爵位由第三子保泰承袭。

福全陵寝已所剩无几,图为福全墓碑。

五弟常宁相对于福全来说,待遇就稍逊一筹,同样是15岁封为和硕恭亲王,但没有参与议政,1690年北征噶尔丹时,常宁为安北大将军,跟福全同一年去世,享年47岁,葬礼并没有得到康熙重视,只交由内务府办理,没有谥号,且福全的子女爵位相当高,和硕亲王一堆,而常宁的儿子最高才贝勒,当年康熙连生几个儿女全夭折,于是抱来常宁大女儿养在宫中镇邪,长大后远嫁蒙古,还不让回京,直到雍正时才允许回京。


图文绘历史


康熙帝的父亲,我想大家都知道是谁,那就是顺治帝福临。顺治帝一共生了8子6女,既然题主问的是他兄弟,那我就不说他所生的6个女儿的结局啦。现在我就说下除了康熙帝之外顺治帝其余7个儿子的结局吧。这7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牛钮、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四子荣亲王、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和皇八子永干。



皇长子牛钮

牛钮是顺治帝在登基后的第7年,与庶妃巴氏所生。但是这位皇长子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了,不过由于他是庶妃所生,虽是长子但地位并不高,所以并没有得到什么追封,毕竟在古代幼儿丧命的时期,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使是皇家也是如此并无例外。



皇二子福全

福全是顺治帝和宁悫妃所生之子,可以说真正算是满清皇室的皇长子,但是作为皇长子的他到最后并没有坐上满清的皇帝宝座。至于原因却不说清楚,据坊间传闻大概是因为康熙得过天花并痊愈,而福全没有得过所以怕他之后会得,并可能会不治而亡,所以最终没有选择福全,当然不管如何最终他没能做上皇帝。

1667年正月福全被晋封为裕亲王,入镶白旗,后被赐入朝议政之权。1688年准噶尔噶尔丹勾结沙俄祸乱蒙古,康熙遂决定派兵抵御,后福全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与皇五子常宁共同出兵平定噶尔丹之乱。后康熙亲征,福全听从康熙得命令设法稳住噶尔丹,于是福全并利用各种封赏最终稳定住噶尔丹,后在驼城大败噶尔丹部厄鲁特主力部队,噶尔丹被迫撤出清朝疆域。



可以说此战福全的功劳甚大,但此战福全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在未经康熙得同意,就在击退噶尔丹后擅自退兵。而此时康熙虽明知福全做的对,但不管如何不听从命令的做法绝对不能滋长,所以康熙决定罚其俸禄三年,撤三佐领,及撤销他议政的权利。后由于福全的功劳和威望有点威胁到了康熙,遂福全一直都赋闲在家。

1703年福全病逝在自己的裕亲王府中,享年五十岁。他死后也深受康熙得恩待,康熙不仅亲往福全王府哀悼,并同时下令福全的陵寝除了常年祭祀外,还有额外的祭祀。



皇四子荣亲王

皇四子同皇长子一样,都是早丧,他出生不到三个月就早夭了,甚至连名字都来不及取。但是皇四子的待遇可比皇长子好的太多了。无他,因为他是顺治和他最喜爱的妃子董鄂妃所生,董鄂妃可以说是清朝最受皇帝宠爱的妃子,她不足一月就升为皇贵妃,其死后更是成为不附帝谥的皇后,可以说是恩宠有加。

而作为董鄂妃所生的皇子,自然深受顺治的宠爱。皇四子一出生顺治帝就大赦天下,并大赏群臣,而这待遇即使是康熙出生时也从未享受过。可以这么说,如果皇四子没早夭,这天下就是他的啦,可惜的是皇四子注定是没做皇帝的命,他出生三个月之后就死了。不过其死后的皇四子还是享受到了之前所有早夭的皇子都没能享受到的殊荣,那就是追封为和硕荣亲王,成为满清第一等王,而这足以说明顺治帝真的很疼这个皇子,只可惜啊。



皇五子常宁

常宁是顺治帝和陈图塞尔福晋所生的第五子。1671年被晋爵为和硕恭亲王,1675年被赐予佐领之职。1690年在一征噶尔丹中被任命为安北大将军,从喜峰口出兵与福全共同夹击噶尔丹,并最终将噶尔丹击退。

1696年常宁再次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最终噶尔丹被逼服毒自杀,胜利而还。1703年六月初七常宁病逝在恭亲王府中,享年47岁。



皇六子奇绶

奇绶是顺治帝和庶妃唐氏所生的第六子,奇绶仅活到了七岁。之后由于顺治帝不怎么宠爱其母亲,再加上唐氏的地位并不高,所以皇六子死后仅以正常的皇子身份下葬,并无特殊的待遇。



皇七子隆禧

隆禧是顺治的第七子,也是康熙时期活下来的最年幼的顺治之子。1674年年仅十四岁的隆禧就被册封为和硕纯亲王,后赐予上三旗的佐领一职。由于隆禧是康熙最小的弟弟,所以他极度受宠,康熙一直对这个最小的弟弟溺爱有加,不但十四岁就被封为满清第一等爵,日常生活中遇到隆禧有恙,康熙更是亲自带着自己的贴身御医前往照顾。

但是隆禧似乎注定承受不住这等恩宠,1680年隆禧因病去世,年仅20岁。其死后孝庄本想亲自前往,但被康熙制止,而康熙也被孝庄制止前往奔丧。但康熙还是下令朝廷辍朝三日,并赐予加祭祀特权。



皇八子永干

永干是顺治帝与庶妃穆克图氏所生的第八子,也是顺治帝的最后一个儿子。永干出生于1660年,不过同皇长子、皇四子和皇六子一样,他年仅八岁就是早夭。跟皇长子一样,由于其母亲地位卑贱,又不受顺治的宠爱,所以其死后并无任何形式的追封。



不过综合看来康熙的兄弟们除了早夭的皇长子、皇四子、皇六子和皇八子外,其余的皇二子、皇五子和皇七子都得到了康熙的厚待。虽然这三位皇子最后都没得到什么实质的权利,但却享尽了这世间所能得到的所有的荣华富贵。不过想来也是康熙与这三位皇子本没有什么皇位之争,而且都是从小长大的,所以在感情上康熙并没有将他们当做外人,再加上顺治帝又死的早,康熙仅剩的亲人就只有这几人,所以恩宠有加倒也实属正常。


澳古说历史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顺治皇帝的第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登基,此时在世的顺治皇子还有六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因为天花去世。

顺治皇帝在去世前,确定皇三子玄烨为自己的继位人,这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同时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全力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顺治皇帝一生共诞育了八位皇子,其中皇长子牛钮以及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荣亲王都是出生后不满一岁就早殇了,所以在顺治去世、康熙登基的时候,还有六位顺治皇帝的皇子皇子在世,分别是皇二子福全;皇三子康熙皇帝玄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


等到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设计除掉权臣鳌拜,真正掌握大权的时候,他的兄弟之中也只有三人仍然在世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四大臣辅政时期”以及后来的“鳌拜专政时期”,此时的康熙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实际的权力却掌握在权臣鳌拜的手中,期间全国上下及宫中内外的大小事务皆有鳌拜等人辅政署理,康熙皇帝并没有实际的权力。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鳌拜,这才将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

而在这八年中,康熙先后失去了两位亲兄弟,即:

顺治皇帝的第六子奇绶,于康熙四年幼殇,年仅7岁;

顺治皇帝的第八子永干,与康熙六年幼殇,年仅8岁。

此时除了康熙皇帝之外,在世的顺治皇帝的皇子也仅仅生下了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七子隆禧三个人了。


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些亲兄弟,可以用“兄弟情深、君臣和谐”来形容。

先来说说这其中年龄最小的顺治皇七子隆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仅15岁的隆禧就被康熙皇帝册封为纯亲王,之后还分给佐领。在隆禧病重期间,康熙皇帝亲自前往探望,并安排御医进行诊治,只是隆禧天命不假,年仅20岁的他在康熙十八年(1669年)去世,康熙皇帝非常悲痛,特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安排其子富尔祜伦袭承其爵位。

另外两位顺治皇子福全和常宁,不仅仅是康熙非常信任的兄弟,更是康熙极为倚重的大臣和将领。

康熙即位后,于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福全为裕亲王,命参与议政,在平三藩,两征准噶尔都建功立业,成为了康熙最为信任的宗室亲贵。特别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亲授福全抚远大将军,命其帅兵征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大国舅佟国纲等一众皇亲国戚都在军中效力,足见康熙对于福全的仪仗与信任。虽然福全大军于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噶尔丹,但因佟国纲的战死以及福全未能组织追击致使噶尔丹逃走,而被康熙罚俸降职,后又恢复官职,继续随康熙带兵出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病故,终年五十岁,谥宪。福全死后,康熙帝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帝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图寄以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康熙的另外一位兄弟常宁,也在是康熙十年(1671年)就被康熙封为了恭亲王。与福全一样,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争中,常宁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康熙封自己的弟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统领西路军出喜峰口,与康熙、福全的大军齐头并进,共同迎战噶尔丹,为康熙最终平定噶尔丹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常宁的大女儿也是从小寄养在皇宫之中,后来还被封为了固伦纯禧公主,“固伦公主”是本应只有皇后所生嫡公主才有的封号,这也足可见康熙对于常宁的看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常宁病故,终年四十六岁,而他的去世日期与他的兄长福全仅仅相差了十多天。


康熙与他的兄弟之间保持了非常亲密而又友好的关系,成为一段佳话。

康熙与其兄弟们保持了非常和谐的关系,特别是与福全和常宁,也算是“君臣兄弟”的佳话,一方面在于康熙与他的兄弟们均为庶妃所生,从小成长在一起,关系本就非常密切,加上康熙非常好的贯彻了“仁德”治天下,对其兄弟也给予了足够的信任和器重;而另一方面,康熙的这两位兄弟福全和常宁对于康熙也是忠心耿耿,例如福全从小就立下了“愿为贤王”的立场,一直以来没有觊觎皇位,而是尽职尽责的为康熙皇帝效命。

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与他的兄弟们的共同努力和维护,才有了他们之间非常亲密而又和谐友好的关系,成就了“君臣兄弟”的佳话,也成为了“康熙盛世”得以开创的重要因素。


雍亲王府


顺治帝福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悲欣交集的皇帝。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的父亲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猝死,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剑拔弩张,展开对皇位的争夺。骑虎难下的双方最终各自让步,选择了六岁的福临登基。

福临在懵懂之际,坐收渔翁之利,幸运地做上了皇帝。可顺治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大事由摄政王多尔衮和母亲孝庄太后先后控制,他的前两位皇后废后静妃和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都来自科尔沁,分别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和侄孙。

可少年天子顺治并不喜欢这两位皇后,他最钟情的董鄂妃却又不讨母亲孝庄的欢心。福薄寿浅的董鄂妃由于爱子早夭,二十二岁就撒手人寰。痛不欲生的顺治也在四个月后,身染天花驾崩,年仅二十四岁。顺治短短的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其中孝献皇后董鄂氏为追封),十六位妃子。顺治在十三岁时就育有皇长子牛钮,所以虽然顺治英年早逝,但身后依然留有八子六女。

康熙皇帝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关于他的命运我们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述。我们来看一下顺治其他诸子的命运。

皇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顺治皇帝只有十三岁。牛钮的生母是顺治的庶妃笔什赫氏,笔什赫氏还为顺治生育了两女,是顺治的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但牛钮只存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了。此时,康熙帝玄烨还未出世。而笔什赫氏生育的其他两女也分别于五岁和七岁夭折。

皇二子福全生于顺治十年,只比康熙帝玄烨大一岁。福全的生母为顺治的庶妃董鄂氏。此董鄂氏可不是令顺治情深不寿的宠妃董鄂氏。她是顺治的宁悫妃。


福全自幼与玄烨手足情深,他与玄烨两人对祖母孝庄太后孝敬有加,深得孝庄欢心。而福全自幼谦恭低调,对皇位毫无野心,毕生之志只想做个辅佐帝王的贤王。 康熙对这个忠诚的、毫无威胁的兄长也很重用。

康熙六年的时候,福全被封为裕亲王,进入权力决策中心。 康熙二十七年,福全被授为抚远大将军,征战噶尔丹。在“驼城”之战中,福全率部英勇奋战,一改之前颓势,痛击厄鲁特军,攻克“驼城”,被康熙大为嘉奖。但福全此时没有乘胜追击噶尔丹部,而是让士兵先行休整。此举被康熙帝指责为贻误战机。后福全立即派使追击噶尔丹,在噶尔丹写下保证书保证撤兵后,福全未经请示,回师军中。

福全当时撤兵是因为侦察到噶尔丹已逃出境外,而清军粮草供应不足,所以才撤兵回师。康熙恼怒的是福全不经请示,擅自作主。所以福全回京后,还是被停发了三年工资,撤销了三佐领,还被赶出了权力中枢。由此可见,再好的弟兄,只要你触犯了皇权,对你打压那是必须的。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战噶尔丹,获得大胜。噶尔丹在次年兵败自杀。而多年征战沙场的福全也在康熙四十二年病倒,并于同年六月病逝。康熙亲往福全王府吊唁,痛哭不止。福全一生,竭尽忠诚效力康熙,实现了自己“贤王”的夙愿。

皇四子荣亲王生于顺治十四年,他的生母就是顺治的宠妃董鄂氏。子凭母贵,皇四子出生时,顺治大赦天下,称皇四子为“第一子”。可这位受尽恩宠的小皇子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痛心不已,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荣亲王在顺治十五年早夭,这时玄烨只有四岁。


皇五子常宁生于顺治十四年,生母为顺治的庶妃陈氏,他只比玄烨小三岁。在康熙十年时,常宁被封为和硕恭王。

康熙二十九年,常宁被封为安北大将军与其兄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共击噶尔丹。和其兄福全的遭遇相似,常宁也因为没为穷追噶尔丹,被停俸三年,逐出权力中心。

康熙三十五年,常宁跟随康熙,与福全再次征战噶尔丹,取得胜利。康熙四十二年,常宁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皇六子奇绶生于顺治十六年,他的生母是顺治的庶妃唐氏。在康熙四年的时候,年仅七岁的奇绶就夭折了。

皇七子隆禧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三年,隆禧被封为纯亲王。

康熙十八年,年仅二十岁的隆禧身患重病,虽然康熙为他召延太医诊治,但同年七月,隆禧仍不治身亡。康熙为此罢朝三日,以示哀悼。

皇八子永干生于顺治十七年,生母为庶妃穆克图氏。但康熙六年的时候,年仅八岁的永干夭折。

康熙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登基称帝,在他继位之前,顺治帝的长子牛钮、四子荣亲王已早夭。而皇六子奇绶和皇八子永干也先后在康熙初年早夭。那么在康熙亲政后,他的弟兄只有兄长福全、五弟常宁和七弟隆禧。


福全和常宁两人的命运极其相似,两人都早年封王议政,此后征战噶尔丹,因擅自收兵被罚。巧合的是这哥俩在同年同月故去,福全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廿六,而常宁则在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初七日去世。

福全和常宁虽在征战噶尔丹中被康熙责罚,但两人一生还是颇受重用。两人在去世后,康熙帝都亲临王府,深切悼念。

康熙对七弟隆禧也是情深义重,隆禧在十五岁时就被封为纯亲王。

总而言之,康熙皇帝对待他的弟兄们还是重情重义的。究其原因,还是顺治皇帝的子嗣本来就比较单薄,又加上多子夭折,最终陪伴康熙的只有兄弟三人。而这三人又难以对康熙的皇权构成威胁,所以就形成了康熙弟兄们兄友弟恭的手足情谊。而比起康熙末年勾心斗角的九子夺嫡,康熙与他的弟兄们可真是温情脉脉了。


岁月是一条河流


顺治一共生有8个儿子,有4个夭折。

剩下的四个儿子里面,除去康熙,有三个儿子活到了成年。

(1)隆禧:享年19岁。

隆禧生于1660年,比康熙小六岁,年仅15岁就被封为亲王,康熙和他感情不错,在他病重的时候,康熙亲临为他召太医,可惜不久他就死了,康熙很悲痛,罢朝三日。

隆禧有一个儿子,袭了他的亲王爵位,可惜的是,第二年就死了,年仅1岁。

(2)常宁:享年47岁。

常宁生于1657年,比康熙小三岁,15岁封亲王。

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常宁任安北大将军。

常宁妻妾众多,有两个小妾是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女儿。

常宁生有6子7女,孙子有大约19个,算是枝繁叶茂了。

(3)福全:享年50岁。

福全生于1653年,比康熙大一岁,顺治死的时候,由于他没有出过天花,一只眼睛有残疾,没能继位。

福全和康熙感情很好,兄弟二人对孝庄很孝顺,福全病死后,康熙特意命人画像,二人同坐桐荫之下,表达思念兄弟之情。

福全妻妾也很多,生有6子7女,4个儿子夭折,第五子生有3子,第三子生有25子(好能生!!!)。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康熙皇帝成功继位后,他的兄弟们下场如何?

我国古代关于皇位的继承,一直都是沿用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仍然有过不少关于皇位继承引发的骨肉相残。康熙皇帝却并不是顺治帝的长子,而是他的第三个儿子,那么康熙为什么会继承皇位,他当了皇帝后,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呢?



其实顺治皇帝共有八个儿子,不过他的大儿子很小就死了。二儿子算是几个儿子里不错的一个,但是康熙的二哥曾说自己愿为“贤王”,而且他的本事也确实不如康熙,所以最终康熙当了帝王。

康熙继位后,对二哥爱新觉罗·福全也是很倚重,康熙一生也没有对不起福全,康熙甚至将兵权交给了福全,福全最终活了五十多岁去世了。

至于老四,其实老四和老大一样,在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

老五常宁,康熙继位后,也被封为亲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常宁一生安分守己,他和康熙两人也是和睦相处,常宁去世时四十七岁。

老六在康熙当皇帝四年之后就死了,去世时只有七岁。

老七隆禧也被封了王,但是他却没有那个福分,在十九岁时就去世了。

老八也是夭折,所以史书中没有太多记载。

顺治皇帝的几个儿子很多不幸夭折,但是留下来的最终还都没有受到迫害,这倒是一件幸事。

纵观我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会引发兄弟相残的事,比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对待兄弟的态度倒是仁慈。


紫禁公子


顺治短短的一生,生下八位皇子。等到顺治去世的时候,还剩下六位,玄烨就是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帝王。

康熙的继位,颇有一点运气成分。在清朝,天花是一种让人谈虎色变的疾病。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却挺过来了,这也让他具备终身的免疫力,成了他当皇帝的先天优势。

顺治病重时,他采纳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得过一次天花具备抗体而将大位传给他。康熙当时年幼,没有经历夺嫡之争就当上皇帝,所以对待兄弟不像后来的雍正那么残酷。康熙还是比较看重兄弟情义的,几位成年的兄弟也得以善终。

康熙登基时有五位兄弟,弟弟奇绶在康熙四年就见了先帝,年仅七岁;另一个弟弟永干,在康熙六年的时候,也去见了先帝,年仅八岁;真正长大成人的兄弟就只有三位,分别是福全、常宁、隆禧。

愿为贤王的福全

福全是康熙的异母哥哥,宁悫妃所生。顺治曾经问小福全志向,他回答说愿为贤王。

刚刚亲政的康熙对这位贤王哥哥十分信任,在康熙六年的时候就封为裕亲王,并让他一同参与军国大事。这是康熙上位后,封的第一位帝王。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葛尔丹。临行前,康熙亲自送福全到东直门,还答应福全的请求,调大同镇马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随同出征。

战争刚开始,福全打得比较精彩, 驼城大捷大败噶尔丹部,得到康熙的嘉奖。

噶尔丹节节败退,福全却没有乘胜追击。康熙对福全保守的军事策略很不满意,批评他贻误战机。后来,福全错误地估计战场的形势,便自作主张撤军。康熙指责福全不服从军令,福全哭着说:“我复何言!”康熙撤了福全三佐领,罚了他三年的俸禄,还收回了他的议政权。这次处罚,只是因为工作原因,并未影响到两人的感情。

康熙第二次出征噶尔丹时,福全又随军出征。这一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彻底打败噶尔丹。

1703年,福全生病,康熙亲自到府上探望。康熙在巡游塞外时,听说福全病重,亲自派皇子快马加鞭回京城探望。福全病故,康熙特地赶回京城,亲自祭奠,泪流满面。

康熙与福全在成长的过程中,结下了深情厚谊。福全去世之后,康熙还命令画工画过一副画,为康熙与福全并坐树下,以表达二人情同手足和康熙对兄弟的思念。

英年早逝的小弟——隆禧

隆禧是顺治的第七子,因老八未成年而夭,所以他是康熙最小的弟弟。

对待小弟,康熙还是一个比较称职的哥哥。1674年,康熙就册封这位十四岁的弟弟为纯亲王,第二年还分给他佐领。十四岁的小男孩,换现在都在上初中,或许暗恋同桌的谁谁谁,人家隆禧在哥哥的庇护下都成了亲王。

可惜,隆禧时运不济,没当几年亲王就身患重病。康熙带着御医,亲自前往探望。最后,隆禧的病情还是未经好转,年仅二十就见了先帝。康熙痛哭流涕,为隆禧辍朝三日。皇帝为臣子辍朝,这是在清朝都比较少见,足见康熙对这位弟弟的感情还是比较深。

爱新觉罗▪常宁

常宁是顺治的第五子,康熙的异母弟弟。平时,康熙并不怎么待见这位弟弟。

有一次,大臣提议康熙的兄弟全部封王,康熙就反驳太祖、太宗时也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成为王爷,而是要看能力跟品行的,所以我也要按这一套标准,像常宁这样就能封王,他担当得起吗?从这话里就能看出,康熙对常宁封王非常不屑。

不过到了1671年,康熙还是册封常宁为和硕恭亲王,估计是碍于情面。

后来,康熙下令,让常宁娶吴应熊的女儿。当时满汉之间有隔阂,很少通婚,尤其是皇室,而吴应熊的老爸又是康熙的对头,康熙让他们联姻,完全是贬低常宁。

康熙对常宁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1690年,康熙亲自挂帅讨伐噶尔丹,任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领右翼军西征。

常宁去世后也受到康熙的冷遇,连一个谥号都没有。一般情况下,王公贵族以及大臣去世后,朝廷都会给一个谥号,以表示对其认可。常宁还是立过军功的人却没有,足以看出康熙对他还是有点成见的。

在帝王家,常宁生前无大碍,能得以善终,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待遇虽不及福全,好歹也是个亲王,康熙也算够兄弟了。

康熙的兄弟能善终,主要是因为朝堂上从来没有威胁到康熙的皇位。兄弟之间没有竞争关系,才能和睦相处;没有争权夺利,才有手足之情。


秋媚读史


顺治皇帝有8个儿子,其中4个都年幼夭折了,而康熙在这4个幸存者中只能排在第二位。我们知道康熙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现象,而康熙皇帝自己继位则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当时顺治皇帝去世得比较早,根本没有成年的皇子和康熙竞争。除了康熙之外,顺治还曾经想要立过一个人作为皇太子,这个人就是董鄂氏的儿子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上图青年康熙

董鄂氏是顺治皇帝的庶妃,在康熙十二年尊封为“皇考宁悫妃”。顺治皇帝后宫见于记载的董鄂氏有三位,第一位就是爱的死去活来的那位,也就是孝献皇后;第二位是裕亲王生母宁悫妃董鄂氏;第三位是贞妃董鄂氏,顺治驾崩后殉葬。

如果顺治皇帝不死,那么裕亲王凭借着年龄的优势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但是顺治皇帝去世的过早,在顺治皇帝在位期间,孝庄皇太后一直是实际的权利控制着之一。在孝庄的支持下和天花疾病的威胁下,康熙皇帝才能够战胜裕亲王。

康熙是一个比较仁慈的君主,裕亲王一直在朝廷里面做官,康熙皇帝也没有防范他,并且还准许他带兵出征准格尔。裕亲王为人也识时务,从来不做出格的事情。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一直还不错,裕亲王一生也没有被康熙打击过。只有在北征准格尔的时候因为犯错而被惩罚,但是康熙依然维护了裕亲王的爵位,并且训斥了和裕亲王发生矛盾的皇长子。

上图老年康熙

除了裕亲王之外,其他的两个兄弟对于康熙更是没有威胁,康熙对于裕亲王都这么宽容大度,对于其他的兄弟自然也不会差。爱新觉罗常宁是顺治的庶出儿子,他的母亲地位低下,所以常宁对于康熙几乎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威胁。常宁一生也非常的平稳,做到了安北大将军的职位,并且对跟随康熙出征。终其一生也没有和康熙产生过一丝一毫的矛盾。

爱新觉罗隆禧是康熙的最小的弟弟,因为从小就失去父亲,作为哥哥的康熙对于小弟弟还是额外的关照的。隆禧从出生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到了1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康熙非常的悲痛,还特地停朝三日以示悼念。

上图清景陵小碑楼

综上所诉,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个君主,因为兄弟的数量本身比较少,而且在康熙继位的时候都未成年。所以没有能够对康熙皇位造成威胁,这也是康熙为什么会对兄弟们都比较仁慈的重要原因。

但康熙去世的时候,因为康熙的儿子们年龄都已经成年,而且数量众多,所以形成了多个政治集团,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胜利者雍正在对待兄弟们的时候没有了父亲的仁慈,采用了比较激进的方式,圈禁和处理了一大批亲兄弟。


邓海春


康熙帝继位后对他的哥哥弟弟都很不错,他的兄弟全部被封为亲王

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一生活了23年,虽然驾崩的时候年纪不大,但是他的孩子还是不少的。顺治一生共有14个子女,其中8个皇子,而这些皇子中活到成年的有4个,分别是:

皇二子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

皇五子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

皇七子纯亲王爱新觉罗·隆禧

我们从大到小说,先说康熙帝的二哥,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爱新觉罗·福全

福全,顺治十年出生,顺治帝次子,母亲是庶妃董鄂氏。康熙六年正月,他被康熙皇帝封裕亲王。

由于顺治帝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早夭折,福全就是顺治帝实际上的皇长子,他比康熙帝要大一岁。虽然满人并无立长的传统,但是因为顺治死的实在是有点早,所以顺治帝最初是想将皇位传给年纪最大的福全的。

但是由于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更加喜欢皇三子玄烨,加之玄烨已经出过天花,日后不会再得此病,所以最后顺治将大位传给了玄烨。而福全本人也并无争储之心,幼时就表示自己“愿为贤王”,因此康熙继位后对这位兄长没有什么敌意和防范。

福全最大的功绩是在乌兰布通大败准噶尔蒙古大汗噶尔丹。他一生做事谨小慎微,对于康熙恭恭敬敬,最后得以善终,以50岁的年纪病逝。

爱新觉罗·常宁

常宁是顺治帝第五子,生于顺治十四年,母亲庶妃陈氏,康熙十年被封为和硕恭亲王。

(常宁像)

常宁的一生也是比较安稳的,作为康熙皇帝第二比较年长的兄弟,常宁在生前也是获得康熙的优待,最后以47岁的年龄逝世。


爱新觉罗·隆禧

隆禧,顺治皇帝第七子,顺治十七年出生,母亲为庶妃钮祜禄氏。康熙十三年被封纯亲王。

隆禧是康熙继位后年纪最小的弟弟,康熙对他是非常照顾的。不过可惜的是隆禧身体并不是很好,虽然长到了成年,但也只是活到19岁就病死了。

隆禧死后他的独子富尔祜伦被康熙特许袭纯亲王爵位,但富尔祜伦也仅一岁就夭折了,隆禧一支爵除。

总的来说,康熙帝继位后对他的三个兄弟都还不错。要知道清代皇子是不一定能当上亲王的,能当个郡王就不错了,有的皇子一辈子也就是个贝勒、贝子,连个王都混不上。而康熙的三个兄弟还没成年就全部都被晋封为亲王,可见康熙对他们还是很不错的。


千佛山车神


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也是清朝第三位皇帝。

顺治帝,公元前1661年驾崩,而后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共当了61年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劝课农桑,平反三藩和噶尔丹,为清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康熙死后,就是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位雍正皇帝;雍正死后,就是爱新觉罗·弘厉即位,是为乾隆皇帝。

由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名气真是太大了,他们开创了“康雍乾盛世”,所以导致我们对他们的兄弟知之甚少。

那么,康熙登基后,他的兄弟怎么样了呢?

顺治一共生了8个儿子。

长子爱新觉·牛钮,只活了89天就夭折了。

次子爱新觉罗·福全,生于1653年,于1703年病逝。

四子荣亲王,英年早逝。

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于1657年,讨伐过噶尔丹,于1703年病死。

六子爱新觉罗·奇绶,早夭折,年仅7岁。

七子爱新觉罗·隆禧,也是病死的。

八子爱新觉罗·永干,早夭,年仅8岁。

由此可见,康熙即位后,并没有屠杀他的兄弟们,这点是让人敬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