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jd1220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文化那是博大精深的,很難用一二個方面的內容去概括,我認為中華傳統美德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中華民族對傳統美德的內容及標準都是在不斷的豐富著,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屬: 仁、義、禮、智、信即"五常”,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即“八德”。

仁,就是仁愛,也就是佛教裡所說的慈悲,對人要有慈悲和憐憫之心,要幫助別人擺脫苦難。

義,就是責任,一個人應該對家庭、社會、國家所負有的責任。

禮,就是是人與人交往的規範,人與人交往要相互尊重,且保持適當的距離,而有別於“小人”的迷迷糊糊。

智,就是智慧,處理事情和人際關係要用智慧,而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和清醒。

信,就是信用,做人要講信用且守信用,要言而有信,不能言而無信。

“八德″中的孝就是孝順父母,悌,就是愛護兄弟姐妹,忠,就是忠於家庭、忠於國家,信、禮、義同“五常”裡意思一致,而廉和恥就是為人或為官要清廉,不做損人利己或有害於國家和民族的可恥之事,知道什麼是恥什麼是榮。

新時代傳統美德又有了新的內容: 有崇仁愛,重民夲,守誠信,講辨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和現在都有其永不腿色的價值,是中國人民生存和前行的精神食糧,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丟失的民族靈魂。

誠謝給我這次回答,觀點你是否贊同,望指導為朌。


柳舞江邊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維,充滿了濃厚的人文精神。

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文化的外延來思考中華文化,不外乎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思考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說到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要回答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什麼的問題,即文化的主體是什麼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維,充滿了濃厚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的出發點。

中國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是天地間最靈、最貴的。早在《尚書》中就有“唯天地萬物之母,唯人萬物之靈”的說法,後來荀子也有“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而草木水火禽獸都沒有,所以人“最為天下貴也”。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不僅最貴,而且最靈。“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化成”,人參與天地之造化,天地因為人的參與而變得有序,人的禮樂精神,人的禮義廉恥的自我約束,人的群居互助思想,使得天地萬物得以有序治理,這個有序治理的過程就是以人為本的過程。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人類自身不斷繁衍生息,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素養的過程。

以人為本的思想還體現在中國人的信仰文化上,中國人信天信地信祖宗,謝天謝地謝祖宗,跪天跪地跪祖宗。中國人認為天地就是“道”,天道就是規律,做事要尊天道,替天行道。祖宗是社會法則,同鄉有《鄉約》,家族有《家譜》,家庭有《家訓》。於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成為了中國人的“八端”,如果有人犯了,就會被冠以“王八蛋”的罵名(“王八蛋”就是“忘八端”的誤讀音)。

不僅如此,中國人由信祖宗,進而信家庭,非常重視血緣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人倫關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都是以人為本來規範人倫關係和社會秩序的。這種文化還體現在治國理政上。自古以來,中國就非常重視人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所謂的“民為貴,君為輕”,“民為邦本”,“以民為本”,“以百姓心為心”,到後來的“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史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給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無窮無盡的價值傳承的活力。不僅如此,中國人把以人為本和血緣關係的思想還擴充到社會關係上,比如從組織上,國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叫人民軍隊,軍人叫人民子弟兵,還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關係上,我們經常聽到兄弟單位,兄弟省份,兄弟部門……等等說法。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與人交往喜歡稱兄道弟,結拜兄弟,喜歡攀親戚,套近乎,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二、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天道和人道的平衡境界。

天之道,利而不害,萬物皆以利他而存在。天之道是自然規律。人之道,為而不爭,人類皆以不爭而群居。人之道是社會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法自然,人道效法天道才是人之大道。

這種順天道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人的關係上。中國人認為人生在世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心的關係。其實質是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到中國人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在“和”的關係上。儒家講“中和”,道家講“守中”,佛家講“中道”,都是“和”文化的集中表述,這種文化還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和諧萬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等。

三、人文思維是中國文化在思維模式的表現。

儒家講的“中庸”,道家講的“守中”,佛家講的“中道”,表現在思維方式上,就是“整體關聯,動態平衡”的人文思維。跟科學思維相比,人文思維側重思維表達方式的“模糊性”,以人為本,從人出發,為大局著想,動態關聯的特點比較突出,包容性強。

中國文化的四大支柱,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家,各有特色而相互包容,它們以人為本,從人的不同需求出發,解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思想觀點和方法,很難說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創造的,說到具體的人也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而且它們不是靜態的,是不斷豐富發展的。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隨機性、隨意性和模糊性,總是處在不斷變化當中。比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領導永遠是對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還有“大概”,“也許”,“差不多”,“有關部門”、“相關單位”等表述;再有,人家問怎麼辦?你答,“看著辦”,人家問你吃什麼?你答“隨便”,領導開口講話說只講“三句話”(無法確定到底要講幾句話),等等。諸如之類的模糊思維方式案例還有很多。總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以退為進,可攻可守,以和為貴,相得益彰。

弘揚中華文化,喜歡交流學習!


三格智酷


傳道、求真,守仁,務實,頌德、揚善、盡忠、取義、誠信、尚禮、通慧、愛民、擁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