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集團要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才能統一天下?

shi兔子


導語;以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對比,結合當時的政治局面,蜀國統一天下的機率基本為零。

蜀漢偏安一方,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在戰略規劃不偏離的情況下,還需藉助外部變化;丞相的“隆中對”也是建立在“天下有變”這一前提。

倘若“天下無變”呢,那隻能對內維護自己的統治、富國強兵;對外連吳抗曹,等待天下有變,尚有一線機會。

隆中對中說的清楚:【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荊州、益州兩路出兵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規劃,但蜀漢偏安一方,沒有曹魏廣泛的人口基數作為支撐;荊州離益州又有著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軍隊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這也是蜀漢沒有選擇的選擇。

劉備能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平民”,成長為一代開國皇帝,這本來就是個勵志故事了。

蜀漢從建國開始,就註定統一無望,這是再多的“隆中對”都無法完成的;能通過“隆中對”達到三分天下,已是劉備的一生幸事,統一大事就不要強加其身了。

而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敗,只是讓蜀漢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這個夢,破碎的更徹底,也顯得更真實、更有希望!


歷史遨遊


如果關羽能處理好東吳的聯盟關係,能守住荊州。就沒有後續的張飛之死、和劉備興舉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了。荊州戰略要地不丟,蜀軍就在戰略上有主動權。等蜀國再休養生息幾年,然後把東吳穩住。蜀軍就可以同時從荊州和漢中兩路出動100萬大軍,那麼魏國是真的有亡國的危險了?可是事情都壞在關羽狂妄自大,沒有大局意識。

當年孫權派使臣到荊州去提親,大意是孫權的兒子想娶關羽的女兒。關羽說了一句技術含量非常低的話:*虎女豈能嫁犬子乎?*使臣回去把關羽的話對孫權一說,孫權是氣得咬碎鋼牙,從此決定一有機會到肯定得懲罰關羽。後來,關羽攻城曹仁鎮的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大軍增援樊城。關羽利用地勢個南方大雨滂沱的季節,用大水把曹操的七路大軍都給淹了。於是曹操和東吳的孫權聯合契來,八關羽給打敗了,東吳奪回荊州。

張飛替關羽報仇心切,鞭打裁縫官範疆和張達。這兩個人趁張飛酒醉的時候是把他殺了,投奔了東吳。劉備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死了兩個人,他不顧眾人的反對興全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結果是被陸遜用大火給來個火燒連營,幾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

如果關羽和東吳處理好聯盟的關係,不弄丟荊州的情況下。那麼幾年之後,關羽可以和張飛還有關平、關興、張苞、周倉率領幾十萬大軍出荊州攻打曹操;劉備和諸葛亮率領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馬岱等將領率領大幾十萬大軍從漢中攻城曹操,那麼曹操是真的恐怕招架不住了。如果曹操被蜀軍打敗了,東吳也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那麼蜀國的霸業可成,可是這一切都是假設。





隱者康司馬


嚴格執行《隆中對》國策,興許有可能統一。條件是:始終堅持聯吳抗曹外交戰略,耐心發展經濟,強大自己,待天下有變,從東、北兩個方向出川,天下可圖,霸業可成。

一、劉備集團的綱領和國策

1、劉備集團的綱領

劉關張在桃園結義盟誓“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八個字是劉備集團的綱領,自從三人桃園結義開始,他們就始終圍繞這八個字團結帶領一班人不懈的奮鬥。

當然,劉備經過大半生的東征西討,年過半百卻也還沒有一片立錐之地,有的只是廣泛播的“仁義”的名聲,根本沒有一個指導集團發展壯大的基本策略。劉備心裡非常著急,以至於發出“脾肉”之嘆。

2、《隆中對》國策

經過徐庶的推薦,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成就事業。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茅廬暢談請求應對之策,諸葛亮詳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了《隆中對》基本國策: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裡肯定了曹操的暫時強大和孫權佔據江東,歷三世經營根基的穩固。劉備在無立錐之地情況下要圖存發展,唯一能發展的方向就是:荊州和益州。諸葛亮雄才,立足尚不知歸屬的兩個州為劉備謀劃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藍圖,而且基本上確定了兩步走戰略。

外交聯吳抗曹,經營荊益,待天下有變派以上將軍向宛、洛征討,另一上將軍向北出秦川,天下可定。

隆中對制定的國策有這樣三個前提:一是聯吳抗曹,這是吳蜀弱勢條件決定的;二是經營荊益,這是劉備保有廣袤根據地,人力經濟資源的保障,荊州和益州都是物產富饒和地勢險要之地,為兵家必爭之地,位置非常重要;三是天下有變。實際上預言了基本前途就是三國鼎立,如果天下有變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統一的機會。因為曹魏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體量很大,而且是中原富庶地區,人口有眾多,沒有天下之變的配合機會,基本撼動不了它的實力。

二、劉備集團國策的執行

如果按照《隆中對》的國策嚴格執行,那劉備集團在佔有荊益之後就應該進行經濟恢復,劉備為了奪取荊州、益州和漢中,進行了長達將近10年的戰爭,特別是漢中之戰慘勝,而且得地失民,本身就是很大的負擔。劉備集團實質上急需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鞏固內部治理。經過力量積的積累,如果有機會,按照國策還有一線實現國家統一的希望和機會。

但是,國策執行中出現了重大失誤。關羽北伐攪動了戰略平衡,破壞了孫劉聯盟;劉備東征大敗,擴大了聯盟分裂,讓劉備集團軍事力量也損失慘重,血本無歸。這兩個重大決策失誤,偏離了國策,最終導致劉備集團外交上遭到攻擊和孤立,軍事上損失慘重,經濟上丟了荊州失去大量人口和土地,而且益州四邊也多有反叛,劉備集團處於分崩離析狀態。

經過關羽北伐、劉備東征之後,劉備集團徹底喪失了統一機會,綜合實力太弱了,只求自保都非常困難了。

諸葛亮輔佐劉禪主持蜀國政務後,我們看到,諸葛亮所作所為就知道國策失誤對國力的傷害了。他一是先恢復聯盟。《三國志·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二是大力治理蜀國,理順內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亂世用重典,堅持獎善懲惡,大力整頓史治,穩定內部,發展生產。解決少數民族關係,“西和諸戎,南扶夷越”,平定南。

諸葛亮北伐,基本上就是配合吳國聯盟,以攻為守,不斷消耗曹魏實力增長的一個過程,充其量是延長蜀國的存在。

綜上所述:如果嚴格按照蜀國既定國策執行,不出現大的戰略失誤,三國鼎立條件下,劉備一方也有可能在天下有變得情況下與東吳聯合逐鹿中原,再與東吳爭雄取得國家的統一。可惜,正如水鏡先生所言:“諸葛亮得其主,而不得其時”。國策執行失誤,使他再難以實現理想了。

這段歷史的啟示:事業的決策非常重要。但決策也往往受人的情緒所幹擾。所以,做決策時一定要圍繞既定目標開展科學決策,保持既定目標的前提下,不斷推進事業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