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問到不了解含義的成語時,如果是語文老師,怎麼辦?好尷尬!在線等,急?

董老師的語文課堂


為人師者,外界要求高,普遍認為語文老師知識淵博、見識廣博,所以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作為教師,著急是肯定的,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尷尬。具體如何應對,我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從心態上來說,要平和,不要覺得尷尬。

類似的問題,作為語文老師,我經常遇到,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對此我們要有正確的心態。心態要好,畢竟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專業知識都能做到“有問必會”,因為語文專業知識非常廣,也非常深。有的教師對成語比較在行,有的教師對作文比較專注,有的教師對閱讀比較拿手……正所謂“術業有專攻”。

遇到不會的問題是大概率的事情,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如果把知識當做一個圓,一個人的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周長就越長,所接觸到的未知世界就越多。所以,遇到未知的知識,我們要將其看作是常態。也只有保持平常心態,我們才能更加從容的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第二,從技術上來說,可反問,化解被動局面。

有人問你問題,你回答不出來,局面肯定是很被動的,著急忙慌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平時教學生如何進行口頭交流、口頭表達,你遇到的這種情況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教學案例。面對這樣的社交困境,我們要能夠隨機應變、得體應對。

我們自己要保持情緒的穩定性,沉重應對,機智化解。我們可以反問:你覺得是什麼意思?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說這個成語?通過反問,來引導提問者思考。還有一個妙招,你可以說:字典是最好的老師,學會查字典。這是化解被動的一個具體辦法,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景,往往會根據對象適度使用。

第三,從學習上來說,及時學,維護自身形象。

在這個學習型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是學生,每一個都要保持“空杯心態”,及時學習相應的未知知識。作為教師尤其應該如此,你要想給別人一杯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否則難以為繼,必然產生能力危機。如果語文教師專業知識匱乏而又不及時更新、及時補課,那麼,就不能做到“學高為師”的要求,自然也就無法維護作為教師的職業形象。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真的是一無所知,那麼你可以勇敢地承認這個成語字還沒有完全理解。活到老學到老,老師也不例外,謝謝學生給了老師一個學習的機會,回頭老師來查閱資料,明天告訴你這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範圍。等你查閱清楚之後,及時反饋給提問者。這樣放低自己的姿態,會給他人留下一個熱愛學習的形象,這也是符合“教學相長”的傳統的。

總之,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在心態上要平和,穩得住;在技術上要靈活,化得開;在學習上要精進,解得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麥田作文


作為語文老師,應對漢字詞、成語、俚語、

俗語,諺語,歇後語,甚至詩詞歌賦對聯

等等,都應有一定的洞察力。不要查字典詞

典憑自己的認知力,也能給學生一個基本正

確的解答。沒全講對不要緊,但絕對不能講

錯!如“胸有成竹”,你可以講我心裡已有底

了,有數了,有把握了,詞典上也許不是這

樣解釋的。但你這樣講一定捱上邊了,不會

錯的。如果你說“胸有成竹”,就是胸口上栽

成了一根竹子,那就鬧笑話了。


無名草2020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啟智也。因為曾經是老師,從事過教育工作,我也想說說我的想法。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學問也是如此。一個人越學習越是感到自己無知。一個人即使是一生不吃不喝夜以繼日的博覽群書,你也不可能全部通曉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當然了,像鳳姐那樣百年不遇的天才除外)。在《兩小兒辯日》一文中記述了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時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讚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說的語文老師被問及不知道的成語、字音字義等等時,老師不瞭解甚至出差錯可以說是很正常不過的事。認真的承認自己的不知也沒什麼尷尬的。老師不妨趁機教育學生使用成語詞典、字典等工具書,使學生逐漸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事後老師利用學習工具查詢後你又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識。所以說,如果出現學生詢問老師不知道時,一般正常的做法就是老師誠懇的說明自己還真的不瞭解不清楚,並承諾學生下去好好查閱一番,再給你們答應他事後並會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