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脾氣大怎麼和她講道理?

楓葉4766


以前的父母,管教孩子可能會直接動手打,現在的父母大多都意識到,“打孩子”這種管教方式顯得太過簡單粗暴,於是改成了“講道理”,殊不知,

看似文明的“講道理”有時候在本質上和“打孩子”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它還不如“打”來得直接。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多時候,給孩子講道理是因為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希望通過說服,讓孩子呈現出我們希望的樣子,這種出自於“聽話”目的的“講道理”,其實本身就挺“不講道理”。而且有時候父母還會擔心孩子不理解,反反覆覆地“講道理”,一遍不行,就再來一遍,殊不知,孩子在8歲前,抽象思維能力沒有開始成熟發展,你講的那些“道理”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和接受,此時這一遍一遍的“道理”更像一根在精神領域裡一遍一遍抽打他們的“鞭子”。

成年人和孩子在認知水平方面存在太大差異,從成人角度幾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孩子卻看不到這背後的深意,比如,當家裡來客人了你跟孩子說“好孩子要有禮貌,快去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他/她會覺得“我不認識那些人,媽媽卻硬要我去打招呼”,當孩子要吃糖果時你說“吃太多糖會得蛀牙”,他/她會理解為“我很想吃糖,可是爸爸不讓我吃”,因此,不是孩子不講道理,而是他們的心智水平還不能適應這種方式。

通過“講道理”讓孩子“聽話”,其實是在否定一個人、試圖改變一個人,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改變,所以當他們接收到這種信號的時候潛意識裡會進入一種“戰鬥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你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那麼,不講道理,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直接說規則。如果你覺得這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簡單直接地告訴孩子,比如吃飯之前要洗手、睡覺之前要刷牙。

2.共情。我們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簡單來說,左腦是理性的,右腦是情感的。《全腦教養法》中指出:當孩子煩躁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們回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因此,當孩子不滿、憤怒、悲傷時,給他/她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她的角度理解他/她,只有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理解時,他/她才會結束“戰鬥狀態”,與你達成“和解”。

3.以身作則。身教永遠勝於言傳,一個整天打麻將的爸爸或媽媽是沒法給孩子講“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的,你想讓孩子明白什麼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行動去表達。

希望家長都能少一些冷冰冰的道理,多一些暖和和的共情,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融洽!


托米媽媽


小孩脾氣大,大部分原因是她身邊親密養育的環境有脾氣大的人,比如爸爸或者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因為寶寶是一張白紙,他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通過模仿養成的。一個懶洋洋的家庭,養不出一個勤奮的孩子。

所以孩子脾氣大,家長首先要反省下,自己的脾氣也要改一改。孩子模仿能力很強,特別是壞習慣,一學就會,一會就難改。

其次,要反省下對小孩是不是過分寵溺了,造成她自我為中心。現在家裡的孩子都是萬千寵愛於一身,要啥給啥的。大人對於小孩都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不需要上綱上線。但是三歲定八十,越早教會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利。

最後,不要試圖跟孩子講道理,以身作則,告訴她怎麼做,做給她看,比說一百遍都有用。說教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得不償失。

育兒的道路很長,對家長的考驗很大,一步一個腳印,靜待花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能盡力做到最好了



曼媽媽育兒


情緒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成功。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情緒管理能力。情感控制是要求父母在教育上投入大量精力的內容。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很多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等。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以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尖叫、扔東西、咒罵和踢都是不良情緒的表現,但它們並不健康。

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友愛的家庭環境充滿感情和理解,能給孩子一個愉快的心情,使他們快樂。應更多地關注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並在出現問題時與兒童進行更多的討論,讓孩子從小學習語言和談判來解決問題。這有利於孩子克服情緒低落、減少哭鬧、玩樂依賴行為、停止發脾氣。

要讓孩子學會在感到沮喪時合理的發脾氣。抑鬱的感覺是,當孩子們想做一些事情,但由於自身的侷限性而不能達到目標時。當不可避免的情感失敗時,這種失敗已經通過發洩方式被修復,如果孩子不發脾氣,孩子們的抑鬱症就會累積,因此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感情的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