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經歷中,你有吼叫的行為嗎?怎樣減少吼叫?

胡哥聊育兒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猜多數人都有過吼叫的經歷。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當事情無法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在經歷多次補救無果之後,焦急的情緒就會產生,當焦慮的情緒產生到臨界點,吼叫的行為就會發生。多數情況下,我們收到的建議就是冷靜一下,閉嘴不說話。但是這個行為真的有用嗎?如果有用,我們怎麼還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呢。我是一個多血質型的人,本來脾氣就比較容易激動,如果情緒上來了,還怎麼可以平靜呢?好像很難做到吧。我認為,我們要做的,不是等情緒出現了,再來讓自己平靜,或者等情緒出現了,再來學習如何平靜,我覺得那都沒有什麼用。當情緒出現就可以控制它,這個技能,絕對不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學會的。而是在自己冷靜的時候,就要做更多的可以建議,才可以達到的。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說法叫做艾利斯ABC法則。A就是事件,C就是我們的行為結果。簡單說,就是孩子不聽話是一個事件A,然後我們就採取了吼叫的這個行為C。不過我們可能忽略了,由於事件A和產生了行為C的中間,有一個B,就是信念。也就是說,一個事情發生了,發生了吼叫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的固有信念而產生的。如果不想有吼叫的行為發生,我們只有選擇一個練習的方法,就是改變固有信念。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以往孩子吵鬧就會吼叫,但如果你經過刻意練習之後,改變了信念,知道了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正常過程,就像肚子餓了就要吃飯一樣,還怎麼會發火吼叫呢。信念的改變,只要注意四個方面就可以了。平日裡,我們多平和的和孩子相處,在沒有情緒的時候了,多練習四個方面,第一,好奇心。看到孩子在做什麼,都在心裡問自己,他在做什麼呢?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第二,保有良知。心裡常常想,我愛我的孩子嗎?如果我非常愛他,我要怎樣和他相處嗎?第三,自我醒覺。當引發脾氣的事情發生,我們需要想,如果我是孩子,是不是反應比他還要大呢,他既不能反抗也不能爭吵,多數情況下要無條件聽從我的話,如果是我自己正在過這樣的生活,我會怎樣反應呢?第四,獨立意志。我們都想培養能夠獨立自主,或者說,能夠獨立思考有著獨立意志的孩子,可是,當這個孩子真的在訓練自己的獨立意志時候,我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受不了而打壓他呢?就像孩子洗一次碗,碎了一個,你就再也不然他洗了。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他都不洗碗了。所以,要想不吼叫孩子,應該是搞清楚吼叫的原因,明白是固有信念在影響我們,在選擇在平靜的時候了,訓練四項行為。好奇心,良知,自覺,獨立意志。希望對你的問題有幫助。



小予文化傳播


我女兒帶孩子他們夫妻從不大聲跟寶寶大聲說話,說孩子太小不到二歲會嚇到的,所以我們去了也不會大聲跟孩子說話的,我說是不是有點太小心了,女兒說要養成好的習慣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有這樣的壞毛病,我想也是反正人家自己帶我還是少管閒事吧。


用戶妙音水蓮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女兒小的時候,那時不懂對孩子的教育。認為教孩子不用學習,孩子“不聽話”就應該嚴肅地管教。

但是,後來發現吼叫教育不但沒有效果,而且與孩子關係緊張。孩子回家就關上門,還寫上一個“不要打擾”的牌子。

題主說怎麼樣減少吼叫?

一、我的經驗是學習能改變教育觀念

通過學習才發現,自己過去的許多做法都不利於孩子成長。教育孩子是個技術活,自己不學習不成長,真會做後悔的事。

二、覺察自己的情緒

每當你想吼叫孩子前,先強迫自自己停下來。轉身離開反觀自己,問問自己吼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還是為了孩子改正錯誤?

三、學會與孩子有效溝通,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有效溝通是有技巧的。比如先觀察、體會自己感受、表達出自己的請求等。有好的交流,就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帶娃是需要學習的,不學習憑經驗只能事與願違。所以我建議父母多讀書多學習,家長進步一小步,孩子才能成長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