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書法家陳國華|秉家國情懷 為人民書寫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雪后清晨,记者来到“踏浪斋”——陈国华先生的家。一缕暖阳,透过窗户,轻柔地飞进屋子,洒满整张书桌,桌上铺满了他的字,客厅中挂着他和导师刘艺的合影。陈国华看着他的导师、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刘艺为他题赠的“德艺双馨”四个字,告诉记者:“这四个字是我的座右铭,时时提醒我要扎根生活,苦练书艺,踏实做人,做一个人民喜爱的书法家”。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陈国华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近年,他经常参加对外交流和公益活动,捐赠作品近万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初心。


一生追求 书法是生命的一部分

陈国华出生于江苏南通。江海平原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奠定了他对中国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幼时跟随家中一长辈练习书法,认真刻苦。经常拿着一小铁棍在家附近的沙地上写字,一写就是一天,毅力可嘉。入小学后师从江南私塾名士刘汉基老师学习书法;少时临摹二王、米芾、欧阳询等古代名家名碑;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高级研修生班深造,并遍访书界名家,先后拜吴传麟、刘艺、张德育为师精研书画艺术。

回忆起进京学艺往事,有一次惊险难忘。那是刚到京去往老师家的高速路上,遭遇车祸,恰是手臂受伤,见到医生,陈国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手还能写字吗?”由于右手骨折,他一直坚持左手练习书法,对书法的这份热爱,感动亲友。

多年来,陈国华勤学精研,笔力与日俱进,在汲取书法传统中,渐成自己独特笔风,著名书法评论家刘晓林撰文称:“我在陈国华先生的书法作品中隐约看到了米南宫。‘米书’用笔迅疾而劲健,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非才华斐然之士不能学。当然,二王的情态、王铎怀素的气势、董玄宰的疏朗也在他的作品中时有隐现。这应该得力于陈国华先生的转益多师、博猎多涉。观其书:或稳若门前石狮,默而苍雄;或飞若山中瀑布,荡气回肠;或奇若孤云托石,迥然出群;或迅若振羽野凫,无规可寻。”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另一位书评家黄彩虹称陈国华书法的特点是:古朴、大气、奇肆、生辣。古朴是其书法创作的核心,表现在作品取法高古,气息醇厚,古风古意古味蕴古藉其间。其作大气开张,构式开阔,不斤斤计较于细微点滴之处,而重其谋篇布局乃至作品所旨在表达的理想和情感。它不是文人雅士般的闲逸情绪的反映,更多的是对人之心灵世界情感活动的调动和启示,使人读后颇有激动和感慨的思绪。至于奇肆,是其对传统书法的深层理解和诠释。奇为奇逸,肆为旷达。奇肆为神、为韵、为情,其书表现的造型生动,黑白相间,左右揖让,浓枯相遂,组成了韵律般的节奏,尤其是他对枯笔的大胆运用,对墨色黑白大强度反差的处理等等,均让他的线条潜移默化般地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

他的作品先后获得首届文化艺术国际金球奖书法成果金奖;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鸿运杯”“韩侯杯”“天马杯”“森保杯”等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人才书画精品奖;第三届、第四届、第八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入选第三届、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首都统战系统“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书画摄影展,“东方墨舞”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第十六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共和国六十华诞大型公益书画展。作品《李白、张继诗各一首》被中南海陈列收藏,《韩愈诗——初春小雨》被中央军委八一大楼收藏,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书法作品——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还有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收藏。唐诗四条幅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另有作品被毛泽东同志韶山纪念馆等收藏。


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更是慕名收藏。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是个书法迷,陈国华的书法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他。

六次走进西藏 为繁荣边疆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自2014年起,陈国华连续6年到拉萨,用手中的笔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友谊。每次进藏,因高原反应,他嘴唇、手指甲发紫,头晕乏力。有一次还曾扭伤过脚。但是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都情难自禁,满怀敬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笔端,传递给藏族同胞、传递给边防战士。先后题写了“大美西藏、魅力拉萨”“兄弟手挽手、民族心连心”“大道致远,情满西藏”等字幅,获得了拉萨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

说起与西藏的渊源,陈国华告诉记者:“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李启昌曾到西藏支教两年,回去后讲起西藏的风土人情,我和同学们常常听得入神。”原来关于西藏的梦在那时就在他的心里开始萌芽了。

陈国华先生回忆,有一次他们到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哨所慰问。他和几位书画家高原反应强烈,在紫外线强烈的阳光下,看着边防战士拿着宣纸期待的眼神。陈国华先生顾不得疲劳,尽情地书写,“我来一次拉萨,不过十多天,他们成年累月坚守在这里,该是如何的辛苦,与他们相比,我们的这点付出又算什么呢。”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谈起首次到拉萨,陈国华先生曾与当地

书法家南杰旺扎分别用汉文、藏文在一张宣纸上同书,两位书法家结下深厚友谊。南杰旺扎也曾表示,首都艺术家入藏,使他对汉字书法的字体、结构、用墨有了深入了解。

今年,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群众家中,陈国华老师与南杰旺扎再次携手创作,两人合力创作的一幅以藏、汉两种文字书写而得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法作品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高度赞赏。“藏文书法历史悠久,流传到现在共有100多种字体,我觉得藏汉书法家交流与合作很有情趣,也对自身的创作带来很大的提升。”陈国华先生十分珍视他和南杰旺扎的友谊。


“还有一次赴西藏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飞机抵达时,陈国华老师的行李不知所踪。陈先生自己带的笔墨纸砚也在其中,没有“墨宝”怎么写字!就在他十分焦急之时,拉萨市委宣传部的干部连夜联系购买毛笔,请当地的篆刻家治印。除了相关部门给予的支持,当地群众也带给陈国华很多感动,他清楚的记得,有一年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的一个藏族阿妈,“她起了个大早,拎着热乎乎的酥油茶,赶了很远的路来看望我们。”此情此景面前,陈国华老师和他的同伴们无法停下手中的笔。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鼓舞着我,六年来,通过行走雪域高原、走笔大美西藏,我爱上了西藏的一草一木,爱上了西藏古老的民族文化,我要继续用手中这支笔为繁荣边疆文化建设添砖加瓦。”陈国华老师深情地说。

深入人民群众 书写新时代华章

陈国华先生是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书法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些年,陈国华致力中国书法在国内外的传播。他除了6次赴西藏拉萨,为边陲地区的藏民、师生及驻藏官兵书写作品,还到云南西双版纳、新疆等地创作了反映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精神风貌的作品。陈国华认为:“艺术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推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北京力量”职工文化艺术节中,陈国华参与了系列活动,走进基层,深入一线,为职工群众书写。据陈国华夫人介绍,在河北参加创作服务采风活动期间,用自带筛金万年红宣纸为同行的老艺术家题写了“鹤”、“寿”,祝老艺术家健康长寿,以表达后辈对老前辈的敬仰之情。还将自带的40幅小扇面,4尺8张,6尺5张,8尺6张的宣纸,均用行、草、隶等书体全部写完。陈国华笑谈,“在河北的日子是,访规划园区、下海港码头、蹲地垄田间......”每到一地他都顾不上舟车劳顿,全身心投入书法交流创作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此,在采风活动中,陈国华先生坚持多接触社会,多服务社会,自觉当好群众忠实的代言人。

陈国华在“第八届北京特色周暨2018年地坛文化庙会·高雄之旅”活动中书写了《两岸一家亲 共圆中国梦》《艺海飘香传两岸》《文化同根书画同源》等书法作品,他希望以传统艺术的形式增进海峡两岸艺术工作者的友谊。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访书法家陈国华|秉家国情怀 为人民书写


陈国华曾作为“地坛庙会全球行”唯一书法家到莫斯科,为当地热爱中国书法的各界人士和华侨先后讲了四次课。每次总有近百人来听课。他讲授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讲了书法艺术为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和文化大发展、为国家强盛大繁荣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除了讲中国书法的历史,还现场挥毫。他的到来引起了轰动,人们排队向他求字。短短4天时间里,他为40多位老人题写“寿、福寿、鹤寿、福寿康宁”大字祝福,为一百多位中青年书写“中俄友好、友谊、和平、登高望远、博览精思”等条幅,并现场为少年儿童传授书法技艺。一次莫斯科之行,他书写作品数百幅,累得手抬不起来了、腰直不起来了,可他始终保持着微笑,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了世界。大家盛赞他是文化的使者。

陈国华先生愿一生“用笔为祖国大好河山立传,书写新时代大美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