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能平衡“樂觀”和“悲觀”,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競爭力”

1、这几个工作,悲观的人更能胜任

很多人为自己内向、悲观的性格而苦恼。以前我也羡慕外向、乐观的人,认为他们更善与人打交道,因此更适合职场,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直到后来我了解到,乐观的人也不是适合做所有的工作。比如以下这几种工作,轻微的悲观主义者更能胜任:

设计工程及安全工程、技术和成本预估、洽谈合约、财务控制及会计、法律、企业管理、统计、技术报告的撰写、质量控制、人士管理……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设计工程及安全工程等更需要现实感和准确性的工作,轻微的悲观主义者更有优势。


可以看到,当一项工作更需要现实感和准确性时,轻微的悲观主义者比完全的乐观主义者,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可见,乐观和悲观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乐观”和“悲观”,调整到与我们理想的工作相匹配的程度。能平衡好“乐观”和“悲观”的能力,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2、乐观和悲观各有优缺点

乐观和悲观各有优缺点,关键是怎样认识和使用它们:


  • 乐观

就像《大明风华》中的“老皇帝”朱棣。他年轻时,凭着一股乐观、不服输的劲头,装疯卖傻隐忍了几年,终于谋反成功;但是到了晚年,这份不切实际的乐观,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


为了实现百年的功绩,晚年的朱棣穷兵黩武,不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年轻时,“乐观”助朱棣夺得了皇位;老年时,“乐观”却成了他的“催命符”。


所以,“乐观”的性格,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不畏挫折,鼓励我们一次次向困难发动进攻,直至成功


但是另一方面,过度的乐观也可能蒙蔽我们的双眼:一味相信自己最终能够成功,就可能错估形势,只知进不知退,不愿悬崖勒马,甚至逃避自己失败的责任。


  • 悲观

同样的,一个过度悲观的人,也难堪大任。单位的新人小王,有着完美的履历和不错的能力,但他却是一个过度的悲观主义者。


上级脸色不好,他觉得上级肯定对他不满,但实际是上级家里有事;同事用餐忘记叫他,他以为同事排挤他,但同事们只是忘了一次;实习期工作有一点纰漏,他觉得天要塌下来,可是没有人会因此为难一个实习生。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过度的悲观主义者,自己就先把自己打败了。


小王遇事总是往最坏的方面想,虽然能力不错,但他自身内耗太严重了。在学校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他可能没有感觉;但到了职场,工作和人际关系复杂了,日久天长,他自己就先把自己打败了。


适度的悲观,能帮我们看清形势,做出最符合事实的判断,进而获得较好的结果。但过度的悲观,就像有一个内在的敌人住在我们心里,时时刻刻在削弱我们的力量。


因此,“乐观”和“悲观”的性格,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都能披荆斩棘;用不好,也都会祸及自身。


3、怎样平衡乐观和悲观


这我想起了那个老掉牙的故事:把一批人关进牢里,最后谁能活着出来?

  • 最先死的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们最先丧失了希望,郁郁而终;
  • 接下来是过度乐观的人,他们的希望更持久一些,比如坚信过年前就可以出去,但是后来希望也破灭了,所以也活不下去了;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过度乐观者、能平衡好乐观和悲观情绪的人。


  • 坚持到最后的,是那些能够平衡好乐观和悲观情绪的人。他们坚信自己会被放出去,但是知道这个时间可能不会太短;他们也期待能出去和家人过个好年,但是也知道希望可能落空。所以每次希望破灭时,他们能够比较快地接受现实,继续心怀希望地等待,直到自由到来的那一天。


所以,要想做事成功、活得长久,平衡好乐观和悲观情绪的能力,我们不可或缺。


(1)了解自己的“解释风格”

其实,大多数人生来是有轻微悲观倾向的,这是由我们的进化机制决定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现实感和危机感,才能对可能来临的危险做好准备,以便在残酷的进化过程中生存下来。


造成后天“过度悲观”或者“过度乐观”的原因是,在儿童时期,我们每个人形成了不同的“解释风格”。


比如,同样是把一件事办砸了,拥有“积极的解释风格”的人,能从中看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到成长的机遇,继续尝试;但拥有“消极的解释风格”的人,会觉得“我就是办不好这些事,这下老板对我更失望了,我真是个笨蛋、失败者……”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儿童时期,我们每个人形成了不同的“解释风格”


但如果同样是办好了一件事,拥有“积极的解释风格”的人,就有可能过于自满,“我真是个天才,没有我办不成的事”;而拥有“消极的解释风格”的人,更可能把成功归结为运气,更愿意冷静地总结办好这件事的现实原因,以期下次做得更好。


所以,平衡好“乐观”和“悲观”,当务之急是了解自己的“解释风格”;并能够在“积极的解释风格”和“消极的解释风格”间,熟练地进行切换。


(1)从“消极的解释风格”切换到“积极”

要从“消极的解释风格”切换到积极,第一个技巧是尝试反驳,并寻找证据。


比如上文提到的同事小王,当他看到上级情绪不好,并由此引发对自己的怀疑时,如果他能尝试反驳自己的消极遐想:“也许上级的情绪和我无关。”并着手寻找“上级对我不满”的证据,那么他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猜想其实毫无现实来源。


第二个技巧是提出更多的假设。


还是小王,除了觉得“上级对我不满”,他也可以尝试提出更多假设,比如:“上级家里有事”、“其他同事惹到他了”、“他接到了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当他可以想出更多的可能性时,心中的压抑感会减轻很多。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当我们可以想出更多的可能性时,心中的压抑感也会减轻很多。


第三个技巧是,分析各种假设的可能性,并准备解决方法。


比如“上级对我不满”这个假设,当我们把它当真时,心里肯定会不痛快,这时候可以先评估一下可能性:平时我的工作按时、按量完成了,他对我不满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不需要太过担心。


接下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上级真的对我不满,我确实会感到难受和不甘,但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既然他对我有更高的要求,那么我要做的就是提高工作的质量,反正多花一些心思在工作上,对我本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好处。


熟练使用这三个技巧,可以增加我们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的几率,从而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


(2)从“积极的解释风格”切换到“消极”

当然,我不是说真的要把“积极的解释风格”变成“消极”的。只是当我们过度乐观时,就需要召唤出适当消极情绪来中和一下,以免得意忘形、不知进退。


第一个技巧是停止反驳,勇于接受现实。


就像《大明风华》的晚年朱棣,他在最后一次出征时,连遭沙尘暴、大雪等极端天气,这对大明的士兵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他依然固执己见,虽然将士们损失惨重,他却一直在反驳这些实实在在的证据,“我一生征战沙场,什么情况没有遇到过”。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晚年朱棣拒不退兵,等到最后想通时,已经油尽灯枯,走不了了。


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建立不世之功的机会了,所以拼命地反驳他人、反驳自己的担忧,不愿意接受现实。最后到了要更换太子的地步,还差点被敌人抄了老巢,把大明江山和百姓多次置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有时候,停止反驳自己的担忧和别人的建议、愿意接受现实,是更大的智慧和勇气。踏踏实实多做一些准备,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守住辛勤劳动的成果。


第二个技巧是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还是《大明风华》,相比之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就高明得多。登上帝位后,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他的亲兄弟对皇位虎视眈眈;他的儿子虽然也想要皇位,但性格跟朱棣一样太过激进、好大喜功,几乎毫无胜算。


所以,他选择了耗尽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余力,布了一个大局,用生命和智慧告诉自己的儿子,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下,都要把百姓、把社稷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心理学:能平衡“乐观”和“悲观”,才是最稀缺的“性格竞争力”

朱高炽,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一生清醒坚定。责任感是他留给儿子最珍贵的遗产


朱高炽比朱棣更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有更强的责任感。因为这份责任感,他能屈能伸,既不放弃希望,也能认清现实。他从来不会把百姓的幸福作为赌注;即使面对皇位,他也不会脑袋一热去博一场。


在顺境时,常常想想自己身上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有时就能像一盆冷水,浇灭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野心,提醒我们为了在乎的人,不妨去追求那些稳稳的幸福。


我们可以选择要使用“乐观”还是“悲观”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解释风格”,并且熟练掌握了“乐观”和“悲观”相互转化的方法之后,就不再是“悲观的奴隶”,或“乐观的奴隶”了。


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高的掌控权,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召唤出“乐观”,拥有一次次冲锋的勇气;当自己成功、或是疯狂时,又可以召唤出“悲观”,分析真实的情况,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总结更有实际意义的经验。


掌握平衡“乐观”和“悲观”的技巧,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难得的“性格竞争力”!


<code>我是幸福心理进阶,欢迎关注和交流。每天一点生活中的心理学,助你轻松幸福进阶!/<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