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在家辦公和陪娃上網課更恐怖的事:我失業了!

八岁儿子:“妈妈,你最近都不用开会了么?”

五岁女儿:“妈妈,你什么时候给我买Elsa公主的那套裙子啊?”

妈妈:“……”

这是最近一个朋友的真实写照。在旅行社做软件开发的她工作上一直顺风顺水,然后三月中的一天她接到了公司的裁员通知。虽然夫妻俩有点积蓄不至于过不下去,而且朋友也有资格向当地政府申请半年的失业金,但生活质量完全不比从前。

用朋友的话说就是:

过去没事刷手机顺手就会给娃买套原版书,报个兴趣班,给自己囤个面膜。现在这些都是“奢侈品”,没有半点儿非分之想。

更惨的是,面对俩娃的问题,朋友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解释自己失业的事。

唉,中年危机说来就来……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失业,不只是大人的事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已经导致超过2200万人失业,“等于抹去了美国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人数,一些经济学专家认为,这场‘失业潮’可能已达到了顶峰。”打开我所在的小区的Nextdoor(美国最大的邻里社交App),常常能看到因为失业话费要被停了、求职找工作的人。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比这更惨的是家长失业。在社交软件上随便刷一刷:因为疫情丢了工作而买不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孩子过生日连一个蛋糕都付不起的心酸故事不是个例。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面对失业,不少家长的第一想法是瞒住孩子。因为孩子还小不懂大人的事、告诉他们也没用,尤其是孩子在升学期负担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殊不知,自己无处藏匿的压力早已暴露了真相。

研究表明,父母失业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不止是生活质量降低这么简单。当我们对收入损失或找工作困难感到压力时,这种压力会蔓延到孩子身上。他们会担心父母的关系、自己的课外生活、想要买的礼物、自己是否会被迫离开现有熟悉的环境。

所以,与其隐瞒或者编造谎言(“爸爸/妈妈只是最近不太忙”),不如有技巧地对孩子如实相告。

告诉孩子实话,但沟通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直接告诉孩子你因为什么原因暂时丢了工作,原因尽可能解释得简单易懂,“公司架构整合”、“削减预算所裁员”这种术语孩子很难明白。失业会带来不满、消极、丧气、甚至攻击性的情绪,和孩子在沟通中注意避免这种情绪。

告诉孩子你的失业会对你个人和家庭带来什么影响。


你个人的变化——爸爸会有更多时间在家、爸爸有时可能会情绪低落;

家务的分担——以后爸爸负责做饭、陪你学习;

家庭支出的收紧——你的某某网课可能要停了、零花钱会变少,对此你感到很抱歉。


和孩子简单谈谈你再就业的计划。

比如爸爸会每天用一部分时间找工作,计划三个月内找到;爸爸会和妈妈认真讨论一下创业的事……不用很详细,但要让孩子知道你会有所行动去改变现状,请他放心。


和孩子讨论,他们可以与谁倾诉。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请确保他们知道可以与谁共享此信息。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失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保持沉默,如果孩子有压力想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可以说。如果你失业这件事不要让家庭之外的人知道,也要明确告诉孩子。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其实,与孩子谈论失业问题,并找到帮助他们应对的方法,也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如何去应对未来自己在职场上的压力、困境。

任何一场变故的来临都会对个人职场生涯造成巨大影响。今年就被称为“地狱级就业难度”的一年,877万高校毕业生、几十万海归毕业生,很多真的是走入了“毕业=失业”的死胡同。如果我们能早点给孩子在职场上“预热”,让他们多了解一点职场的真实面貌,将来孩子在就业路上也许会少走一些弯路。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要为孩子未来的职场之路全权负责,因为在影响孩子职业前途的因素里,家长产生的影响只能排在第三位。

美国的Fatherly网站每隔一两年就会做一项影响孩子未来就业因素的调研。2017年,他们针对上千名中学阶段的孩子做了择业意向调研,结果发现:媒体(电视/视频网站/电影)、个人喜好、家长影响、学校、书籍、家庭成员、游戏/玩具、经历、运动和视频游戏是影响孩子就业前10名的因素。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孩子看完《疯狂动物城》后可能想当警察,然后过几天在看了某个综艺节目后有了崇拜的偶像又想到明星、歌手;而家长本身从事的职业、或者认为什么职业是有前途的耳提面命在孩子跟前念叨,本身有一定影响,但比不上当今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大。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读初中,十年后他们就要开始面对职场了。未来的职场无论从行业、技术、还是雇佣关系上,一定和现在大不相同。作为家长,多探索和了解未来职场的问题,不仅是在帮孩子,也是在更新自己的职业观,在未来避免被过早淘汰。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你还在期待孩子

未来做老师、医生?

未来的职场是什么样子?那些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酷炫技术是职场变迁光明的一面,未来职场的“阴暗面”在于,现在的很多工作在三十年后就会消失,其中不乏一些被我们视为香饽饽的工作。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2013年,牛津大学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员对702个工种做了详细的预测,并按照被淘汰可能性0~97%进行了排序。

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十年将会有近一半的职业逐渐消失,其中47%的就业人数处于危险中。

这702个工种里,按照消失的速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下只是部分举例)


第一类:一定会消失的工作。

1.司机,货车司机会先于客车司机被淘汰。

2.机长、飞行员这类和人命相关的机动驾驶类工作。

3.超市、商场、4S店等实体店店员。

4.翻译。文字翻译、口译都要消失。

5.外语老师。因为翻译软件将取代这类工作,大家没有学外语的必要了,所以外语老师这个职业也会消失。

5.体育赛事类裁判。

6.公司普通白领,包括行政、秘书、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等非核心技术类的工作。

7.消防员、刑侦破案人员。这类风险高、误差要求小的工作机器更适合。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第二类:现在暂时不会但以后会消失的工作。

1.医生:多数普通医生的主要工作是看症状、通过化验结果判断疾病,这方面机器比人更准确。

2.程序员:人工智能完成前是大量需要,完成后,人工智能会自己编程。但程序员里的系统工程师、架构师会比普通程序员更晚消失。


第三类:不会消失的工作。

1.小学老师。与初高中学生不同,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有人带领和监督。

2.法官。从人伦考虑,人类应该无法接受机器给我们定罪、决定我们的生死。

3.神职人员。

4.创作型设计师、歌手、音乐家、作家。凡是涉及到创新、想象、自我意识类的工作,AI很难替代我们。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这是具体职业寿命的情况。再来看看公司的寿命: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世界一千强是30年,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

这意味着,未来的孩子一辈子换5到7份工作、2到3个行业是家常便饭。如果我们教育孩子学个一技之长、找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稳当待一辈子,可能是害了他们。

所以——

1.家长真的要改变未来的就业观——让孩子隶属于某个单位、成为一个螺丝钉,传统的雇佣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2.别对那些你现在看认为不错的工作有执念,等你的孩子就业时,它们可能会半自动化、甚至消失。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面对孩子未来的就业,

家长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目标明确,从小就立志要成为某一行的专业人员——比如儿科医生、钢琴演奏家——这很好,你按照成为该行业专家的路径去培养他就好。

但如果你的孩子对“将来想做什么”这类问题完全没有想法、爱好兴趣广泛、喜欢的事情会投入去钻研但热情过后兴趣就不再的人(这可能是多数孩子的情况),也没关系,作为父母只需要引导他成为一名多重潜力者(Multipotentialite)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多重潜力者”这个概念是美国职业教练、演讲家 Emilie Wapnick提出的,她本身也是一名多重潜力者。由于无法满足于单一的职业发展道路,Emilie学习过音乐、艺术、电影制作、法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律系毕业)。

按照传统标准去看,Emilie就是个兴趣广泛但却始终无法爱一行做一行、把自己的所学转换成职业的人。但另一方面从成功的世俗标准衡量,她被国外各大知名媒体报道、创办了颇受好评的训练营、写出了获奖的畅销书、受邀登上过TED 的舞台,这些都代表着她的职业生涯是成功的。

这个世界需要多重潜力者,专家可以深入研究、实践想法,而多重潜力者可以为项目带来更广泛的知识支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天赋来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人生和职业,而不是强迫孩子成为专业人士。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那么,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多重潜力者呢?

让孩子专注于探索事物而不仅是了解事物。

记住历史事件的日期、数学公式、特定生物结构的名称、背诵范文,这些属于了解和记忆事物。了解和记忆事物当然很重要(尤其对考试来说),但知识是移动和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中的许多信息在未来我们的孩子从事工作时将被更新、淘汰。成为一名多重潜力者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经历背景(属于了解事物),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并且从结合处寻求创新的能力。

家长怎么做?

首先,鼓励孩子多接触新事物、吸收新信息、不轻易设置标准答案,让孩子知道“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是有可能落地的。

其次,带着孩子“发疯”。

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金色年代》里,剧中父亲是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长,传统、古板,就喜欢窝在沙发上看天气预报,而小儿子对《星球大战》里的各种机器人很感兴趣。原本找不到交集的父子俩,在一次实践课程中把天气预报和机器人两个完全挨不着边的事物进行了结合,完成了一次美妙的合作体验。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培养孩子快速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

“多重潜力者”意味着要习惯于总是当一名初学者,不怕尝试新事物、勇于走出舒适区;然后将之前所学用于新领域,而不是永远从零开始。

Emilie的法律学习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严谨的逻辑;音乐以及音乐表演提高了她在公众演讲上的表现能力;网站设计的经验让她能够为自己的项目建网站,并有效地与设计者沟通;电影制作则教会她去应对活动策划中的复杂性,以及怎么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每一次为兴趣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钱财,有朝一日会反哺。

家长怎么做?

首先,不要轻易否定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的想法,与其阻止孩子,不如鼓励他们如何把感兴趣的事能尽快钻研透彻、完成。

其次,家长要转变“浪费时间”到“学以致用”的思维。让孩子明白,追求感兴趣的东西不是浪费时间,即使最后他们没有坚持到底,但如果懂得如何把所学的新东西运用到不同领域(而不是“你又浪费时间捣鼓乱七八糟的东西”)收获也会完全不同。

不懂如何去引导没关系,至少鼓励孩子往这个方向去思考。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培养孩子超强的适应性。

职场上超强的适应性意味着:能够迅速融入新环境,以及可以随时切换自己的角色来满足公司和客户的需要。

世界的变化如此迅速且无法预测,那些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的个人和公司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位置也会越来越少,这表示你的孩子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是顾问、同时还是设计师、mentor、团队领导人……要能够迅速切换自己的身份和技能。


家长怎么做?

首先,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避免孩子成为完美主义者、允许孩子失败。

追求完美主义的孩子因为害怕失败会避免尝试新事物,而适应性则是通过在尝试新事物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来打造的,允许孩子失败不仅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尝鲜,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适应的感觉,通过不断挑战来完成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融合。

其次,拓宽孩子的身份标签。

如果家长只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我的孩子”、“xx学校的学生”,那他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也只有这两个标签。但实际上你的孩子还有可能是校队的足球员、国际象棋小组的棋手、已经游玩过N个城市/国家的小旅行家、xx的好友……

在日常交流中,多和孩子聊聊他们除家庭、学校环境之外的身份,承担的角色、对团队的贡献、群策群力的成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多重身份和力量。

比在家办公和陪娃上网课更恐怖的事:我失业了!

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这本书中,伦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告诉我们,未来很多人将会拥有活过百岁的一生,在漫长的人生面前,如果想让长寿变成礼物而非诅咒,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面临的其中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能不能够拥抱变化、重塑自我。

这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完成的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