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文 | 耕多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論語·述而》。是從古代語言中精煉而成的一個成語,成語詞典中的釋義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這是字面意思做出的解釋,似乎有些片面,我們不妨聯繫原文和從字詞願義的角度去重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其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子大意沒有分歧,引起不同意見的地方是“三人行”中的三人指三個人還是很多人?我認為這裡的三人代指很多人,即群體。

三,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後引申為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多多地、一再地等。說文解字【卷一】【三部】中講:三,天、地、人之道也。同時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一”;然後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二”之間,又生出人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所以說,三在古代一般代指包括天、地、人的世間萬物。

又《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群。這裡做了一個明確的解釋,就是三指多數,即眾,也就是群體,而非三個。而群(群) ,上君下羊,君聲。君,取治理意;羊,取人人意。本義是指羊群、獸群,漢字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引申為人群、物群。

故此,孔子在這裡說的“三人”應當是群體中的很多人,而不是三個人。

加上其中“行”和“師”的各種不同用法(行,動詞:行走;名詞:言行舉止。師,名詞:老師;使動用法:值得學習。)這句話就有了各種不同的釋義。我們且舉一種為例——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韓愈《師說》對此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聖人無常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