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2)

還原黃河故道的滄桑“真顏”


如果把中國版圖視作一幅畫軸,滔滔東流的黃河猶似天人一揮而就的一個“幾”字,只一筆黑白線條,已盡顯無與倫比的寫意和豪放;如果把中國視作一位巨人,驚濤拍岸的黃河猶似一條血脈噴張的大動脈,只亙古不息的奔流,已盡顯逝者如斯的永恆和蒼茫。

人類有史記載以前,黃河流沒流經過商丘?有史記載以後,黃河又是在什麼時候流經商丘?在商丘有著怎樣的沿革與變遷?又是在一次怎樣的悲壯轉身之後將一段廢黃河遺落在商丘?探源黃河故道的前世“真顏”,有必要揭開古老黃河的神秘面紗。

歷史上,最原始的黃河並非像今天的“幾”字,她的有史記載,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魯、冀三省,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

由史料記載看,古黃河從源頭到入海,就如同一個巨大的扇面,幾乎覆蓋北方大半個中國。直到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河道第一次被固定下來,這就是《漢書2地理志》裡記載的大河,從此,古老的黃河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

以上史料中,不曾出現黃河流經商丘的記載,但為我們提供了可能與猜想,而且絕非無稽之談。公元11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決口,河水氾濫。當時王莽為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在河、淮之間延續了60年之久。“河、淮之間”,這一點讓“黃河流經商丘”的史實超越了“可能與猜想”的層面,而成為鐵定的事實。因為商丘自古就座落在河、淮之間。而且史書記載:“備禦東南,則九州之奧區;廣衍沃壤,則天下之膏腴,襟帶河濟,屏蔽淮徐,自古爭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為腰膂之地者。”

黃河流經商丘的有史記載,是在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淮。

“百度百科”在“廢黃河”部分這樣闡釋商丘段黃河故道: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東京(今開封)留守在滑縣西南人為地將黃河決口,使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淮。由此算起,黃河流經商丘的歷史長達727年。到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從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北流。就是這樣的一次悲壯轉身,從此,滔滔的黃河便將一段廢黃河遺落在商丘,這便是今天被考古界稱為“遲到的發現”的商丘明清黃河故道遺址,被旅遊界稱為“古老的水上長城”的一處天光水色無限迷人的生態風景帶。

古黃河流經過商丘,這點毋庸質疑。只是令今天的商丘存疑的是,黃河流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史記載真的就只是727年嗎?回答,不是!曾經一位叫張光直的考古學家借他的考古方式,另給中國歷史以及底蘊厚重的商丘一種全然不同的解釋。

上個世紀的90年代,發生在河南商丘的一次考古發現,無異於一次引發中國社會各界以及世界學術界的“思想地震”——美國哈佛大學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從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航拍照片上發現:位於商丘古城及其西南部的方向,地下隱約疊壓著幾座古城遺址。4年之後,由張先生直接參與發掘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豫東大平原的一層層黃沙下,找到了從上至下疊壓著的宋代應天府城、隋唐時代宋州城、漢代睢陽城和西周宋國都城遺址。這一重大歷史考古發現表明:這一層層疊壓在歷史積澱中的文明奇蹟,立體地再現了商丘自建城以來4000多年的古代城市變遷史。猶如“活的化石”,它對商丘古城實現了層層準確地剝離,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以及相關時期的歷史更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

商丘自古與開封毗鄰,在地理方位與地貌特質上,有如一母雙生的兄弟。因此,和開封著名的“城摞城”遺址一樣,商丘的“城摞城”現象雖然至今因種種侷限難以重見天日,但它們的命運是一樣的,同屬於黃河氾濫後的“悲壯泯滅”。

這無疑又是一種證明,古老的黃河流經商丘的歷史,怕不僅僅727年。另外,商丘自上個世界30年代開始考古以來,發掘、探明的明清以前的20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址中所表現出來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均屬於黃河流域的大河文明。這一點同樣證明,歷史悠久的商丘自古便是黃河水系中的一個頑強的座標點,她不僅充分享受過“母親河”的文明滋養,而且也為我們這個民族創造了諸如火文明、三商文明以及儒道兩大思想文明的輝煌文明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