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荊州最鼎盛的時候,要是和孫權發生全面戰爭,誰會贏?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劉備和孫權的戰爭不會有勝利者,這是因為二者都沒有短時間消化對方從而與北方的曹魏勢力南北匹敵的能力。


劉備的實力從織蓆販履開始,先是黃巾之亂後嶄露頭角,混得一縣之地,此後輾轉各地,漂泊天涯,沒有長久的根據地,這個局面直到赤壁之戰後得到荊南四郡,又從孫權手裡借回來南郡,這個時候的劉備擁兵數萬,算是一方諸侯。

劉備勢力最鼎盛的時候是公元214年。這時候劉備獲取了益州,荊州也還未丟失,劉備共佔據兩個大州,人口百多萬,兵力十多萬。

但就算這個時候,劉備與孫權相比也不佔任何便宜,孫權本就佔據揚州江東部分,數年來的開發赤壁之戰前已經有十萬大軍,後來孫權大力開發山越並佔領交州,勢力不斷擴張獲得很大的戰略縱深,劉備實際上並沒有短時間吃掉東吳疆域並消滅天下無敵的東吳水軍的能力,一旦僵持,這就是北方曹魏最好的入侵時機。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劉備在荊州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取得益州之後、湘水劃界之前。

如果曹操不插手的話,劉備與孫權全面開戰,勝負難料,誰都沒有取勝的把握。

但這取決於孫權的戰略決策,很可能孫權會主動放棄,劉備再次奪回南三郡。

01,

雙方當時的軍事態勢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得知劉備取得了益州,就派遣使者想要討回荊州。

劉備就說:“等我得到了涼州,那時候就把荊州還給你。”

孫權一聽就火啦,派遣呂蒙率兵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一看著急啦 ,帶著五萬精兵就來到了南郡公安,同時命令關羽進入益陽,準備與孫權開戰。

在這裡,劉備的五萬精兵肯定是從益州帶過來的,但關羽鎮守荊州究竟有多少兵力,不得而知。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

孫權聽到使者回來報告,說劉備不想歸還荊州,一怒之下,就派遣呂蒙督領鮮于丹、徐忠、孫規等率兵二萬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讓魯肅率領萬人屯駐巴丘以抵禦關羽。

孫權自己駐紮在陸口,親自調度諸路兵馬。

呂蒙大軍一到,長沙、桂陽二郡就歸服啦,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拒不投降。

此時,劉備率領五萬大軍就到了公安,命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前出益陽。

鑑於此,孫權急忙召呂蒙等回來協助魯肅。

呂蒙撤軍之際,略施小計,順手牽羊,把零陵給拿下,郝普投降,呂蒙撤軍,盡得三郡將領、太守等兵馬及官吏。

從這裡也看不出關羽這三萬是原來駐守荊州的人馬,還是劉備帶來的兵力。一般理解為是關羽自有的兵力,因為關羽駐守荊州也需要這個規模的實力。

也就是說,此時的劉備,有從益州帶來的五萬兵力,有關羽鎮守荊州的三萬兵力。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佔據了荊州的南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五郡,孫權只佔據了江夏郡,還僅僅是江南部分,江北被曹操佔據。

不管是佔也好,是借也好,除了曹操佔據的部分,荊州絕大部分都在劉備手裡,孫權只佔據著江夏郡江南部分。

赤壁之戰,周瑜可是出了大力的,僅僅得到江夏這一點地盤,孫權自然是不肯罷休。

不管孫劉聯盟是否有言在先,孫權對荊州勢在必得。

此時,孫權拿下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方面說明在這三郡之地,劉備並沒有多少勢力控制,而且已經歸順了孫權;另一方面說明,在荊州地面,劉備能夠動用的也就是帶來的五萬及關羽三萬兵力。

當然,一旦雙方開戰,南三郡也可能會再次倒向劉備。因此,這部分兵力就不考慮在雙方對戰的籌碼之中。

在曹操不干預,南三郡不參與的情況下,雙方開戰的話,勝負如何呢?

02

戰役的結局取決於孫權的戰略決策

據《吳主傳》記載》:

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

當時,呂蒙是孫吳的大都督,主管軍事。他與孫皎、潘璋會同魯肅一起抵達益陽,防禦關羽。

益陽,位於洞庭湖南岸,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佔據此地。

關羽出兵益陽,劉備屯兵公安。劉備意圖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奪回長沙等南三郡。

如果雙方開戰,戰場就設在益陽無疑。

此時,魯肅率兵一萬,呂蒙帶領進攻南三郡的二萬回援,也是三萬。

劉備督領五萬屯駐公安,作為關羽的後援;孫權屯駐陸口,可以調集孫吳的全部兵力馳援呂蒙、魯肅。

從戰略上來看,雙方勢均力敵,無法去判定究竟誰會勝出,誰會失敗。

感覺劉備、關羽名氣大一些,孫權、呂蒙、魯肅等人似乎不太辦事。

但是看一下劉備、關羽等人的戰鬥歷程,每逢大戰,幾無勝績。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了曹操,就不要說誰出力大,誰出力小啦。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都不靠譜,周瑜火燒赤壁是真的。

劉備取得了益州,劉璋不戰而降,也是不爭的史實,劉璋算不得真正的對手,不能佐證劉備的戰鬥力有多麼強大。

但從劉備與袁術、呂布、曹操等人的對戰中,幾乎沒有勝績。說他沒有地盤,發揮不出水平是客觀事實,但佔據徐州沒有任何作為也是事實。

就算上後期的漢中之戰,慘勝曹操,還主要是曹操主動撤軍,算不得完勝。

但孫權佔據江東,雖說有長江天塹,但能立於不敗之地,也是需要人謀的。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孫權沒有大敗的記錄。反而是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都很經典,包括曹丕時期的江陵保衛戰。縱然有偶然的因素,但孫權集團的戰略決策、戰術運用都是相當了得。

反觀劉備集團,關羽襄樊之戰、劉備夷陵之戰,都輸得很慘,不能只埋怨敵人很狡猾、很強大吧,自己的戰略失誤,就說明了還是能力不夠。

當然啦,如果劉備有五萬大軍坐鎮南郡,關羽襄樊之戰,就不可能會輸得那麼慘。

這些都是如果,不能代替歷史史實。

不過,雙方真要決戰的話,那絕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一場大戰。雙方都不可能輕易勝出,最大可能就是兩敗俱傷。

戰役的前期,很可能如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如出一轍,劉備、關羽勢不可擋。劉備不僅能夠擊敗孫權,還可能順勢拿下南三郡。

但劉備絕不會就此罷手,將會趁機南下,進入孫吳腹地。接下來,就會出現夷陵之戰的後果。

理由是南三郡屬於劉備長期控制的地盤,孫權未必此時會全力與劉備糾纏。按照孫權屢次進攻曹操控制合肥的套路來看,只要曹操增兵馳援就主動撤軍,大概率孫權交戰不利就會撤軍,不會與劉備長久對峙下去。等待機會,捲土重來。

如果劉備趁機進攻孫吳腹地,孫權以舉國之力抵禦,誓死捍衛孫吳存亡。曹操尚且不能吃掉孫權,劉備吃掉孫權的概率很小,大概率是慘敗。

如果劉備奪回南三郡後,派遣重兵把守,孫權暫時處於守勢,將會與之對峙。

如果劉備奪回三郡之後,回軍益州,孫權將會捲土重來,關羽依然招架不住。

這只是理想中的假設,曹操絕不會等閒視之。

但曹操在此時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對漢中下手過早,對蜀中下手過遲。

如果曹操平定西涼之後,不急於奪取漢中,孫劉如果開戰,此時曹操在漢中下手,可能就是另一種局面;取得漢中之後,採納司馬懿的建議,堅決進攻蜀中,拿下益州再說,又是另一種局面。

但就在孫劉雙方一觸即發之際,曹操拿下了漢中,而沒有及時進攻成都,錯失了戰略機遇。孫劉湘水劃界,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歷史結局。

從這個分析來看,如果劉備與孫權在益陽開戰,戰役的前期劉備大概率會勝出,奪回南三郡很有可能。

但戰役不會就此結束,下一步的發展,還得看老曹的臉色。

就題主這個問題來說,只能假設一次,不能一直假設下去。如果一直假設和如果,直接到了建國前,那也毫無趣味啦。

因此,在豹眼看來,雙方開戰,劉備會勝出,類似於漢中之戰,孫權會主動撤軍,以等待時機,再來爭奪。對於孫權來說,無非是把荊州放在那裡,晚一點拿回來。就如湘水劃界之後,等待關羽襄樊之戰時,聯合曹操趁機奪取荊州。

劉備對於荊州那是勢在必得,就如夷陵之戰一樣,不顧後果。但孫權卻不想拼得兩敗俱傷,讓曹操趁機鑽了空子。

儘管是一個假設的問題,但也離不開當時的歷史局面。曹操即便不在雙方開戰時直接插手,但他仍然是左右這場戰役結局的重要因素。


豹眼看歷史


劉備在北方征戰多年,但是始終不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無法發展立足。最後只得南下荊州,借劉表的勢力暫時容身。可劉表對劉備也是心懷疑慮,只是利用他防備北方的曹操,並不完全信任他。

劉備當然也不甘心寄人籬下,他一方面發展自己的實力,一方面尋訪人才,壯大自己的陣營。在這裡,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來輔佐自己。兩個人一見面,就形成了著名的《隆中對》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在《隆中對》裡,跨有荊益是實現漢室復興的第一步。

但是,實際情況並沒有像劉備和諸葛亮預計的那麼順利。首先,荊州旁邊的東吳虎視眈眈,想要吞併荊州。他們出兵打敗荊州軍,殺了黃祖。而北方的曹操在平定袁氏的殘餘勢力後,也揮師南下,趁劉表病死之機,接受了劉琮的投降。

劉備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敗當陽,走夏口。雖然他在諸葛亮和魯肅的斡旋下,和孫權同盟,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可是,《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出師不利,在開始就失去了先機。

在赤壁之戰後,周瑜為了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對其他目標都毫不顧及,只盯住上游的戰略目標江陵不放。周瑜和防守江陵的曹仁經過長達一年的爭奪,最終拿下了這個至關重要的要地。

而劉備則調頭去攻略荊州的江南四郡。劉備因為實力不足,便用張飛和一千人馬和周瑜調換了兩千東吳精兵,親自率領去攻打江南。最終,劉備奪下了荊州在江南的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這四郡,劉備分別交給諸葛亮和趙雲管理,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至此,劉備總算有了一塊安身之地。

但是,這並不是劉備在荊州實力最鼎盛的時期。劉備和周瑜商量,又從周瑜那裡要來了南郡在江南的部分。可是,這塊地區比起荊州北部來說,開發還很落後。其中的武陵、零陵還處於半蠻荒狀態。劉備的實力雖然有所增加,可還很虛弱。

在周瑜死後,劉備以地少不足以容眾為理由,終於從孫權手中借到了南郡。這個時候,劉備在荊州的實力才算達到了頂峰。那麼,我們知道,劉備和孫權在荊州歸屬上素有矛盾。如果在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矛盾激化,雙方動用武力,會誰勝誰負呢?

如果公平的來說,應該是劉備稍遜一籌。如果雙方動武的話,劉備失敗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首先,我們從所佔的地盤來看。孫權在赤壁之戰前,就佔有一塊穩固的根據地。用諸葛亮的話來說,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又佔有了江夏郡。

而劉備雖然佔有荊州的五郡,可是,這五郡從土地的面積來說,就不能和孫權的東吳相提並論。

其次,我們從雙方的經濟實力來看。東吳在孫權的統治下,沒有經過大的戰亂,經濟上也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在戰爭中,由於曹操企圖遷移人口的政策,使得江北的十幾萬戶百姓渡江投奔東吳,這更增加了孫權的實力。

而劉備的江南四郡雖然也沒有遭受大的戰爭破壞,可是,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沒有經過開發。很多地方都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經濟十分落後。當年,劉備兵微將寡,還說江南無法容留他的人馬,可想而知江南的開發情況了。

而雖然孫權將包括江陵在內的南郡借給劉備,也只是將一個戰略據點交給了劉備。江陵經過周瑜和曹仁一年的征戰,本身就遭受了很大的破壞。而且曹仁撤走,東吳撤走,都不會把一個繁榮富足的江陵交給對方。從這一方面來說,就地盤的經濟實力來說,劉備根本也不能和東吳相提並論。

第三,從軍事實力上來說。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已經可以出動三萬精兵,而從孫權和周瑜的對話來看,東吳至少有動員五萬人馬以上的實力。在將江陵交給劉備,縮短防線後,孫權打合肥就出動了十萬人馬。

在孫權和呂蒙的商量戰略方向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呂蒙說可以拿下徐州,但是需要七八萬人防守。從這些交談中,我們可以推測出孫權最大的人馬應該在十萬人左右,但是,能夠動員的最大機動兵力則應該在八萬人左右。

而劉備的兵力則要小得多。劉備在攻打江南四郡的時候,由於沒有兵力,只得向周瑜借用了兩千兵力。在魯肅和關羽單刀會的時候,說劉備在長坂坡之敗後,兵力不到“一校”,說的也是實情。

在拿下荊州南部四郡後,劉備大力擴充軍隊。但是,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擴充的軍隊是有最大的限度的。至於劉備在荊州的最大兵力,我們可以從後來的湘水之爭推斷出來。

劉備接受劉璋的邀請,率領了一部分兵力入川。在後來的交戰中,又調了荊州一部分主力,由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領入川。這樣在荊州只剩下關羽率領的一部分人馬。

在後來湘水之爭的時候,劉備派關羽率領荊州的主力三萬人與呂蒙爭奪,而自己率領五萬人馬到公安支援。從這裡來看,劉備率領的軍隊裡面肯定有一部分是收編的益州軍。這樣看來,在劉備沒有入川的時候,全部兵力不會超過六萬人。

而從兵種上來說,劉備的部下只有關羽的水軍可以與東吳相匹敵,其他的兵力很難在水網密佈的江南發揮作用。因此,在軍事實力上,也是孫權的東吳佔優。

結語:

我們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在荊州的時期,劉備的實力比不上孫權,更何況他的北方還有想趁火打劫的曹操。如果劉備膽敢和東吳翻臉,他很可能會被孫權打敗。因此,劉備的處境才會象諸葛亮所形容的那樣狼狽: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為此,劉備才會採納龐統的建議,決心取益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這樣,在得到益州、漢中之後,劉備才算有了真正的安全的落腳點,不再懼怕敵人的侵襲。即便是後來劉備接連遭受了荊州和夷陵的慘敗,也保證了自己的蜀漢政權的延續。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