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全球疫情能結束嘛?

颱風來了沒有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5月底疫情能否結束要看疫情的控制情況,而疫情的控制情況處決於各個國家的戰略決策和實際執行情況,如果世界各地都能團結一心共抗病魔,象我國一樣釆取有效的方法對待疫情,5月底結束疫情也會有可能,但是就美國等歐洲國家而言,不是一致對抗病毒,而是象種了毒一樣,頓不頓就想甩鍋推責,這樣的化5月底是不可能結束的,期盼佳音早日到來!


手工ABC


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有效抑制,但隨著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60萬,輸入型風險進一步加大,許多人心裡這個疑問也越來越大: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摘下口罩?
經典傳染病學研究中,經常運用數學模型簡化各類傳染病傳播的複雜過程,那麼,能用模型計算一下新冠疫情究竟什麼時候能結束嗎?
上觀新聞記者梳理了若干篇與疫情預測相關的論文和文章,嘗試為大家理清一些脈絡。
預測的複雜性在哪
大多數預測文章都從SEIR(即易感人群Susceptible,潛伏人群Exposed,確診人群 Infective,康復人群Recovered)流行病傳播模型入手,或者是升階版的SHIJR模型(即考慮了無症狀未確診人群H),再加上其他參數,建立一組人群動力學方程來預測各個人群間的人數轉化比率,最終計算出一段時間內的感染人數。
這些模型如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可以做到十分準確,比如鑽石公主號。但在實際社會中要考慮的因素就會複雜很多,鍾南山院士的團隊在SEIR模型中就另外加入了三個參數,包括政府的干預措施等,他對國內疫情發展的預測,要比海外專家準得多。
(圖片來源:鍾南山團隊《基於SEIR優化模型和AI對公共衛生干預下的中國COVID-19(新冠肺炎)暴發趨勢預測》)
所以預測的難點在於,病毒的傳染能力在根據人的行為發生怎樣的變化。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LSHTM)傳染病數學模型中心的《Early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a mathematical model》一文的研究發現,在武漢採取封城措施以後,新冠病毒的R值(有效再生數)有過明顯的下降,從1月16日的2.35下降到1月31日1.05。
在現實中,各國的疫情發展也是差別很大,歐美國家的增速要明顯超過東亞國家和地區。
(圖片來源 FT中文網)
英國:高峰可能會在5月底
目前關於新冠病毒的動力學論文,都在探討人類不同的行為造成的不一樣的後果。
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LSHTM)傳染病數學模型中心的預測,如果不採取措施,英國的疫情高峰將在5月底至6月初到來。如果採取抑制策略,比如關閉學校,讓感染者居家隔離,全民擴大社交距離,可以使疫情受到抑制,但如果措施一旦收回,且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下半年很可能迎來疫情的再爆發,再次造成醫療系統的癱瘓。
上圖中的黃色線部分表明,感染者的居家隔離雖然可以延遲疫情的爆發,但對降低感染人數沒有作用,如果感染者全家隔離(換言之也可理解為集中隔離),則可以相對降低高峰時的感染人數。
帝國理工大學的《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同樣研究了不同措施搭配組合取得的防疫和舒緩醫療系統壓力的效果。
根本上來看,策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緩解策略,以減緩蔓延、降低高峰醫療需求為主,主要包括感染者居家隔離、感染者全家隔離、關閉學校、70歲以上人群擴大社交距離;另一類是抑制策略,以阻斷傳播、儘可能降低感染人數為主,在前者基礎上擴大全民的社交距離。
結果發現,如果以緩解為主,就算動用上全部措施並維持三個月,仍會導致重症監護床位的高峰需求超出英國可承受能力的8倍,死亡人數最多隻能減半。
根據此項研究,不同的政策對高峰時間會有所影響,如果是毫無措施,則可能會在5月底就大規模爆發,而如果採取措施,則可能會使爆發的時間延後至6月底。
意大利和伊朗:最樂觀6月中上旬結束
北京師範大學學者龍永尚等人在《基於SHIJR的時滯傳播動力學模型預測疫情態勢》(以下簡稱《預測疫情態勢》)論文中模擬仿真了意大利、伊朗接下來的疫情傳播態勢。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最後大概導致意大利10萬-12萬人感染,伊朗8萬-11萬人感染,目前意大利確診病例已經超過86000例,伊朗則為35000多例,如以這個模型來看,那麼意大利的疫情已經接近尾聲,而伊朗的情況則較相對較為複雜。
這個模型分析指出,意大利、伊朗的結束時間隨確診政策的嚴格程度變化較大,若確診標準嚴格,隱藏患者少,則會在6月中上旬結束,否則結束時間會分別延遲至7月21日和8月3日左右。他們也預測了韓國的疫情發展,認為韓國大約會在5月6日-5月13日之間結束。
日本:會成為亞洲下一個的爆發點嗎?
預測的難點還在於,似乎很難用之前的成敗來推測之後的發展。
比如日本。據NHK的消息,截至3月27日,日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為1524,從全球範圍來看並不算嚴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3月24日開始,日本的每日新增有了明顯的增長。
(圖片來源:上觀數據疫情數據庫)
日本人口是韓國的兩倍不止,但其目前的檢測人數卻只有韓國的6.85%,為2.5萬人。在有能力檢測每天做7500個檢測的情況下,日本的日檢測量只有1200-1300左右。
日本是否有很多潛在的未被確診患者?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傑弗裡·薩曼(Jeffrey Shaman)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日本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賭博,很多事情可能正在表象之下醞釀,等到人們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
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日前表示他已告知首相安倍晉三,有證據表明,日本目前有很高的感染失控風險。3月25日,東京都知事也召開了記者會,表示現在是“爆發式擴散風險升高,感染爆發的重大局面”,要求週末市民避免不必要的外出。還提出若疫情繼續發展,可能採取封城措施。
氣溫對未來疫情的影響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和全球病毒網絡(GVN)卓越中心從地理、氣候角度歸納了目前疫情嚴重國家的共性。
結果發現,目前新冠病毒疫情在世界地圖上主要沿東西向分佈,緯度在北緯30度-50度之間。且這些國家在11月-2月間有著相似的氣候條件:溫度分佈在5攝氏度-11攝氏度之間,相對溼度在44%-84%,同時有比較低的比溼度(3-6 g/kg)和絕對溼度(4-7 g/m3)。
由此,學者利用2019年3月、4月的氣候數據,對近一兩個月可能會有疫情爆發的地區做了預測,分別包括:東北亞、中亞、高加索地區、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而到了夏季,病毒會如何傳播?該研究團隊認為,一種可能是病毒會在熱帶地區低水平傳播,在之後到來的秋季、冬季及來年年初重新在溫帶盛行;也有可能無法在熱帶傳播並最終消失,和2003年的非典一樣。但因為目前全球已經大面積感染,後者的可能性較小。
因此,在6月-9月的夏天,對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和智利等地區的疫情監測將十分重要。
全球疫情會進入全年震盪模式嗎?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3月23日稱,從全球首例到病例數達10萬,花了67天;到達第二個10萬縮短到11天;到第三個10萬僅用了4天。
英國的《帝國理工科技評論》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可能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法完全消滅病毒,疫情在疫苗出現前並不會得到徹底控制,而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可能是一種“嚴格-放鬆”的循環政策。
(上圖的模型中,橙色線是ICU人數,新增病例每超過一定數值,就會禁止學校上課、大規模的社會交往,一旦下降到一定數值,這些措施又會被取消,長期震盪。)
到底最後全球會有多少人“中招”?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Marc Lipsitch曾預測,全球20%-60%的成年人會感染新冠病毒。Lipsitch認為,若最後新冠病毒無法得到控制,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全球50%的人變得對該病毒免疫。
只要最夠多的人感染新冠並獲得抗體,人們就能獲得群體免疫。當然他也強調,這是以成千上萬的人感染為代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