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差不多14年的外貿,轉行了。在外貿這一個領域,我覺得是失敗的,談一下我的失敗經驗供參考。
做好外貿取決於幾個維度:行業、產品、平臺、宏觀環境、個人能力等,分開大概說一下:
一、行業。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是至理名言!這個行業不僅指的是你所處的行業(Industry),也指你所從事的職業性質(Occupation)。前者決定了你橫向可以發展的空間,比如是否有機會自己創業,是否很容易就把客戶資源帶走,產品是否比較容易獲得;後者決定了一個人的縱向發展,是否可以成為資深的、專業的大咖,在企業內部的影響能力等。很多做外貿的都想有機會自己單幹的,但是有些行業單幹的門檻太高,或者客戶對於產品、供應商的粘度很高,或者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太高等,都有可能限制自己去單幹。比如做醫藥的,首先進入門檻就相對較高,整個銷售鏈條都必須明確產品的manufacturer,對於貿易來說,這一點是很致命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選貨都要中性包裝,就是為了避免讓客戶知道manufacturer,不然我們哪裡有機會去獲取差價呢?然後對於職業發展來說,並不是會兩句英語就可以,也需要性格比較適合,做外貿普遍需要能吃苦,如果很在意是否加班之類的,那做外貿也難以做出成績。做外貿普遍的狀態是:別人工作你要工作,因為老闆需要對你管理,很少有老闆給你法外特權;別人下班了你要工作,因為你要回復客戶的各種問題,甚至半夜還可能被越洋電話叫醒來抱怨你的產品或者訂單問題。
二、產品。迴歸到商業的本質,產品才是核心的。馬雲、馬化騰做得都很成功,但是美國精準打擊的都是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比如華為、大疆等,而這些企業的特點就是真的集中精力在做專業的產品,甚至任正非極力推崇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培養,這種情況在一般企業是不可想象的,因為一個數學家能解決企業運營中實際的某個問題嗎?絕大部分情況是不能的,這是屬於最基礎的科學,離商業應用可能相差極遠,這麼長的鏈條投入是巨大的,有幾個企業家會去批評自己的團隊錢賺的太多?所以正因為聚焦於做產品和客戶服務,才有了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好的產品只需要你去解決commerce的部分,不好的產品你大多數的精力會被挪用到after service特別是customer complaint,就縮減了開發客戶的時間,而且客戶抱怨過多,返單以及長期合作的幾率就降低了。
三、平臺。打工的成敗與平臺的成敗息息相關,公司沒發財你休想發財,公司發財了你還不一定發財,這個邏輯大家都知道。所以公司捨得投入外貿,這就相當於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平臺,才有更多機會獲客。有些公司啥也不提供,就給一個辦公桌加電腦等硬性條件,軟性條件啥也沒有,這樣做起來肯定就很累。好的平臺可以吸引人才過來打工,不好的平臺只能讓人簡單練手。很簡單的邏輯:打工是因為自己沒錢搭建自己的平臺,如果你平臺都不好,憑什麼打工?為什麼不是自己去單幹?
四、宏觀環境。外貿本質上來說是經濟學的範疇,而不是營銷學的範疇。當然可以認為國際營銷是傳統外貿的升級。外貿本質上來說是國與國之間的產品的成本差,當然全球化的今天不僅僅如此,特別是對於跨國公司或者global公司來說,每個國家或者區域只是地理上的細分市場,這已經淡化了國際貿易的概念。但是國際之間的商品和資金流動必然受宏觀環境的影響,比如成本上升、匯率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可以PESTEL分析)。
五、個人能力。這個不用說太多,銷售類型的職業都和個人能力有很大關係,你能精準抓住客戶心理,能對大環境有清晰把控,對供應鏈每個環節都非常清楚,做好外貿需要有很強的綜合能力,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為過,所以很多做外貿的都自己創業,因為在做的過程中需要跟供應商、品控、法規、技術、客戶等幾乎所有環節打交道,所以一個資深的外貿幾乎精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當然心理素質、外語技能等都只是基本要求了。現在外語只是一個基本技能,就像你有個駕照一樣,不會成為影響薪水的決定因素,除非是在國外留學幾年且英語達到native的水平,或者掌握多門語言,注意是掌握、精通的水平,不是簡單溝通!
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會影響外貿業務員的成長,但就我的經歷來看,內貿比外貿賺錢,特別是醫療行業,底薪幾乎差不多,現在的市場並不會因為你會兩句英語就多給你錢,甚至有些公司內銷人員底薪比外銷的還高。國內市場很注重關係,所以關係維護好了,可以獲得和公司的談判力。但外銷就不一定了。當然,這個與行業有很大關係。
我不是專家,如有興趣可以關注探討交流!
聲明: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