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是韓信還是出自張良之手?

不是一條友


1.西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本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作為界限,各自回國,不再交戰。後來,漢王聽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覺得不能放虎歸山,應該趁項羽兵少的時候消滅他,於是,就聯繫諸侯韓信、彭越、劉賈等,一起攻擊正在向東撤退的項羽部隊。項羽兵敗如山倒,這些人一起,把西楚王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2.此時,項羽手下的兵已經很少了,也缺乏糧食。當天夜裡,項羽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非常吃驚,懷疑劉邦等人已經全部得到了楚。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他心裡很懷疑。此時,曾經戰無不勝的西楚霸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他從營帳起身,開始喝酒。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和他一起唱歌。力拔山兮氣蓋世……一種英雄末路之感!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不忍抬起頭來。害怕眼淚掉出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軍中剩餘的精銳,八百名騎兵,估計都是軍官,因為當時垓下和漢軍交戰後西楚軍大敗,估計損失慘重。項羽夜裡,捨車保帥,讓大將季布和鍾離昩等帶兵分開突圍。而軍中元帥也就是項羽,從南突圍,他成功逃走了。後來邊逃邊打,到烏江畔,帶的剩餘力量也被漢軍消滅了。他失去了復興的希望,就自刎而死了。

3.四面楚歌這個故事出自《項羽本紀》,司馬遷記錄的。當時很大可能是韓信想出來的,也有可能是韓信手下謀士或漢王劉邦的謀士張良、陳平等。這些人計謀方面都很厲害。具體是誰想出來的,其實不重要,因為這個計策並不高明,因為敗軍本來就處於艱難境地,這種歌謠,只能雪上加霜,他並不是擊潰楚軍的根本力量。當時在曹咎和龍且兩次大敗,損兵折將,估計西楚這兩敗損失了一大半的力量,戰爭打了四五年,後面項羽獨木難支,敗亡已經不可避免。項羽太耿直,很少用計策,用人不當,所以失敗了!雖然他很有能力,失敗很可惜,但是也沒啥說的,因為對手也都很厲害。畢竟兩強不併立,天無二日,總有一個會失敗。


歷史講談社


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是韓信還是張良?

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呢?題主真是一個較真求實的三國迷呀!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據司馬遷記載:他也不知道。或者是他故意模糊略過給後人一個想象的空間。

目前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張良,另一個是韓信。就是沒有人認為此計策是劉備自己想出來的,不知道劉備是什麼感受。

簡單回憶一下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與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用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

此時的項羽兵少糧缺。夜裡聽見合圍的軍隊都唱起了楚歌,誤以為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 ,心裡頓時喪失了鬥志,軍心也已渙散。心灰意冷之餘與虞姬邊喝酒邊唱歌,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也於烏江邊拔劍自刎。

一種說法認為四面楚歌是張良的計策。

張良,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傑之一。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此人,儒家出身,博學多廣,熟讀諸子百家,善於把握人心。在垓下之戰時,張良根據項羽的性格缺陷,推測出項羽必定重返江東以圖謀再起。於是他向劉邦進言,用此計策對付項羽便可事成,最終計劃取得成功,並促成項羽身死。

另一種說法認為四面楚歌是韓信想出來的。

韓信,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

韓信此人,同樣善於攻心。他曾跟隨項羽多年,深知項羽的性格特點,認為此計策無論對於心智何等堅定之人皆無法抵擋。既讓項羽誤以為己方已經得楚,又成功勾起軍士對家長家人的牽掛,不戰而屈之。

無論四面楚歌的計策是誰出的,“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句話卻流傳至今。


當文化插上翅膀


四面楚歌到底是韓信想出來的,還是張良想出來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段記錄說的是公元前202年,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無法突圍,這天夜裡,只聽得風聲裡還夾著唱歌的聲音。四面傳來的楚歌,讓楚國將士以為劉邦已經佔領了楚地。於是士氣渙散,四處逃亡。項羽被逼至烏江邊上,只得拔劍自刎。

其實,四面楚歌的主角有3個人,分別是項羽、劉邦、韓信。劉邦匯合韓信將項羽困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但一時又攻而不下。韓信便出主意說,項羽的士兵大多是楚人,如果唱些楚歌,勾引起士兵的思鄉之情,便能動搖軍心。於是劉邦命令部隊唱起楚歌。項羽聽見楚歌,以為江東彭城失守,無心戀戰,哀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認為這實在是天要亡我啊。於是第二天奮勇突擊自刎烏江。

現在人們常用“四面楚歌”,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