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城市全民支持,與擺攤就業衝突,低收入人群該何去何從?

大叔四十


良好的秩序在城市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創辦文明城市的關鍵因素,現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進城落戶和進城打工的人也不斷增加,其中有一部分年齡偏大,又沒文化和技能的人群,選擇在繁華的城市的街道邊或者是居民區擺地攤維持生計,地攤生意有著流動、無序、髒亂的特點,給城市的公共管理造成困擾,也影響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地攤生意包括早晚小吃、蔬菜水果、小百貨等,其中小吃攤產生的油汙、煙氣、餐紙、剩飯等對環境衛生造成很大的汙染,而擺小百貨的地攤多是晚上出動,佔據街道或小區各個入口,給車輛和人群出行帶來不便。各地對於地攤小商販實施了各種管理措施,但大多數效果都不明顯,有的小商販打起了有著革命傳統的游擊戰術,搞得城管精疲力盡,如何管理我看應該多集思廣益,我也提出我的一點看法。

我在崑山靠近汽車新站的一個小區居住過幾年,最初小區內的小吃攤很多,每天一到傍晚都蜂蛹地出動佔據主道和大門內外,如果一輛車子要開進小區要費好大的勁,後來小區的物業在大門外的一個公共區域劃出了一塊地方,並用彩鋼板搭起幾排整齊的防雨防嗮的棚子,然後將這些擺小吃攤的人集中到那裡,這樣不僅管理起來也有序,也使小區的進出空間恢復了暢通,我覺得這種管理方法有效又有人情味,不是直接趕走他們或取締他們的攤鋪,而是有序的疏導,既不會產生矛盾,又不損城市形象。

對於佔據居民區街道邊的小百貨攤我認為採取疏導的辦法也會是有效的,不允許這些人零散的亂佔地盤,要劃出固定的非主要交通道讓他們單邊擺攤,並且進行數量上的裁剪,優先選擇那些有特色的攤鋪和那些生活困難,家庭負擔重的攤戶,並且要求他們攤鋪擺放整齊,形成有特色的地攤夜色文化。


以上是我的建議,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參與討論,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


聞道知行


回答一下

這個是目前中國在城市管理上的一大矛盾!

這個矛盾,其實本質有兩個矛盾:

1、是平衡不同群體利益的問題:

群體一:市容管理者(城管等)需要整齊市容,不需要考慮民生問題

群體二:較高收入不需要小販的群體需要整齊的市容

群體三:較低收入群體,對方便便宜更敏感,能夠容忍小販

群體四:小販群體

這幾個群體各有自己的利益,利益還有交叉。因此不容易平衡。

另外,中國的大集權大城市管理概念,政績外觀化,也更難平衡。國外有些小社區化小區域化管理,相對比較容易平衡。

2、中國社會收入差距大,還有大量低收入無就業能力的民眾,與國家財政比較充沛和具有一大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並存。貧富的不平均嚴重現象。

如何看待和解決,當然每人有每人的看法。

我的立場很明確:要支持弱勢低收入群體,支持小販!

很簡單,對於高收入人群或城市管理者,小販只是增加麻煩,管理難度。

但對於大量低收入需要小販的群體和小販,是生計問題!

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特別是城市管理者,最應該解決的首先是城市人的就業!而不是面子上的問題!如果衝突,就應該向就業傾斜!

為政一方造福當地,造福不僅是留下乾淨整齊的市容,留下富裕的市民更重要!

而且富裕是根本,解決貧困,小販影響市容其實也會得到很大解決。反之,是會更糟糕的。人民貧困,即使沒有小販,市容市貌市民文明程度也會不好!文明城市是虛架子!

最後,再次明確觀點,支持貧困人群靠自己努力改善生活,支持小販!


守中堂主人


回答這個問題只需要搞清楚一點:市容市貌和底層民眾的溫飽哪個更重要?如果是後者,那該怎麼做不是很明白嗎?

創建文明城市初衷肯定是好的,也有助於改善城市環境、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可在有些地方淪為了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反而把初衷丟到了腦後。一刀切地取締早市、夜市、禁止擺攤設點,等於斷了一大批以此為生的底層民眾的謀生手段,沒飯吃了談什麼文明!這是社會主義的中國,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即使暫時不能實現共同富裕,也不能讓一部分人沒飯吃吧?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正該從這些細節來體現。

多年前我家小區門口有個早市,後來整頓市容取締了,搬到了一公里外的統一的菜市場,再後來菜市場變成了商品房,居民買菜得去三公里以外的市場或者去超市。居民不方便點倒是可以克服,可那上千名在早市和菜市場謀生的人卻只能另謀生路了。街上再有做小生意、擺攤設點的,刀哥曾親眼看到很多次被城管人員驅逐、搶奪、罰沒。

尤其是現在受疫情影響,很多人斷了收入來源,不得已擺攤設點做點小生意補貼家用、養家餬口。更不該以創建文明城市為藉口隨意取締,因為二者並不必然衝突。為什麼不劃定時間、劃定區域、劃定經營範圍給這部分人以一定的生存空間呢?既不影響市容,又能促進就業,只不過增加了城市管理人員的一點工作量、一點管理成本而已。

倉廩實而知禮節,底層民眾先能吃飽飯,城市才能“文明”得起來。高樓大廈背後藏著貧民窟的絕不該是社會主義中國,某些官員應該放下架子,貼近民生,改變簡單粗暴的官僚工作作風,多為底層民眾辦點實事,才不辜負頭上那頂“公僕”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