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全民支持,与摆摊就业冲突,低收入人群该何去何从?

大叔四十


良好的秩序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创办文明城市的关键因素,现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落户和进城打工的人也不断增加,其中有一部分年龄偏大,又没文化和技能的人群,选择在繁华的城市的街道边或者是居民区摆地摊维持生计,地摊生意有着流动、无序、脏乱的特点,给城市的公共管理造成困扰,也影响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地摊生意包括早晚小吃、蔬菜水果、小百货等,其中小吃摊产生的油污、烟气、餐纸、剩饭等对环境卫生造成很大的污染,而摆小百货的地摊多是晚上出动,占据街道或小区各个入口,给车辆和人群出行带来不便。各地对于地摊小商贩实施了各种管理措施,但大多数效果都不明显,有的小商贩打起了有着革命传统的游击战术,搞得城管精疲力尽,如何管理我看应该多集思广益,我也提出我的一点看法。

我在昆山靠近汽车新站的一个小区居住过几年,最初小区内的小吃摊很多,每天一到傍晚都蜂蛹地出动占据主道和大门内外,如果一辆车子要开进小区要费好大的劲,后来小区的物业在大门外的一个公共区域划出了一块地方,并用彩钢板搭起几排整齐的防雨防嗮的棚子,然后将这些摆小吃摊的人集中到那里,这样不仅管理起来也有序,也使小区的进出空间恢复了畅通,我觉得这种管理方法有效又有人情味,不是直接赶走他们或取缔他们的摊铺,而是有序的疏导,既不会产生矛盾,又不损城市形象。

对于占据居民区街道边的小百货摊我认为采取疏导的办法也会是有效的,不允许这些人零散的乱占地盘,要划出固定的非主要交通道让他们单边摆摊,并且进行数量上的裁剪,优先选择那些有特色的摊铺和那些生活困难,家庭负担重的摊户,并且要求他们摊铺摆放整齐,形成有特色的地摊夜色文化。


以上是我的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


闻道知行


回答一下

这个是目前中国在城市管理上的一大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本质有两个矛盾:

1、是平衡不同群体利益的问题:

群体一:市容管理者(城管等)需要整齐市容,不需要考虑民生问题

群体二:较高收入不需要小贩的群体需要整齐的市容

群体三:较低收入群体,对方便便宜更敏感,能够容忍小贩

群体四:小贩群体

这几个群体各有自己的利益,利益还有交叉。因此不容易平衡。

另外,中国的大集权大城市管理概念,政绩外观化,也更难平衡。国外有些小社区化小区域化管理,相对比较容易平衡。

2、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大,还有大量低收入无就业能力的民众,与国家财政比较充沛和具有一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并存。贫富的不平均严重现象。

如何看待和解决,当然每人有每人的看法。

我的立场很明确:要支持弱势低收入群体,支持小贩!

很简单,对于高收入人群或城市管理者,小贩只是增加麻烦,管理难度。

但对于大量低收入需要小贩的群体和小贩,是生计问题!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特别是城市管理者,最应该解决的首先是城市人的就业!而不是面子上的问题!如果冲突,就应该向就业倾斜!

为政一方造福当地,造福不仅是留下干净整齐的市容,留下富裕的市民更重要!

而且富裕是根本,解决贫困,小贩影响市容其实也会得到很大解决。反之,是会更糟糕的。人民贫困,即使没有小贩,市容市貌市民文明程度也会不好!文明城市是虚架子!

最后,再次明确观点,支持贫困人群靠自己努力改善生活,支持小贩!


守中堂主人


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搞清楚一点:市容市貌和底层民众的温饱哪个更重要?如果是后者,那该怎么做不是很明白吗?

创建文明城市初衷肯定是好的,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可在有些地方沦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反而把初衷丢到了脑后。一刀切地取缔早市、夜市、禁止摆摊设点,等于断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底层民众的谋生手段,没饭吃了谈什么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即使暂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也不能让一部分人没饭吃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该从这些细节来体现。

多年前我家小区门口有个早市,后来整顿市容取缔了,搬到了一公里外的统一的菜市场,再后来菜市场变成了商品房,居民买菜得去三公里以外的市场或者去超市。居民不方便点倒是可以克服,可那上千名在早市和菜市场谋生的人却只能另谋生路了。街上再有做小生意、摆摊设点的,刀哥曾亲眼看到很多次被城管人员驱逐、抢夺、罚没。

尤其是现在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断了收入来源,不得已摆摊设点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养家糊口。更不该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借口随意取缔,因为二者并不必然冲突。为什么不划定时间、划定区域、划定经营范围给这部分人以一定的生存空间呢?既不影响市容,又能促进就业,只不过增加了城市管理人员的一点工作量、一点管理成本而已。

仓廪实而知礼节,底层民众先能吃饱饭,城市才能“文明”得起来。高楼大厦背后藏着贫民窟的绝不该是社会主义中国,某些官员应该放下架子,贴近民生,改变简单粗暴的官僚工作作风,多为底层民众办点实事,才不辜负头上那顶“公仆”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