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詩歌風格的形成,和孟浩然一生的經歷有關係嗎?為什麼?

天香雲外飄


一.孟浩然詩歌的風格。

孟浩然擅長寫五言詩,內容以描寫田園山水隱逸生活為多,具有樸實優雅、清疏簡淡的風格。有些詩也流露出抑鬱不得志的傷感情緒。他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之一。

以孟浩然幾篇著名詩作為例很容易看出其樸實優雅、清疏簡淡的風格。

1.《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短短四句,展現了春天早晨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現了珍惜美好事物的心情。"花落知多少"含蓄,耐人尋味。

2.《過故人山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節,還來就菊花。

以樸實的語言,清簡的場景反映出農村恬靜的風貌及與故人深厚的友誼。

二.孟浩然詩歌風格的形成,和孟浩然一生的經歷是有著密切的關糸。因為人的一生都有著主要的生活經歷,這種經歷都有著某些特定的環境。而環境能造就人做事的風格,能改變人生的價值觀、生存觀。

再來看看孟浩然的的人生經是怎樣的。

三.孟浩然的人生經歷。

孟浩然(689——740年),今湖北襄陽人,一生除四十多歲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在北方作過一次旅行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故鄉鹿門山隱居,或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一度做過地方小官。(晚年張九齡作荊州長史,召他為從事,即張九齡私自召的僚屬)。

結語

孟浩然一生經歷是,仕途失意,隱居,小範圍內短時間漫遊(曾做過一次短時間的地方小官)。使其詩風成功地表現了生活的某些方面,但極少反映廣闊的社會面貌,侷限於田園山水、隱逸生活,形成了"樸實優雅、清疏簡淡"的風格。


冷月秋風968


淺論孟浩然和他的詩意人生

第一,孟浩然的詩歌風格

山水田園派的領軍人物,與王維並稱“王孟”。孟浩然的詩歌藝術雖不如王維的詩歌境界廣闊,但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藝術造旨:不事雕飾,清談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撲面而來,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孟浩然的詩歌大多為五言短詩,以山水田園,隱逸,遊覽旅途感聞情懷等。例如: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這是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田園詩:作品特點簡樸自然,口語表達,毫不修飾,不表露雕飾痕跡。就此詩而言,簡約質樸的口語描述,正適合田園風光和一派田園景象!該詩歌形式簡約,即大道至簡,內容自然,就是恰到好處,不越粗俗半步!讓田園詩歌大放異彩的是,簡約質樸而不簡陋,文彩適中而不奢糜。進而讓該作品登上了田園詩的頂峰,成為田園詩的光輝之作,也即登上了田園詩作領域的榜首,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田園詩的“狀元”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輝!後人迄今為止仍無人超越。

第二,孟浩然的個人經歷,即他的"求仕"之路遭遇了"關門",他被誰關閉了他的“通天之門”?唐朝的當權者——唐玄宗?還是那些體制的缺失?事實是他與仕途無緣,與體制,與所謂的“龍門”失之交臂,或者說是被體制拒之門外,也被權貴們拒之門外,令人唏噓之餘,似乎聽見了歷史的遺憾之聲!

孟浩然,襄陽人,姓名不詳,只留下字號:浩然。後人只好稱其“孟襄陽"。

其實,如果放大孟浩然的生平簡介,已不難發現,沒有名字,是不是沒有“體制”的身份,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已可想而知,所謂"名落孫山”是否在這裡已經體現了,沒有身份地位,只能留一個“浩然"!在原野,在田園!而社會和人類歷史也是公正的,稱其“孟襄陽",也算是一種補償吧!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應試,夲來已結交了當朝宰相,張九齡,按理來說,這應該算是有點門路了,並且還和王維是好友,這樣看來,他的落榜不是太容易理解。但要回頭看一下相關聯的主要人物的資料,似乎發現了問題癥結所在。唐朝體制的最高當權者——唐玄宗,即面試主管有個特點,即特別欣賞張九齡,因此,他的錄取標準是以張九齡為標杆,能達到標準的上崗,趕不上張九齡的一律不用,即每當面對被推薦人,即問:“風度得如九齡否"?而張九齡其人,舉止優雅,風度不凡。這僅是一方面,這也不足以說明,當時的孟浩然是風度方面的因素。

但有一個歷史事實要說明,張九齡擔任宰相期間,不避利害,敢於諫爭,為中國封建盛唐——開元盛世的到來,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卻被李林甫的讒言擊中,終被罷相,黜為荊州長史。這樣看來,孟浩然到長安應試之際,是否張九齡已被罷相這個時間節點,筆者已無法考究,因而無法定論。但從另一個環節上也獲取一些參考信息,以便於理解。

孟浩然的前半生,主要是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娛。四十歲後方遊京師長安,參加應試考試卻遭淘汰。他的詩中曾有云“不才明主棄”的感嘆發聲,而恰巧被面試絕對主管——唐玄宗看見了,隨即寫下批示:"卿自不求仕,朕未嘗喬一卿,奈何誣我?”從這裡看出,唐玄宗與孟浩然各執一詞,道理究竟是在哪一方呢?反正,唐玄宗擁有絕對生殺大權和絕對話話權,怎樣說都有說的道理,看來,孟浩然的落榜真的有自己的因素?事實是幸運之神沒有光顧他,仕途的大門最終還是無情的關閉了,他站在了大門之外!

綜述,名落孫山外,從京師長安,返鄉襄陽,是悲焉?敢問路在何方?他無奈地走向了遼闊的大地,走向了美麗的山水風光,走向了田園!中國詩歌史上迎接了這位光芒萬丈的田園詩人——孟襄陽!辯證法告訴我們,好事多磨,壞事也許會變成好事。結局是,唐玄宗主宰了孟浩然的命運,但他卻主宰不了大唐榮耀的衰老。反之,卻成就了田園詩派的誕生與崛起,中國詩歌史上,又升起一道亮麗彩虹

寄情山水田園,託物言志於心間。歸隱山林田園,既有無奈,又有悲情,事必影響著他的心靈遠方,他的風景,乏著酸楚,還有憤懣。在這仕途被拒之後,他的作品與思想有什麼表現和反應呢?下面且看他的這首詩: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

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

還掩故園扉。

就這樣,在四處求助無果的情況下,詩人只好悻悻然地返回"江東”——襄陽,進入下半生的歸隱山水田園的詩意人生!在上面《留別王維》這首詩中,很顯然是告別好友的那種心緒表白和銘志宣言。詩中“寂寞",即清靜無為,《莊子.天道》有“夫虛靜恬淡,寂漠(莫)無為者,萬物之夲也"句。而作品不僅表達他的依依別離情愁,更有憤懣與無奈!宣告他的求仕之夢,是水中撈月,竹藍打水一場空!既然求助無門,那出路在何方呢?

結論:經歷仕途被拒即落榜之痛,另一扇門被“上帝"打開,“欲尋芳草去",昂首走向田園,尋覓芳草地,即為偉大的田園詩派誕生的成因。定位了盛唐詩歌百花園裡又一片耀眼的景象!

孟浩然一生存留二百多首詩篇,與王維齊名,同為盛唐田園詩派的領軍人物,被後人譽為“王孟”。就是他一生的這種經歷,成就了田園詩——盛唐的田園詩派,也形成了他的質樸簡約的詩歌藝術風格。

以上為筆者淺讀孟浩然,不足之處請指教。謝謝大家關注!


執著的河


孟浩然(六八九一約七四O)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人盛唐時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田園詩的作家,除四十歲曾到長安謀取功名,並在江淮,吳越等地漫遊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因仕途失意,在故鄉鹿門山隱居,但是"朱紱心雖重滄洲趣每懷"(《留別王維》)他寄身山林而心存魏闕的矛盾心理終難消除。他和王維齊名的詩人,他在詩稿中曾自敘"惟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書懷貽京邑故人》)可見他也是出身於沒落的書香門第的,他信奉儒家思想,想從科舉應試進身,又希望能以隱逸的清高聲望,得到引薦,都沒有達到目的。

孟浩然有一個叫王迥的同鄉好友集中有關他的詩很多,《全唐詩》卷二百十五收錄了這人一首叫《同孟浩然宴賦》的詩,前綴小傳說"王㢠,家鹿門,號白雲先生,與孟浩然善。"這幾句話都是從孟詩中鉤稽出來的。據孟《白雲先生王迥見訪》"歸閒曰無事,雲臥晝不起,有客款柴扉,自雲巢居孑。。居閒好花木,採藥來城市。家在鹿門山,常遊澗澤水"又《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憶與君別時,泛舟如昨日,夕陽開晚照,中坐興非一。南望鹿門山,歸來恨相失"可見王迥"家在鹿門山"而孟浩然卻並不住在鹿門山。

原來孟家本宅叫澗南園,在襄陽郭外"敝廬在郭外,素業惟田園,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巜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澗在屋之北,所以稱北澗。屋在澗之南,所以叫澗南園,這北澗可行船。他常乘船經此到各處遊賞"北澗流恆滿,浮舟觸處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北澗泛舟》)他的《上已曰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說"搖艇候明發,花源弄晚春,在山懷綺季,臨漢憶荀陳。"這王山人當是王迥。"他家在鹿門山"故有"在山懷綺季"語這王迵在鹿門山偶因賣藥入城,便到郭外澗南園訪孟,故有這詩中"居閒"四句一

由於受還境影響和王㢠的交往甚密所以經常寫田源詩比較多

他的故事很多,沒法寫完不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