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世界裡行動,好過在焦慮裡跟“瘋”

如果厄運在30個月內不會發生,你就不必擔心。

--摘自連嶽文章裡的“小費雪厄運原則”


疫情綿延,暗流湧動。英雄輩出,“杞”人也是倍出。比如我。


回想2020年開年以來,我們聽到了無數的“聲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頗“憂國憂民”,在疫情不明朗的初期,我曾經邊“聽”邊哭,以至於一度心情灰暗。但是幾個月過後再回頭,又頗感羞愧,自己真是沒病但好個呻吟,真真病的不輕。今日看來,其作用就是多日後給自我嘲笑一個結實的素材。


還好扛過來,值得欣慰的是,那時的我沒有拿起筆或者口頭去傳播過那些個灰暗的猜想。我對自己的判斷似乎也明朗了一些:在大時代的變故面前,個人實在渺小。作為普通民眾,待著也算做貢獻,好過傳播那些有的沒的。畢竟沒有應對措施的憂慮,都是毀人不利己的,僅僅幾個月後回頭,都會發現,各種應對,憂慮是最沒用的一招。


所以,未來對媒體要關注就關注講話相對公允的,還不要天天去刷,先做好自己手頭的工作,不靠譜的聲音一般存活時間都不長,讓時間幫我們過濾掉一些。推薦大家都讀一點經典書籍,書裡一般不講新聞,但會講一些邏輯,這些邏輯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分析問題。


在你的世界裡行動,好過在焦慮裡跟“瘋”

無論國事還是家事,成年人多經歷過關鍵“決策”時刻,彼時,自己的作用就是疫情時的“鍾南山”,這個時候的我們敏銳,明察秋毫,有態度,有行動。雖焦慮依然難免,但沒人催促,你也會衝上去應對。

想想,正在擔當的你,是不是做了,反倒不願意多說?


所以,同樣的情境下,多接近身體力行的人,他們能讓你有力量;遠離只發表評論的人,畢竟調動一個感官(嘴巴)和調動四肢與大腦的人感受的角度不可同日而語。而天賦聰穎的人,不深入不實踐就能看透的人,實屬人間珍品,哪能天天圍繞在你我左右,耳提面命呢?


在你的世界裡行動,好過在焦慮裡跟“瘋”

還得多動自己的腦筋。

正如孔子說: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擱現代,太多人急於表達,不太容易踐行,但求大家儘量行動做到哪,話才說到哪。


願天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