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前段時間,一部沒場面、沒流量、沒ip的小眾文藝片,悄悄突破重圍,在《復聯4》的擠壓下,竟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電影講述的是中東人民底層的生活。有人說,這是一部即使被全盤劇透,你也會被深深震撼的電影。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故事其實我們都曾隱隱聽說,但我們又都無力改變。

贊恩的父母在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也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情況下卻不斷地生育,把孩子當做工具,並試圖以此來改善家裡的生計。

年僅12歲的贊恩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天的日子裡充斥著幹活、打工、詐騙,還有無盡的貧困與迷茫。

逃離後遇到善良的人卻又眼見她遭受牢獄之災;拼盡全力帶著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苟延殘喘卻又不得不在現實面前認清自己的無能為力;終於似有望接受避難所的庇佑卻又在下一秒看到難產死於醫院門口的妹妹。

《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生活似乎總是在給予贊恩一點希望後,又覆上更加深沉的黑暗。最終,母親的一句話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欣喜地告訴贊恩:

我又懷孕了,是個女孩。我們會把她取名為薩哈。等你幾年後出獄了,你便可以和她一起玩了。

“你就是個畜生!”留下這句話後,贊恩將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我們都做過孩子,也都可能會成為父母,這些沒有“門檻兒”的身份,有時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傷害。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那篇《北大畢業留學生髮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新聞下面的熱評同樣引人深思:

“看了這篇文章我竟然哭了,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我媽也是這麼對我的。”

“說理解不了他的人,你們真的應該慶幸,你們的原生家庭足夠合格,讓你們完全無法與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共情,這樣的不理解真的是一種幸福。”

《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原生家庭給一個人後天造成的影響,即使不用說出來,也會在很多事情上一點一點被體現。

我不希望他們再生孩子了

千瘡百孔的貧民窟、破舊不堪的家、街頭要飯的小孩、煙霧繚繞的街頭、罵罵咧咧的人群……這就是贊恩生活的現實世界。

然而即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贊恩的父母依然選擇生育。孩子被不負責任的父母帶到了世間,痛苦地長大,長成了他們憎惡的父母的樣子,然後再生在一群群沒有身份的孩子,週而復始,貧窮和無知形成惡性死循環——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最終他們能夠創造出的,只有無盡的悲劇。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獨立的靈魂。他們是你的孩子,但他們更是他們自己,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應該被虐待,更不應該被販賣。

《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的罪大惡極。

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

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在影片的最後,屏幕上打著這樣一句話。

導演沒有使用任何專業演員,她選擇讓那些有相似經歷的人來演,因為這些人明白,他們在替那些無法發聲的人發聲。

導演說,她在這部電影想要探尋的是——孩子究竟如何看待我們大人。她曾採訪過許多當地的孩子,他們迷茫、無助、絕望,他們說:“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不是來被愛的。”

《何以為家》:希望所有善良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無論是戰爭帶來的痛苦還是大人帶來的痛苦都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生活在和平國家的我們並不能完全體會這樣的痛苦,但讓我們難過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還有那句“本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

我們第一次不希望聽到“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只願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