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在戰疫一線,有一群人站了出來,他們在社區、在醫院內外、在搶運物資的道路上……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著各種身份,但不怕苦累的他們,都是這個城市的“凡人英雄”。

徐婉茹:能扛70斤蘿蔔的“分揀員”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她叫徐婉茹,26歲,武漢姑娘,也是志願者們的組長。

武漢暫時關閉出城通道那天,徐婉茹已定好了飛往俄羅斯的機票,準備去摩爾曼斯克看極光,“這是我已計劃三年的夢想”。

留在武漢後,她著急,想做點什麼。2月25日,市青年志願者協會打電話問她願不願意來超市分揀蔬菜,她說,願意!“接到電話的那天晚上,我心裡像有一團火。”

“剛開始,大家不熟悉流程,七八十斤的蔬菜包差點砸到腳。好多人在家基本不做家務,就像我。”隨後,她將40多個志願者分成六七組,後來又將大家分成兩班,輪流上崗。一個禮拜後,一個小組一天可分揀、打包1000多份的十元蔬菜包。

採訪她時,她取下手套給記者看,綠色貓眼的美甲斷了,變得斑斑駁駁。“我很愛美的。”但她認為這都不算什麼,指甲斷了還可以長,出去旅行的夢想還可以延後實現,但“吃菜,大家等不了”。

在這個身高1.60米左右、80多斤武漢姑娘伢心裡,“這是一場難忘的戰鬥!”

記者手記:她心裡有一團火

徐婉茹是個瘦瘦精精的武漢姑娘伢,愛美、愛笑,在一家保險公司當主管。

在武漢經受疫情考驗時,她在人群裡,和志願者們一起,努力著。

就像她說的,“心裡有一團火”。蔬菜分揀的志願者們用自己的行為,溫暖著疫情下的武漢人。

志願者們告訴我:“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我的奶奶、爺爺都在家,我快一點,許許多多的爺爺奶奶、困難群體就能快點吃上特價菜,更安心。我一個人的風險,代替了他們的風險。我覺得值得。”

從3月3日起,全市加大“特價蔬菜包”投放量和網點數量,每天投放20萬份,重點保障中低收入群體。這群志願者們,扛起了蔬菜包的重量,扛起了民生保供的重量,是戰疫場上的勇士。

張淑芳:65戶醫護人員家庭的“守護者”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1977年出生的張淑芳,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從1月26日到3月26日,作為洪山區名都花園社區志願者,她為居民整整服務了60天。

起初在社區排查時,張淑芳等志願者發現,社區有不少居民在醫院工作。隨即,他們與社區群幹一道,圈定出52戶醫護人員家庭,天天敲門“對口”照料。張淑芳等6人還成立了醫護志願服務專班,並建立了兩個微信群,線上線下共同為醫護家庭保障生活。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守護武漢,我們也要守護好他們的家人。”

4月14日,張淑芳回憶,在當時,社區志願者們建立社區網絡微店,與商超聯動。每次“團菜”時,張淑芳都再三叮囑,“下單時請備註醫務人員,志願者將送貨上門”。

讓張淑芳感到意外的是,52戶重點醫護家庭幾乎不怎麼麻煩志願者。她說,近一個月來,雖然不時在微信群裡“吆喝”,卻平均每天只收到兩三個求助電話。

漸漸地,名都花園社區志願者工作為人熟知,更多的醫護家庭也主動加入進來。志願者負責人丁元珍介紹,在52戶重點家庭外,還有一些醫護人員發來求助信息,志願者也一視同仁。如今,2個微信服務群已有65戶醫護家庭。

張淑芳曾說:“全國人民都來幫我們,作為武漢人,更不應該認慫”。如這句話般,從上門排查“四類”人員到封控樓棟的管理,從物資配送到關愛特殊群體,張淑芳都衝在前頭。

記者手記:好樣的,志願者應急補位

張淑芳和她的小夥伴們,無疑填補了志願服務對象的一大空白——醫護人員家庭的老人和孩子。

疫情來勢洶洶,困難群體也隨之湧現。他們不侷限於獨居老人、低保戶等常規人群,而像醫護家庭一樣,有著極強的動態性。

因交通阻隔,子女與父母分居兩地,甚至隔江相望,本可以得到子女照料的老人,便成了“獨居”;治癒返家隔離的新冠肺炎病人,不僅有生活物資的普遍訴求,還有處理生活垃圾的個性化要求……

我們的志願服務,便是像“張淑芳們”那樣,及時發現剛剛出現的困難群體,瞭解其個性化需求,最終掃清服務“死角”。

黃富強: 200多位爺爺奶奶的“買藥人”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33歲的黃富強是一家企業的項目經理,也是一名黨員。小時候,他生活在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畢業後搬去了漢陽區居住。

2月20日,黃富強在瀋陽社區黨員群裡看到招募志願者的信息,原本他擔心母親不同意他報名,沒想到老人知道後說:“現在正需要人,你放心去。”

瀋陽社區是一個老舊社區,轄區殘疾人145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40個,居民購藥需求量大。黃富強到社區報到後,挑起了幫社區居民買藥、送藥的重任。

一次,黃富強在小區遇到了一個80歲左右的奶奶,想出門買藥。黃富強見狀忙詢問,瞭解老人要買什麼藥後,他騎著自行車趕去藥店。20多分鐘後,收到藥的老人激動地謝個不停。“之後我就一直幫大家去買藥,一盒一盒的藥,就是希望。”黃富強說。

黃富強記得,第一次為13名重症病人買藥,因流程不熟,從排隊掛號到取藥、整理,他花了12個小時。

再去買藥時,黃富強會提前統計,打電話給居民一個個核對。他問得很細,除了品牌、劑量等這些基本信息,他還要詢問如果沒有同一品牌的藥品,可否換成其他品牌的藥品?用醫保卡還是現金?……這些信息溝通好了,後面買藥就順暢了。

隨著疫情形勢好轉,黃富強買藥越來越順暢,有時候出門一個小時就能把居民的藥買完。

一週前,他已返崗復工,但黃富強把這份志願工作當作了一份使命。“只要有需要,我隨時可以回來幫忙。”

記者手記:奔波中的這份善良是救命良藥

不需要深思熟慮就挺身而出,疫情期間,這個城市絕大多數買藥人和黃富強一樣,只因一顆想要幫助他人的心,成為了一名志願者。這份樸實,這份善良,才是危難時期救命的良藥。

買藥是個瑣碎的活兒。買藥前,一個病人就需要打一次電話核對。一天60個病人,就需要打60個電話。買藥後,再電話通知,又是60個電話。一個一個電話,就是一份堅持和一份初心。

一家藥店買不到藥,再換一家藥店買,最後總能買到的。跑得多了,黃富強心態更好,更有信心了。

疫情當前,在無數個社區,還活躍著許多個黃富強,他們就是給居民送去希望的人。正是他們不辭辛苦地奔波,才換來了更多人“宅”在家的安心。

萬娟: 1000多戶街坊信任的物資“團長”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4月8日,577份團購蔬菜大米和雞肉套餐到達戶部巷社區居民手中後,“80後”居民志願者萬娟的“客服團”解散,她也正式卸任團購“團長”。

此前的兩個月,萬娟主動請纓,成為社區24小時人工“客服團”團長,為1000多戶居民團購蔬菜糧油,多方聯繫供應商讓居民能買到實惠的漢味菜品。

她幾乎24小時在線,讓團購群成為了戰時“微鄰里”,疏通管道、家電維修、理髮、應急事務等等都能在這裡解決。“遇到居民問問題,我們一般都是秒回。特殊時期,大家的情緒不同往常,不能拖延。”

萬娟說:“我從小生長在戶部巷,習慣了這裡的熱鬧,我只是想和社區一起努力,讓戶部巷早日恢復往常情景。”

記者手記:“團購”團出一片暖心

採訪時,萬娟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她每天早晨五六點鐘睜開眼睛就拿起手機查找是否有頭天晚上看漏的信息,白天也是不停歇地在幾個團購群之間切換,回答居民的各種問題,得空了還要聯繫、對比、確定供貨商,往往到了晚上12點看到群裡都安靜了才敢放心睡著,一天下來通常她和家裡人一兩句話都說不上。

她是土生土長的戶部巷人,她說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急切地想要看到戶部巷的熱鬧場面。

線上“客服團”意味著這是幕後工作,萬娟本可以一直宅在家裡完成所有的工作,但是為了方便和社區工作人員對接,人手緊張時還可以搭把手,她和同伴們曾嘗試和社區群幹一起現場辦公。

記者採訪時,萬娟透露,很多許久沒有聯繫的小學同學、叔叔阿姨知道了她的志願工作,都伸出援手,提供各種幫助。萬娟感慨,“街坊鄰居的放心、安心、開心,讓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想這也是我為兩個孩子樹立的榜樣”。

王昌: 運送物資2萬公里的“城市擺渡人”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1月23日,武漢暫時關閉出城通道,市內公交、地鐵、輪渡全部暫停運營。一群民間志願者司機挺身而出,穿梭於醫院之間,充當起城市“擺渡人”。

37歲的王昌就是其中之一,70多天路上奔忙,橫跨武漢三鎮,行程近2萬公里。

他是自由職業者,家住江夏。看著在醫院做清潔的母親仍堅持上班,在中建三局工作的父親為支援火神山醫院的集裝箱任務跑上跑下,王昌坐不住了,“我爸媽都在堅持工作,我也總得做點什麼吧”。

從朋友那裡,王昌瞭解到公交系統停擺後,很多醫護人員不得不騎自行車或步行幾個小時去上班,對私家車志願者有迫切需求。經朋友引薦,王昌加入了一個私家車志願者車隊微信群,群裡志願者爭先恐後“搶單”。

大年初二凌晨2點,王昌搶到了第一單任務:和夥伴們從漢口接貨點運送一批防護服到各大醫院。

因為家住遠城區,搶到任務後,王昌馬不停蹄趕往漢口,守到早上6時送物資的車輛抵達,他和其他志願者卸貨,再分裝至各自車上運往醫院,“我就覺得,能夠盡到一點力,幫助緩解醫院的燃眉之急,挺滿足的”。

自此,王昌開始了忙碌的志願工作,每天七八時從家裡驅車出發,幫助接送醫護人員或者運輸物資,最晚忙到凌晨3時許才回到家。

他清楚地記得,大年初三,自己接送過一位護士到光谷的一家社區醫院。等護士下車離開後,他收到了護士的一條短信。短信寫著:“謝謝你師傅,我給你留了油錢,就在我剛才坐的座椅夾縫裡。”

王昌說,做志願工作並不圖錢,但看到這條短信感覺特別感動,“還有醫護送我們志願者口罩,讓我們保護好自己。我們在幫助醫護的同時,他們也在幫助我們”。

記者手記:平凡人讓志願精神閃光

“我覺得志願者精神也是武漢精神的一種體現吧。大家每人多出一點力,每天做得好一點,疫情就能早一天結束。我們也都可以早點正常生活,出去工作、賺錢。”王昌在談到做私家車志願者的初衷時,如此表示。

志願司機們起初可能只是個體的一腔熱血,通過一次次任務的完成,每個志願者看到了同樣奔赴在線上和線下的、更龐大的志願者團隊,這些分屬於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甚至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被一根隱形的線聯結起來。

他們切身地意識到:武漢,是我們自己的城市。我們可以做一點點事,發一點點光,幫助城市變得更好。

志願者們是一個個普通人,絕大部分人彼此素未謀面,卻通過網絡集聚在一起。此時的挺身而出不僅意味著勇氣和擔當,也讓抗疫一線的人員不再孤單,讓人與人之間感受到美好的希望和善意。

而這樣的希望和善意匯聚成光,凝聚起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激勵我們戰勝疫情、化解危難。

長江融媒出品 記者孫珺 龍京 李婷 黃哲 潘茜 通訊員:張賓 百佳威 肖滿 劉培 李慧賜 李潔 稿件統籌:蘭家興 設計:王語哲 文案:潘茜 攝影:金思柳 苗劍 喻志勇 李永剛 詹松 編輯:李杏 校對:彭豔

【編輯:蔡婉婷 趙可】

“沒那麼高大上,我就是幫了幫身邊的人!”這些平凡的武漢人,也是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