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肥料的種類讓人大開眼界

到了清代,這類精細肥料得到推廣,大豆榨油的副產品豆餅,也已經被當作肥料使用。還有一種綠肥,通俗點講,凡是由綠色植物體制成的有機肥料,都可稱為“綠肥”。當時常用的綠肥作物,有紫雲英(也叫紅花草)、梅豆(早熟的大豆梅雨時收穫)、紅萍、苔華(水面藻類)等。

我國關於農家肥料使用的最早記載,出現在西漢成書的《汜勝之書》,並明確提出,施肥是為了供給農作物生長養分的需要。

在現代化肥出現以前,糞肥一直是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的主力。

清朝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肥料的種類讓人大開眼界

待撒的糞肥

在清代,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

或者說,在清代,關於積肥、施肥的記載開始多了起來,讓我們對此有了更多的瞭解。

清人有“墾田莫如糞田”,“積糞勝如積金”等語,體現了對糞肥的偏愛和重視。

即使到了現代,最遲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農業生產還是以糞肥為主。

北方農民勤於拾糞,經常是“一撅一筐,出必攜之。”

大多數人家都養豬,其中積肥,是養豬的一個重要動因。

清朝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肥料的種類讓人大開眼界

知識青年拾糞實拍

筆者讀小學時,放假時還有拾糞任務,開學時要交一定數量的畜糞,然後由學校收集,再交到大隊。

直到現在還記得,當好不容易發現一泡牛糞,那種難以抑制的激動和欣喜之情。

後來農村實行分田到戶、“大包乾”,每天天不亮、就揹著糞簍出去拾糞,被視為勤勞、會過日子的象徵。

筆者有個堂叔,高中畢業後回村當了民辦教師,每天天不亮,就揹著糞簍出去拾糞,並且還帶著一本書。

就這樣邊拾糞邊看書,在恢復高考後沒幾年,他考上了大學,成為家族的“傳奇”,直到現在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清朝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肥料的種類讓人大開眼界

拾糞去

在清朝時的肥源已經十分廣泛,除了人、畜糞,還有草糞、火糞、泥糞、骨蛤灰糞、渣糞、

黑豆糞、皮毛糞等許多品種。

在土地的精耕細作方面,北方一直落後於南方。

南方講究“寧可少好,不可多惡”,主張精耕細作;北方農民經營土地則要粗放一些,廣種薄收。

這與南方山多地少有很大關係,北方有諺:“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而南方一般說起來,就是“有地十餘畝”。

這一點在積肥、施肥的精細程度上,也有比較明顯的體現。

北方主要農家肥就是糞肥,普遍採用乾土或燒火做飯的草木灰墊圈(豬圈、羊圈、牛圈等),起圈後堆成堆,稱“漚糞”。

清朝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肥料的種類讓人大開眼界

北方農村豬圈

一般墊土為牲畜糞便的三倍或者更多,肥力較差,成分和表土差別不大,被稱作“黃土搬家”。

但這種方法對牲口有益,清朝道光年間的楊秀元寫了一本書《農言著實》,對墊圈很重視。

他在書中說,農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糞多,要想糞多,就要墊圈。有牲口而不墊圈,與沒有牲口有什麼分別呢?

他認為墊不僅有利於積肥,還對牲口的生長環境溫度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夏天土多則牲口涼,冬天土多則牲口暖。”

也有些地方,不墊圈土的,比如陝北,不往圈裡墊土,讓豬、牛等在圈內踏糞,稱“蹄拌糞”。

陝南則好往圈內墊秸稈、乾草,堆漚而成“草糞”。

但總起來說,無論是糞肥的種類,還是精細程度,北方都不如南方。

南方農人更捨得在肥料上下本錢,這也是他們“精於農事”的具體體現。

在明代,南方農民已開始使用菜子、麻渣、桐、樟等餅肥(在分類上應該屬於“渣糞”),到了清代,這類精細肥料得到推廣,大豆榨油的副產品豆餅,也已經被當作肥料使用。

還有一種綠肥,通俗點講,凡是由綠色植物體制成的有機肥料,都可稱為“綠肥”。

當時常用的綠肥作物,有紫雲英(也叫紅花草)、梅豆(早熟的大豆梅雨時收穫)、紅萍、苔華(水面藻類)等。

清朝農民對施肥十分重視,肥料的種類讓人大開眼界

紫雲英直到現在還被用於製作有機綠肥

清代今上海蘇州河以南地區的上等農戶,種田用三道肥,頭道用紅花草(即紫雲英綠肥),二道用農家肥(以豬糞為主),然後再追一道餅肥(豆餅),一畝餅肥的使用達四五十斤。

施肥方面的投入,使清代江南地區出現了很多畝產三石米的高產田區,並且有的畝產超過了明代(清朝中後期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相比清代,普遍出現畝產量下降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