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都"打不過"毛利和上杉,秀吉為何僅靠"嘴技"就能拿下?

“偉人信長的死,他的勇氣,寬容,之前的高雅等,令所有人惋惜”。

這是《日本王國記》中,對於織田信長的評價。信長生活在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其本人為“戰國三傑”之一,對日本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織田信長都

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結束戰亂之上。最初,他只是尾張國的大名,就相當於部落的首領。憑藉著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採取逐個擊破的政策,最終收穫了日本的大部分土地。

(一)、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毛利氏和上衫氏乃為日本的小豪族,但是“依靠大樹好乘涼”。他們都投靠了勢頭正盛的德川家康,尤其是毛利氏甚至一度控制了瀨戶內海。當時的織田信長“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擁立了足利義昭為將軍,並且企圖讓他成為自己的傀儡。但足利本人,也頗具野心,自然不願意受人頤指氣使,也想有番作為。

1. 水陸夾擊,困苦不堪

公元一五六八年,足利義昭聯合了被織田信長孤立的家族以及被與其敵對的勢力對信長形成了包圍之勢。這其中就包括了三好家族,毛利家族以及上衫家族等等。這些豪門實力非常強勁,織田信長一度淪為孤家寡人。

不久以後足利義昭就被驅逐出境,他懇求毛利以及上衫謙信幫助他恢復足利家族的榮光再現室町時代的輝煌。而他們也認為,織田信長此人是日本國家動亂的罪魁禍首。並且,一致同意出兵討伐織田信長。

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毛利家的海軍從瀨戶內海出發大敗由九鬼所率領的織田水軍。還一度打通了通往本能寺的補給線。此時上杉謙信的陸軍,也開始發起了對織田信長的攻擊。他將矛頭指向了越中以及能登。

織田信長都

2. 突破信長包圍網

“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根據《長家家譜》記載,在七尾城的對峙中雙方僵持不下。而織田信長的援軍,認為救援毫無意義於是半路折回。隨後上衫家族順利進入關東地區,並且等待冰雪融化後與信長決一死戰。但是上杉謙信卻沒有熬過寒冬,突發腦溢血死在了戰場上。

織田信長此後少了一位有利的對手,他可以將全部心思都花在與毛利家族的對抗之中。一時之間,高松城險些淪落敵手。這個城池是毛利家的門戶,如果一旦陷落那麼將無險可守。正在此時,信長家族產生了內亂。

他手下的大將明智光秀,發動了本能寺之變。當時的光秀掌握了信長家族的大部分軍隊,約有一萬餘人。而織田信長則只有身邊的數百親信,他的失敗是必然的。而這場政變也被稱為改變了日本歷史走向的政變,也是日本史上最著名的叛亂。

(二)、天時地利,日本統一

“有人說,如果把日本統一看做是一塊餅,那麼織田信長是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是將麥子拿來做成餅的人”。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對於織田信長和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的評價。

本能寺之變以後,明智光秀派遣使者告訴毛利不能投降。但這封密信,卻陰差陽錯的落入了豐臣秀吉的手中。秀吉乃為信長的親信,但是他也深知信長死後的結果。

織田信長都

1. 妥協和談,緩兵之計

豐臣秀吉非常明白事情的嚴重性,而此時的他還在高松城準備與毛利家族死戰。於是,他果斷的開始與毛利和談。並且承諾除伯耆,美作與備中三地外,其餘地區皆歸屬毛利。但前提是雙方停戰,而且輝元應允讓秀吉在其他勢力之前討伐明智光秀。

那麼豐臣秀吉作為織田信長的嫡系,為何會容忍與他有世仇的毛利與上衫家族繼續生存,而不是繼續撻伐呢?他又是不是真的忘恩負義之輩?在當時的情況下,豐臣秀吉只有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因為在當時織田信長死後,他的親信還有羽柴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池田恆興等為代表的豪強勢力。況且,織田信長的仇還沒有報。罪魁禍首明智光秀,仍然逍遙法外。所以,他必須要與其他勢力達成共識。

2. 形勢所迫,不得已為之

織田信長在位全盛時期的實力,能夠一個拳頭打幾人。但此時上杉家的越中防線已經被突破,南線也被進攻。毛利正在打的不亦樂乎,本願寺被擺平,即將登陸四國。而豐臣秀吉此時如若不和談,則必然會腹背受敵。

當然,正是得益於這個計劃他才能夠順利打敗明智光秀並且在輪番的內鬥中順利繼位。豐臣秀吉的根基不穩,聽從於織田信長的人並不會完全的聽命於他。所以,自身實力不足導致他不得不向各個諸侯妥協談判。

豐臣秀吉的決定,是礙於形式的。如若陷入內憂外患之中,那麼憑藉他的實力是完全不足以與信長諸多舊部抗衡的。不論是影響力還是人格魅力,他都差了一大截。而且兩人的理念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著對權力的嚮往。

織田信長都

誰都希望可以一呼百應,做一個真正的君王。但秀吉實力不足,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首先他要保住自身的力量,才能夠有餘力對抗其他的敵對勢力。秀吉不是不想打,而是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三)、理念不同,手段不同

如果有一隻鳥,織田信長讓它叫而它不聽,那麼他就會將它殺死。而豐臣秀吉,則會想辦法讓它叫。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就相當於那隻鳥。織田信長想要建立的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制的國家。豐臣秀吉則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這就註定了他不可能夠全面的實行“國家一元化”戰略。

1. 俯首稱臣,最終目的

投降和臣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而織田信長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完全聽命於自己甚至讓他們消失。毛利和上衫作為勢力強大的家族,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蛋糕被其他人分割。就連德川家康,這個堅實的盟友織田信長都看不過更不用說他人。

所以,對於信長而言只有打仗這一條路。如果一旦和談,那麼自己就要做出讓步。這與他對日本的治國理念截然相反,從他的種種行為中便能看出信長的理想抱負。每每攻佔一個地方,他都將象徵性的首都遷往此地以加強控制。

而秀吉的上位就是各方妥協的結果,妥協指的是上衫和毛利都對他俯首稱臣。但有一點,豐臣秀吉絕對不能干涉其內部事務也不能駐軍。這更像是一個聯邦國家,而秀吉則就是這個國家的總統。

織田信長都

所以,他不可以用強硬的姿態來面對毛利和上衫家族。他們是在獲得無上利益的前提下,才同意臣服於秀吉。而秀吉本人的實力又不足以消滅他們,所以才會如此。這個臣服是地方服從中央似的,就算諸侯不聽,秀吉也沒有辦法。

織田信長致力於建立一個類似於古中國的集權制國家,所以他的領地經常變換。就像孝文帝一樣,遷都只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以及對地方的控制。秀吉時期的日本是地方強,而中央弱。他與理想化的織田信長,是截然不同的。

2. 太過超前,註定失敗

日本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而且山地多,耕地少。在古代,沒有先進的交通能力因而集權統治的成本太高。況且,織田信長的想法觸及了豪強勢力的根本利益,並且已經淪為了眾矢之的。與此同時,他也觸及到了內部人員的利益,即使沒有明智光秀也會有他人發動政變。

織田信長的理念對於日本而言,太過超前。他想要像千百年前的秦始皇一樣,統一六國但卻忽略了地理因素。他對於未來的思考是正確的,但並不合時宜。這脫離了日本的經濟狀態和國家體制的客觀條件。

而豐臣秀吉相對來說更明白這一點,也礙於自身實力的有限。他選擇用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事情。儘管只是名義上的首領,但仍然對各個諸侯享有一定的控制權。在位期間,他還發動了朝鮮戰爭。

織田信長都

如果沒有明朝的支援,想必會跨過長白山與後金軍隊一較高下。如果織田信長在位,他選擇妥協的話,肯定會比豐臣秀吉做的更好。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於信長而言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

其實就中國而言,完完全全的中央集權也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才開始的。如果信長真的到了那一步,也會因為各種緣由而迅速的土崩瓦解。因為他的兵力以及交通水平,不足以迅速的馳援叛亂地區。

結語:

對於織田信長而言,是一定要通過武力來收服毛利和上衫家族的。就算兩家不率先攻擊,那麼開戰也是遲早之事。因為他的理想,是直接控制。而對於豐臣秀吉而言,則並無如此的宏圖偉志。他出身低寒,能夠身居如此高位實屬不易。況且,其自身的實力和個人的能力也有限。

參考文獻:

《將軍:全面戰爭》

《長家家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