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前言

心理學家亞隆說,人生的困擾大抵來自四個方面:不可避免地死亡,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於各類文學期刊雜誌。

這部作品是她的處女作,她也憑著這部處女作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讀完《無聲告白》,發現這個家庭裡的種種矛盾似乎正是印證了亞隆的觀點。同時,我確信了兩件事:生活在恐懼之中,恐懼是根源;不且實際的期望是一種毒藥,最致命的那種。

所有的原因都在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雖然我承認很多人都是這樣,但是並不喜歡這種掙脫不了控制的人設。

《無聲告白》中的開頭就是:莉迪亞死了,而她的家人還不知道。聽起來就很讓人悲傷,因為她才十六歲,正處於花季少女的階段。

沒有人願意相信,但又合乎情理。下面,我將從是莉迪亞的母親、父親、哥哥三個方面,淺析一下莉迪亞死去的原因。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1母親對莉迪亞過度期待

從小想當醫生的瑪麗琳,成績優異,追求與眾不同,喜歡用這樣方式讓人刮目相看。

“她的實驗結果是最精確的,實驗報告是最完備的。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她已經在每次測驗中取得了第一名,講師也早就收起了原來對她嘲弄的笑容。”

在哈佛,她學化學,主修物理,做好了向醫學院進軍的準備。看起來很美好很充實的學校生活,為著自己想要的未來而努力。可是,大三的時候,她喜歡上了自己的歷史老師——詹姆斯。不久之後,瑪麗琳懷孕了,她中斷了學業,選擇結婚,照顧家庭。

孩子,總是影響著父母的一生。一旦生下,就意味著責任與負擔。所以我奉勸女性在結婚和生育上,一定要慎重

,有了孩子和家庭,通常也意味著你要失去很多東西。

而作為一個追求與眾不同的人,因為婚姻和孩子迴歸家庭,放棄自己的夢想,瑪麗琳註定是不甘心的。於是,像很多實現不了自己夢想的父母一樣,她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了自己的女兒莉迪亞身上。

瑪麗琳因為對莉迪亞有過高的期待,因此也對女兒有更高的要求。她不停地問莉迪亞一些算術問題“袋子裡有多少個小麵包?”“烤爐上有幾根香腸?有多少是沒有夾在麵包裡的?”

女兒每答對一次,母親就摸一下她的頭髮,讓她靠在自己大腿上。莉迪亞一整天都在做算術。

莉迪亞在母親的鼓勵和要求下,不停地計算生活中跟數量有關的東西,比如計算粥碗的量,寫字母......隨著時間的推移,莉迪亞讀的書不再有插圖;要解決的題目越來越長,越來越難;算術裡會出現分數、小數和指數;玩的遊戲越來越複雜。

各種知識在她周圍盤旋縈繞後來,緊抓著她,每天只增不減。無論她去哪裡,它們都在那裡。然而,每當母親吩咐下來,她只會答應“是的,是的”。

她利用暑假學習代數,穿上連衣裙參加初級舞蹈班,報名旁聽大學的生物課,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都有課。整個夏天忙個不停。

生物課之後,瑪麗琳又提出了新的建議,“今年夏天,我們直接讓你選修自然科學。”雖然不情願,但她還是聽從了。

從上面的情形就可以知道,母親瑪麗琳根本就沒有考慮女兒的感受,只是一味的安排課程給她,聽起來就很讓人窒息。

過生日的那天,莉迪亞害怕看到母親給她的禮物:瑪麗琳通常會送她書。去年是開本大得無法垂直插進書架的《人體解剖學彩色圖集》;前年是厚厚的一本《著名的科學女性》;今年母親還是送的是書《科學界的女先驅者》和《基礎生理學》。

“週末的時候,除非莉迪亞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家庭作業,否則瑪麗琳是不會允許她出去玩的——而等她完成的時候,通常已經是星期天下午了。”

莉迪亞很苦惱,因為她跟課程跟得很吃力。慢慢的,成績像天氣預報一樣下滑。

有次莉迪亞的物理考試不及格,就被母親訓斥:“等你長大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想想吧。”

面對沉默的女兒,她一遍又一遍重複著各種可怕的警告——“你覺得找個男人結婚就可以了嗎?這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計劃?”

不及格的次數了之後,莉迪亞越來越不敢回家,怕瑪麗琳歇斯底里的責罵。她在外跟差生傑克學車,想交男朋友,甚至想破處,因為她不開心,壓力太大了。

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悲劇。這份太厚重的期待,不僅很難達到預期,而且會成為孩子心底沉重的負擔,會嚴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2父親希望莉迪亞合群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一個東方人,小個子,身高至多不過五英尺九英寸。來自混血家庭的孩子,通常都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從小在美國長大,他的父母是偷渡到美國的,用的是假名,因為他們都害怕被發現、被遣送回國,所以他們拼命融入人群,極力避免與眾不同。

他是就讀勞埃德的第一位東方學生,從來不去參加跳舞,不參加動員大會或者低年級、高年級的舞會。他怕別人問起他的身份,也怕別人嘲笑他。

在哈佛讀了七年書,只認識幾個熟人,沒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穩當的習慣依舊沒改,就好像隨時有人過來攆他走一樣,他也從不認為自己是這裡的人,長時間的擔驚受怕。即使和百人女孩瑪麗琳結婚之後,這種現狀也並未有所好轉,他不出門交際,也不在家請客,沒辦過晚餐派對,沒有真正的朋友。

這在詹姆斯看來,是遺憾。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他極力想讓兒子內斯和鄰居傑克成為朋友,但是失敗了;他鼓勵莉迪亞出去社交,經常通過莉迪亞問候她的朋友,接送莉迪亞去跟她的朋友看電影......然而,一切都是假象,莉迪亞並沒有真正的朋友。

在莉迪亞16歲生日那天,詹姆斯面露喜色地送給莉迪亞的禮物是一本書《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

拆開包裝紙後,莉迪亞覺得她的心彷彿掉進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漸離她遠去。“我有朋友,爸爸。”她說,雖然明知這是一句謊言。

可見,詹姆斯真的很想讓女兒莉迪亞擁有朋友,讓她知道交際技巧很重要。他不知道莉迪亞的情緒有多壓抑,他只知道如果自己當初懂得這些:

如果是那樣,一切都會不同;如果他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如何讓別人喜歡他,也許他就能適應勞埃德,就能取悅瑪麗琳的母親,哈佛大學也會僱用他。他就能得到更多的“人生收穫”。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為什麼莉迪亞沒有朋友呢?一方面,莉迪亞是混血人種,藍色的一雙眼睛讓她不會輕易和別人走得太近;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這些時間都被母親安排的學習任務所霸佔。

父親自己想融入人群,卻不擅於交際,拼命想讓女兒去交朋友。可是,這是不可能的。

卡倫•阿德勒說:“她顯得很孤獨,她不和任何人來往。”

帕姆•桑德斯說:“她沒有太多的朋友,連男朋友都沒有。我不覺得有男孩們會注意到她。”

最底部,李的物理老師唐納德•凱利回憶道:“她是一個孤獨的高一學生,上著高二的物理課。”

凱利說“她學習努力,但是,她顯然不合群。”

一個十五六歲的花季女孩,處處離不開“孤獨”的形象,

在外沒有朋友,卻要在交際中“迎合”父親,她過得有多累又有誰知道,又有誰理解呢。沒有自我娛樂的時間,沒有選擇的空間。

而且,父親詹姆斯跟女職員的曖昧私情,被莉迪亞發現,她感覺父親忠貞的形象不再,這也是一件讓她煩心的事情。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3哥哥內斯對莉迪亞漠視

從小,內斯就和莉迪亞一起成長,一起上下學。溺水的莉迪亞也是內斯救的,兩個人在母親消失的那段時間,相依為命。

一起玩一起分享秘密,犯了錯會一起隱瞞,母親對莉迪亞的“逼迫”,內斯也看在眼裡,內斯理解她安慰她。她可以說,哥哥內斯是最親近莉迪亞的人了。

可是,這個家也是內斯最不願逗留的地方。夏天過後,他就要到哈佛去讀大學了,他就可以離開家了。

四月,去波士頓參觀哈佛的內斯,本來跟莉迪亞約好的通話,內斯一直沒有打來。離開那天晚上沒打;週六也沒有,那天莉迪亞是哭著睡著的;週日也沒有。

可見,莉迪亞已經把哥哥當成了依賴。一旦哥哥離開,她就會沒了靠山,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於是莉迪亞漸漸陷入懷疑:“所以,以後都會這樣,就像我從來沒有過哥哥一樣。”

她打電話向哥哥訴苦,“你沒有打電話?”

內斯在那邊卻不耐煩。“你打電話就為了這個?”

內斯嘆了口氣。“怎麼了?媽媽抱怨你的家庭作業了嗎?等等,我猜猜。媽媽給你買了‘特殊的禮物’,結果還是一本書。

爸爸給你買了新連衣裙——不對,一條鑽石項鍊——他希望你戴著它。昨天晚上吃飯的時候,你必須不停地說啊說啊說啊,他們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我猜得對嗎?”

莉迪亞目瞪口呆地沉默了。內斯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們家的生活,包括那些專用的詞彙,以及從來不足為外人道的隱情,但是這些詞句被他用變了調的聲音說出來,聽上去那麼的瑣碎、淡漠和空洞。可如今,她的哥哥已經和她徹底變成了陌生人。

“老天,我沒時間聽你說。”

他憤慨地補充道,“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問題告訴傑克呢?”

內斯不喜歡傑克。如今這麼傷害莉迪亞,是因為看到莉迪亞和傑克走近了,擔心莉迪亞被那個“學渣”傷害嗎?

莉迪亞獨自在樓梯上,聽到內斯掛斷電話,她呆立了好久,曾經讓她聲音哽咽的淚水已經幹了,對內斯燃起的怒火在她心裡緩緩蔓延。內斯變成了另一個人,這個人不在乎她是否需要他,這個人說了傷害她的話。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那個夏天,莉迪亞和內斯的關係陷入了冰點。原本父母的“壓迫的愛”已經讓她很煩心了,如今,連最願意分擔她痛苦的內斯也要離去了。

“他們曾經是一夥的,連拍死蜘蛛用白斑蓋住天花板這種小事傻事都會同甘共苦。她從未想到他們會像現在這樣。”

她失去了內斯——這個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發生過什麼。以前,他總是託著她,不讓她沉下去。可是,內斯走了,她最後的一根稻草也沒了。

為了不讓內斯離開,她甚至把哈佛寄來的錄取通知書給藏起來,但那又有什麼用呢?還會有第二封信的到來,內斯還是會離開的。

內斯去了哈佛,擺脫了家庭,而莉迪亞還深陷其中。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內斯卻不像以往一樣關心莉迪亞了,他漠視了她,認為她得到太多父母的愛總好過太少的,他也嫉妒她,卻沒想到:

自己的漠視,葬送了妹妹莉迪亞的生命。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結語

莉迪亞的悲劇,根源在於家庭。而這種沒有愛,只有父母期待的家庭,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矛盾存在和激化的原因。

世界上最好的愛應該是,我愛你,因為你是你,而不是你有我想要的樣子。

電影《天佑鮑比》裡,不被母親認可的同性戀兒子鮑比說:“接受這樣的我,或者就乾脆忘記我吧。”希望你不要做別人期望的樣子,因為總有一天你會擔負不起他們的預期。

願你找到你所熱愛的,做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