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前言

心理学家亚隆说,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地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这部作品是她的处女作,她也凭着这部处女作夺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读完《无声告白》,发现这个家庭里的种种矛盾似乎正是印证了亚隆的观点。同时,我确信了两件事:生活在恐惧之中,恐惧是根源;不且实际的期望是一种毒药,最致命的那种。

所有的原因都在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虽然我承认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是并不喜欢这种挣脱不了控制的人设。

《无声告白》中的开头就是:莉迪亚死了,而她的家人还不知道。听起来就很让人悲伤,因为她才十六岁,正处于花季少女的阶段。

没有人愿意相信,但又合乎情理。下面,我将从是莉迪亚的母亲、父亲、哥哥三个方面,浅析一下莉迪亚死去的原因。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01母亲对莉迪亚过度期待

从小想当医生的玛丽琳,成绩优异,追求与众不同,喜欢用这样方式让人刮目相看。

“她的实验结果是最精确的,实验报告是最完备的。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她已经在每次测验中取得了第一名,讲师也早就收起了原来对她嘲弄的笑容。”

在哈佛,她学化学,主修物理,做好了向医学院进军的准备。看起来很美好很充实的学校生活,为着自己想要的未来而努力。可是,大三的时候,她喜欢上了自己的历史老师——詹姆斯。不久之后,玛丽琳怀孕了,她中断了学业,选择结婚,照顾家庭。

孩子,总是影响着父母的一生。一旦生下,就意味着责任与负担。所以我奉劝女性在结婚和生育上,一定要慎重

,有了孩子和家庭,通常也意味着你要失去很多东西。

而作为一个追求与众不同的人,因为婚姻和孩子回归家庭,放弃自己的梦想,玛丽琳注定是不甘心的。于是,像很多实现不了自己梦想的父母一样,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自己的女儿莉迪亚身上。

玛丽琳因为对莉迪亚有过高的期待,因此也对女儿有更高的要求。她不停地问莉迪亚一些算术问题“袋子里有多少个小面包?”“烤炉上有几根香肠?有多少是没有夹在面包里的?”

女儿每答对一次,母亲就摸一下她的头发,让她靠在自己大腿上。莉迪亚一整天都在做算术。

莉迪亚在母亲的鼓励和要求下,不停地计算生活中跟数量有关的东西,比如计算粥碗的量,写字母......随着时间的推移,莉迪亚读的书不再有插图;要解决的题目越来越长,越来越难;算术里会出现分数、小数和指数;玩的游戏越来越复杂。

各种知识在她周围盘旋萦绕后来,紧抓着她,每天只增不减。无论她去哪里,它们都在那里。然而,每当母亲吩咐下来,她只会答应“是的,是的”。

她利用暑假学习代数,穿上连衣裙参加初级舞蹈班,报名旁听大学的生物课,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都有课。整个夏天忙个不停。

生物课之后,玛丽琳又提出了新的建议,“今年夏天,我们直接让你选修自然科学。”虽然不情愿,但她还是听从了。

从上面的情形就可以知道,母亲玛丽琳根本就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只是一味的安排课程给她,听起来就很让人窒息。

过生日的那天,莉迪亚害怕看到母亲给她的礼物:玛丽琳通常会送她书。去年是开本大得无法垂直插进书架的《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前年是厚厚的一本《著名的科学女性》;今年母亲还是送的是书《科学界的女先驱者》和《基础生理学》。

“周末的时候,除非莉迪亚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家庭作业,否则玛丽琳是不会允许她出去玩的——而等她完成的时候,通常已经是星期天下午了。”

莉迪亚很苦恼,因为她跟课程跟得很吃力。慢慢的,成绩像天气预报一样下滑。

有次莉迪亚的物理考试不及格,就被母亲训斥:“等你长大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想想吧。”

面对沉默的女儿,她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各种可怕的警告——“你觉得找个男人结婚就可以了吗?这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计划?”

不及格的次数了之后,莉迪亚越来越不敢回家,怕玛丽琳歇斯底里的责骂。她在外跟差生杰克学车,想交男朋友,甚至想破处,因为她不开心,压力太大了。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悲剧。这份太厚重的期待,不仅很难达到预期,而且会成为孩子心底沉重的负担,会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02父亲希望莉迪亚合群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一个东方人,小个子,身高至多不过五英尺九英寸。来自混血家庭的孩子,通常都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小在美国长大,他的父母是偷渡到美国的,用的是假名,因为他们都害怕被发现、被遣送回国,所以他们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他是就读劳埃德的第一位东方学生,从来不去参加跳舞,不参加动员大会或者低年级、高年级的舞会。他怕别人问起他的身份,也怕别人嘲笑他。

在哈佛读了七年书,只认识几个熟人,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就好像随时有人过来撵他走一样,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这里的人,长时间的担惊受怕。即使和百人女孩玛丽琳结婚之后,这种现状也并未有所好转,他不出门交际,也不在家请客,没办过晚餐派对,没有真正的朋友。

这在詹姆斯看来,是遗憾。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他极力想让儿子内斯和邻居杰克成为朋友,但是失败了;他鼓励莉迪亚出去社交,经常通过莉迪亚问候她的朋友,接送莉迪亚去跟她的朋友看电影......然而,一切都是假象,莉迪亚并没有真正的朋友。

在莉迪亚16岁生日那天,詹姆斯面露喜色地送给莉迪亚的礼物是一本书《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

拆开包装纸后,莉迪亚觉得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渐离她远去。“我有朋友,爸爸。”她说,虽然明知这是一句谎言。

可见,詹姆斯真的很想让女儿莉迪亚拥有朋友,让她知道交际技巧很重要。他不知道莉迪亚的情绪有多压抑,他只知道如果自己当初懂得这些:

如果是那样,一切都会不同;如果他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让别人喜欢他,也许他就能适应劳埃德,就能取悦玛丽琳的母亲,哈佛大学也会雇用他。他就能得到更多的“人生收获”。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为什么莉迪亚没有朋友呢?一方面,莉迪亚是混血人种,蓝色的一双眼睛让她不会轻易和别人走得太近;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这些时间都被母亲安排的学习任务所霸占。

父亲自己想融入人群,却不擅于交际,拼命想让女儿去交朋友。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卡伦•阿德勒说:“她显得很孤独,她不和任何人来往。”

帕姆•桑德斯说:“她没有太多的朋友,连男朋友都没有。我不觉得有男孩们会注意到她。”

最底部,李的物理老师唐纳德•凯利回忆道:“她是一个孤独的高一学生,上着高二的物理课。”

凯利说“她学习努力,但是,她显然不合群。”

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女孩,处处离不开“孤独”的形象,

在外没有朋友,却要在交际中“迎合”父亲,她过得有多累又有谁知道,又有谁理解呢。没有自我娱乐的时间,没有选择的空间。

而且,父亲詹姆斯跟女职员的暧昧私情,被莉迪亚发现,她感觉父亲忠贞的形象不再,这也是一件让她烦心的事情。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03哥哥内斯对莉迪亚漠视

从小,内斯就和莉迪亚一起成长,一起上下学。溺水的莉迪亚也是内斯救的,两个人在母亲消失的那段时间,相依为命。

一起玩一起分享秘密,犯了错会一起隐瞒,母亲对莉迪亚的“逼迫”,内斯也看在眼里,内斯理解她安慰她。她可以说,哥哥内斯是最亲近莉迪亚的人了。

可是,这个家也是内斯最不愿逗留的地方。夏天过后,他就要到哈佛去读大学了,他就可以离开家了。

四月,去波士顿参观哈佛的内斯,本来跟莉迪亚约好的通话,内斯一直没有打来。离开那天晚上没打;周六也没有,那天莉迪亚是哭着睡着的;周日也没有。

可见,莉迪亚已经把哥哥当成了依赖。一旦哥哥离开,她就会没了靠山,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于是莉迪亚渐渐陷入怀疑:“所以,以后都会这样,就像我从来没有过哥哥一样。”

她打电话向哥哥诉苦,“你没有打电话?”

内斯在那边却不耐烦。“你打电话就为了这个?”

内斯叹了口气。“怎么了?妈妈抱怨你的家庭作业了吗?等等,我猜猜。妈妈给你买了‘特殊的礼物’,结果还是一本书。

爸爸给你买了新连衣裙——不对,一条钻石项链——他希望你戴着它。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你必须不停地说啊说啊说啊,他们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我猜得对吗?”

莉迪亚目瞪口呆地沉默了。内斯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们家的生活,包括那些专用的词汇,以及从来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但是这些词句被他用变了调的声音说出来,听上去那么的琐碎、淡漠和空洞。可如今,她的哥哥已经和她彻底变成了陌生人。

“老天,我没时间听你说。”

他愤慨地补充道,“你为什么不把你的问题告诉杰克呢?”

内斯不喜欢杰克。如今这么伤害莉迪亚,是因为看到莉迪亚和杰克走近了,担心莉迪亚被那个“学渣”伤害吗?

莉迪亚独自在楼梯上,听到内斯挂断电话,她呆立了好久,曾经让她声音哽咽的泪水已经干了,对内斯燃起的怒火在她心里缓缓蔓延。内斯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人不在乎她是否需要他,这个人说了伤害她的话。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那个夏天,莉迪亚和内斯的关系陷入了冰点。原本父母的“压迫的爱”已经让她很烦心了,如今,连最愿意分担她痛苦的内斯也要离去了。

“他们曾经是一伙的,连拍死蜘蛛用白斑盖住天花板这种小事傻事都会同甘共苦。她从未想到他们会像现在这样。”

她失去了内斯——这个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以前,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可是,内斯走了,她最后的一根稻草也没了。

为了不让内斯离开,她甚至把哈佛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给藏起来,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还会有第二封信的到来,内斯还是会离开的。

内斯去了哈佛,摆脱了家庭,而莉迪亚还深陷其中。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内斯却不像以往一样关心莉迪亚了,他漠视了她,认为她得到太多父母的爱总好过太少的,他也嫉妒她,却没想到:

自己的漠视,葬送了妹妹莉迪亚的生命。

《无声告白》:从三个角度浅析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结语

莉迪亚的悲剧,根源在于家庭。而这种没有爱,只有父母期待的家庭,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矛盾存在和激化的原因。

世界上最好的爱应该是,我爱你,因为你是你,而不是你有我想要的样子。

电影《天佑鲍比》里,不被母亲认可的同性恋儿子鲍比说:“接受这样的我,或者就干脆忘记我吧。”希望你不要做别人期望的样子,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担负不起他们的预期。

愿你找到你所热爱的,做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