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掌握三大方法,幫你實現生命的意義

沒經歷過戰爭的我們很難想象弗蘭克爾講述的二戰時期猶太人所經歷的苦難。

作為猶太人的弗蘭克爾曾在維也納大學診所擔任精神病專家,他曾成立了維也納唯一的猶太醫院—羅斯柴爾德醫院,並在那裡擔任神經官能症科的主任。

二戰最初幾年,弗蘭克爾所從事的事業保護了他和自己的家庭免遭驅逐,但是後來他創辦的醫院被關閉,雖然他被通知可以申領一個美國簽證,但他不忍心獨自一人逃離,留下父母在家受難,結果他們全家都被送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

在那裡,弗蘭克爾親身經歷了集中營的殘酷生活,人們就像牲口一樣被奴役,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虐待,在艱苦的環境下,金錢和名利都失去了意義,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希望。

很多集中營裡的人都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放棄了生的希望,但仍有很多人像弗蘭克爾一樣堅守著求生的信念。雖然未來看似渺茫,但他們不會放棄希望。

想念妻子和懷念家鄉和親人都給了弗蘭克爾繼續活下去的念想。因為進入集中營以前他是醫生,後來他甚至主動承擔起照顧傷寒病人的工作,還用自己的心理學理論給周圍的人鼓勵和進行心理調適。

弗蘭克爾他們經歷層層磨難後終於得到解放,後來經過統計,當時有150萬人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而如同弗蘭克爾一樣倖存下來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如果說之前集中營的一小部分人在弗蘭克爾給予的心理調適下終於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親人、愛人或者未完成的事業而活下去。

但當自由真正到來的那一天,他們很多人反而無所適從,當他們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時,推開門卻沒有見到自己想見的人,弗蘭克爾也一樣,他心心想念的妻子、父母和弟弟都死在了集中營,只有他和妹妹得以倖存。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掌握三大方法,幫你實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並沒有選擇離開另他傷心的奧地利,而是留下來致力於意義療法的研究,也才有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誕生。

01

經歷是本書,就看身臨其境的人們如何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作者弗蘭克爾把自己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中的痛苦經歷當作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最終成就了他創立了著名的意義療法。

弗蘭克爾認為他創造的意義療法不同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療法,屬於心理學的另一個流派。

因為心理分析療法側重於內省和追溯過去,而意義療法則著眼於未來,著眼於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掌握三大方法,幫你實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現實中很多選擇自殺的人都是因為無法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失去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給一個像他一樣從集中營走出來的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得知,這個人之所以想自殺是因為他妻子先於他去世了,所以他找不到繼續活下去的意義。

為了幫他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作者這樣對他說:你設想一下如果你的妻子先於你去世,她能忍受失去你的痛苦嗎?這個人通過反思終於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妻子免於遭受像自己這樣難以承受的思念折磨,他反倒釋然了,決定好好活下去。

02

很多人生活在世上卻感覺無所世事,弄不清自己想做什麼,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動力,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弗蘭克爾所說的存在之虛無,根源是無法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具體表現為要麼隨大流,去做別人所做的事,要麼活得沒有自我,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

就像很多被父母從小寵大的孩子,因為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唯父母命是從,按照父母的期待讀書、擇業、結婚,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為誰而活。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掌握三大方法,幫你實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發明的意義療法的目標就是引導大家擔負起人生每一個階段應負擔的責任,明確自己為什麼負責、對什麼負責和對誰負責,從而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標,併為之不懈努力和奮鬥。

書中指出:實現生命意義的方法有三個,即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可以依次簡化為:取得成就或成功、熱愛自然或愛他人、積極忍受苦難。

尤其是面對那些不可避免的苦難,採取態度的差別將對能否忍受苦難並找到存在的意義產生不同的影響。

那些像作者一樣能夠在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非人般的生活後倖存下來的人都是積極面對苦難並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存在意義的人。

03

現實中有的人越得不到什麼越過度渴望什麼,比如喜歡上一個明知不會喜歡自己的人,然後窮追不捨,最終依然無法得到,還從來不知道總結自己戀愛失敗的原因,下一次依然會喜歡類似上次放棄自己的人。

這樣的人正是缺乏自我審視能力的表現,只知道以自己的喜惡為中心,並不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按照對方要求達到的標準調整自己,長此以往,可能一輩子也無法擺脫單身。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掌握三大方法,幫你實現生命的意義

還有的人經常失眠,每天睡覺之前都很惶恐,擔心自己無法正常入睡,有的人甚至通過數綿羊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自己進入睡眠狀態,但往往越是害怕,越難以入睡。針對上述問題,書中指出可以運用意義療法中的“矛盾意向法”來解決,只要我們不過分關注自己的需求和以相反的願望替代恐懼,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得到解決。

比如,對於患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我們可以試著做相反的事,不去強怕自己趕緊入睡,而是試著晚點上床睡覺,通過避免對入睡的過度關注來緩解因不能入睡引發的預期焦慮,我們反而才能更快地入睡。

有的人不相信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認為周圍的環境和命運早就限定了自己的前途,所以遭遇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點挫折就開始破罐子破摔起來,覺得反正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反而錯過了很多次提升自己和獲得成功的好機會。

意義療法認為:人最終決定著自己的命運。人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之前看過《超級演說家》的觀眾,無不對身殘志堅的崔萬志豎起大拇指稱讚。1976年出生的他由於出生時腦部缺氧導致了身體殘疾,行動不便,語言不暢。而之後的求學路更是艱難,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的他,卻被拒之門外。

崔萬志呼天搶地艱難求學,最終考入大學,但是畢業後他又陷入了困境,因為身體的原因在面試中屢屢碰壁,隨後他開網吧,做電子商務,開網店等,一路艱辛,卻走的鏗鏘有力,經過不懈努力,他的旗袍蝶戀品牌被評為阿里巴巴全球網商三十強。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掌握三大方法,幫你實現生命的意義

如果崔萬志因為自身殘疾而放棄努力和奮鬥,他可能一生都會在自怨自艾的狀態裡苦苦掙扎,覺得命運對他不公平,成為一個無法找到生活目標又碌碌無為的人。正是他面對挫折時的堅持努力和不放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意義療法,最終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命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生的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當面對人生中的不如意或者磨難時,只顧著回憶從前的美好而無視眼前的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更應該致力於積極調適自己的心態,勇敢面對並迎接苦難,要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敢於經歷風雨才能盼來人生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