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除溼正當時

時值春夏交際,天氣溼熱,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

溼熱不但讓人外感黏膩不舒服,還會在人體內形成溼氣,困住脾胃。因此中醫認為,這時的人們必須要把“清熱祛溼”的任務提上日程。

常喝這2茶,健脾祛溼超管用!

1. 健脾祛溼養生茶

原料:苡仁20克,黨參12克,梔子5克,黃芪12克,茵陳10克,蒼朮10克,陳皮10克。

功效:清熱解暑、燥溼健脾。

用法:加薑片(3片),煎服,晾涼代茶飲,一日三次。

方解:春夏之交,南方人多容易出現溼熱的症狀,本茶療方祛溼兼有清熱功效。

苡仁又叫薏米,主產於福建、河北、遼寧等地。苡仁甘淡微寒,入肺、脾、腎經,滲溼、健脾是其兩大功能。

《本草綱目》謂苡仁“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滲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作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祛溼離不開苡仁。

再加上益氣的黃芪、黨參,除溼熱的梔子、茵陳,解表祛溼的蒼朮,燥溼行氣的陳皮,這對內“溼”體質的人群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祛病養生茶療方。

此方口感有些苦,如果喝不慣,可以略微加點白糖或蜂蜜。

應注意的是,大便乾燥者、小便多者、孕婦等人群春夏不宜服用。如果有腹瀉問題,還可以用炒薏米達到祛溼止瀉的作用。

2. 祛溼清神養生茶

原料:白芷2克,薄荷、甘菊、羌活、梔子各1.5克。

功效:清頭目,聰耳竅,助精神。

用法:加薑片(3片)、加茶葉少許(紅茶最宜),煎服代茶飲(薄荷後下,煎5分鐘),一日三次。

方解: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脾、胃、大腸經,能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溼通竅、消腫排膿,是中藥裡面祛溼的一味要藥。本茶療方取的是白芷除溼通竅的功能。

薄荷能夠清新怡神,疏風散熱,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甘菊味微苦、甘香,可治長期便秘,消除莫名緊張,眼睛疲勞,潤肺、養生。另配梔子清溼熱,羌活滲風溼。

常喝這2湯,可健脾開胃、祛溼止瀉!

1. 參苓脊骨湯

原料:黨參20克,茯苓15克,新會陳皮6克,砂仁6克,白朮20克,豬脊骨150克,生薑5片。

做法:

先將豬脊骨去除肥油,放入開水中去除腥味;

黨參、茯苓、陳皮、白朮、生薑用清水洗淨;

然後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煮沸後用慢火煲半小時,加入砂仁15分鐘後即可。

功效:本湯有健脾開胃、促進食慾的作用,對腹脹、納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2. 陳皮蓮肉煲水鴨湯

原料:陳皮6克,蓮子50克,薏米50克,淮山50克,生薑3片,水鴨肉250克。

做法:

先將水鴨肉用清水洗淨血汙,斬塊;

薏米用鐵鍋炒至微黃,蓮子洗淨,淮山用水稍浸,陳皮、生薑用水洗淨;

然後將全部用料一齊放進湯煲內,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本湯能補脾健胃、祛溼止瀉,對溼氣重而又大便稀爛者尤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