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要棄樊城也不奪襄陽?

友情歲月的風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析:


棄樊城:

首先是因為當時的劉備手中兵力也是不夠用的。我們也是知道關羽他在帶著軍隊攻打樊城的時候,正好是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此地。可以說,關羽他之所以會發動樊城戰役,就是為了能幫助劉備減緩壓力牽扯曹操大部分兵力,為劉備在漢中這場戰鬥中創建一些優勢。要知道曹操他對漢中是非常的看重,要不然的話他也是不會親自帶著軍隊和劉備對峙了。

其次劉備他是在法正等人的幫助下,逼迫曹操選擇了退軍,但那時的漢中依然還是不安穩的,曹軍一直都是對這個地方有著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愛,劉備是不能不防備曹軍突然來襲擊自己的。本來漢中這場戰鬥就讓劉備損失了很多兵力,而且在奪下漢中也是需要大量的兵力鎮守防備曹軍在一次的襲擊,所以劉備手中能動用的兵力非常的少。
最後就是劉備他收到消息的時候真的是太晚了,這才讓他沒能及時的派兵祝願。從劉備他調動兵力行為來看,劉備對關羽這一場戰鬥還是有著很大的信心的,更加重要的是,關羽之前就曾用漢水擊敗了曹操大軍,讓蜀漢的士氣大增,完全是沒有任何想要敗退的痕跡。可以說就算是到了十月份關羽他也是有著很大的可能一舉拿下樊城。但是讓人們都沒有想到的是,剛剛還大勝的關羽,居然沒過多久就兵敗了,這是讓劉備沒有家想到所以他也是沒有任何的準備,正因如此,劉備就算是想要去救援關羽,在得到消失的時候他也是來不及了。


不奪襄陽: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參考

曹操下荊州,劉表的兒子,荊州的新接班人劉琮不戰而降,當時劉備屯紮在樊城,對此事一無所知,直到曹操的部隊到了宛城,才發現敵軍的行蹤,劉備只得急急地收拾了東西跑路。

當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就勸劉備把襄陽拿下來,荊州也可一舉而定,劉備卻說,不忍心而沒有動手。

其實早在這之前,就有人勸劉備將劉琮及其他荊州吏士劫持到江陵,以便控制住全局,劉備卻回答說,信任我,劉表在臨死前託我以遺孤,我怎能做出背信的事來,死了以後,又有何面目,在地下與以劉荊州相會。

劉備真的不忍心奪取襄陽嗎?

不可能!

劉表與劉備雖說是親戚,可還沒有親到讓其不忍心的地步,劉備從來不是一個婆婆媽媽的人,做人是會忍,那是因為老是寄人籬下,不能忍也得忍下來,忍的是性格,可不是心,做為一個想要有作為的一代梟雄,若是隻是存有“不忍之心”,在這個三國亂世上是生存不下去的。

安喜縣裡,要是有“不忍之心”,劉備就不會鞭打前來調察的督郵;長阪坡上,要是有“不忍之心”,劉備也不會幹出拋妻棄子的行為來;進蜀中之時,要是有“不忍之心”,劉備也就不會奪取給他送糧送兵的劉璋所屬的益州之地。

這些事蹟,充分表明了劉備的不忍之心,只是嘴上講講而矣,他若是忍心起來,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的。

他又為何此時忍下心來?

只有一個解釋:

襄陽不可攻。

為何不可攻,是攻不下,還是攻下也無用?

答案是:

攻不下,即使攻下也無用。

先說攻不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襄陽城固

襄陽是荊州重鎮,歷來是重點的防護對象,其城池的堅固程度非其它城市所能比擬,在經過幾代人的辛苦經營後,其防衛實力更是不弱,即使有大軍圍城,有重型攻城武器為輔,也絕非是一時半刻所能攻下來的,即使花費大量人力與物力,未必就能收到預期想象的效果,正如那句話,想象中的事,總是十分美好的,可這現實卻是很殘酷的。

一個城池的攻下,決非是喊喊幾句順應民心的政治口號就能辦到的,也決非是一大群烏合之眾在城下嚇唬幾聲就夠的,更不是如孟姜女般,對天大哭幾下就會倒掉的,雖然傳說中的劉備也擅長哭。

二、劉備沒實力

此時襄陽城下的劉備雖有數萬人跟著,其中多是老百姓及隨軍家屬,真正能投入戰鬥的沒有多少人馬,保守估計也就兩、三千人馬,況且又沒有多少戰鬥力,正在逃亡途中,鬥志不旺盛,實力不強,這從後然在當陽戰役中,一觸及曹操的精銳部隊五千虎豹騎,便如山倒,一潰而不可收拾,可以看出這是一支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雜牌部隊。

以這樣的部隊,要想攻下襄陽城,不是有困難,而是很困難。

三、襄陽兵多

從種種跡象來看,當時駐紮在襄陽的部隊,不在少數,對於這個就在眼皮子底下的重要城市的佈防問題,劉表是絕不會忽視的,襄陽兵馬的實力,雖難以估計,但當有一定的實力,即使再不濟,以堅固的城市為憑,總能支持上相當長的時間。

從另一方面講,襄陽兵馬,布守在城中,以逸待勞,劉備的部隊已經走了很多的路,就這樣,兩支部隊,從實力上,從人數上,從裝備上,從戰力上,各個方面來比較,顯然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

四、劉備沒時間

曹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宛城,離襄陽沒有多少的路程,若是按其日行三百里算,即日可到,劉備若是這時糾纏在襄陽城下,耗時過多,陷入泥壇中而不能拖身,曹操軍隊又正好趕來,前後夾擊下,要想生存下去,也還是一件很難說的事。

行軍打仗,爭得是每分每秒,時機一失,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聰明的將領一般不為,劉備亦是。

五、襄陽人齊

許多人依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所記“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就認為當時襄陽人心慌慌,士人大多歸附於劉備,劉琮不能守,所以很好攻下來。

其實不然。當時襄陽的大權掌握在蔡瑁、蒯越等強勢人物、強勢家族的手裡,就是劉表在時也是很難撼動,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劉琮,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擺設,前兩人是積極的投降派,又在城中,豈容得劉備猖狂,那些跟著劉備走的荊州人士,也並非是些說得上話,掌得了權的人物,對時局的影響也無關重要,這從後來曹操所封賞的荊州人士名單中可以得知。

再說攻下無用。

這時的荊州,已經一個燙手的熱餑餑,即使攻下,也不能平定,襄陽的內部因素很不穩定,想等著曹操來後,重新分配利益蛋糕的人物,不在少數,蠢蠢欲動之勢,很難去安定,最主要的此時曹操大軍又在旁虎視耽耽,即刻就到,劉備又怎能在短短的時間裡,組織起一支有效的部隊進行防守與反擊,這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思來想起,打又打不得,守又守不得,劉備只能以“不忍心”做為幌子,從襄陽城下遠行而去。


晨曦


不能止戰籌糧的地方都不是戰略長久的要地,所以他選中的還是荊州!


蒼松勁傲峭崖中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曹操攻取荊州,劉表的兒子,荊州的新接班人劉琮不戰而降,當時劉備屯紮在樊城,對此事一無所知,直到曹操的部隊到了宛城,才發現敵軍的行蹤,劉備只得急急地收拾了東西跑路。

當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就勸劉備把襄陽拿下來,荊州也可一舉而定,劉備卻說,不忍心而沒有動手。

其實早在這之前,就有人勸劉備將劉琮及其他荊州吏士劫持到江陵,以便控制住全局,劉備卻回答說,信任我,劉表在臨死前託我以遺孤,我怎能做出背信的事來,死了以後,又有何面目,在地下與以劉荊州相會。

劉備真的不忍心奪取襄陽嗎?

不可能!

劉表與劉備雖說是親戚,可還沒有親到讓其不忍心的地步,劉備從來不是一個婆婆媽媽的人,做人是會忍,那是因為老是寄人籬下,不能忍也得忍下來,忍的是性格,可不是心,做為一個想要有作為的一代梟雄,若是隻是存有“不忍之心”,在這個三國亂世上是生存不下去的。

安喜縣裡,要是有“不忍之心”,劉備就不會鞭打前來調察的督郵;長阪坡上,要是有“不忍之心”,劉備也不會幹出拋妻棄子的行為來;進蜀中之時,要是有“不忍之心”,劉備也就不會奪取給他送糧送兵的劉璋所屬的益州之地。

這些事蹟,充分表明了劉備的不忍之心,只是嘴上講講而矣,他若是忍心起來,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的。

他又為何此時忍下心來?

只有一個解釋:

襄陽不可攻。

為何不可攻,是攻不下,還是攻下也無用?

答案是:

攻不下,即使攻下也無用。

先說攻不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襄陽城固

襄陽是荊州重鎮,歷來是重點的防護對象,其城池的堅固程度非其它城市所能比擬,在經過幾代人的辛苦經營後,其防衛實力更是不弱,即使有大軍圍城,有重型攻城武器為輔,也絕非是一時半刻所能攻下來的,即使花費大量人力與物力,未必就能收到預期想象的效果,正如那句話,想象中的事,總是十分美好的,可這現實卻是很殘酷的。

一個城池的攻下,決非是喊喊幾句順應民心的政治口號就能辦到的,也決非是一大群烏合之眾在城下嚇唬幾聲就夠的,更不是如孟姜女般,對天大哭幾下就會倒掉的,雖然傳說中的劉備也擅長哭。

二、劉備沒實力

此時襄陽城下的劉備雖有數萬人跟著,其中多是老百姓及隨軍家屬,真正能投入戰鬥的沒有多少人馬,保守估計也就兩、三千人馬,況且又沒有多少戰鬥力,正在逃亡途中,鬥志不旺盛,實力不強,這從後然在當陽戰役中,一觸及曹操的精銳部隊五千虎豹騎,便如山倒,一潰而不可收拾,可以看出這是一支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雜牌部隊。

以這樣的部隊,要想攻下襄陽城,不是有困難,而是很困難。

三、襄陽兵多

從種種跡象來看,當時駐紮在襄陽的部隊,不在少數,對於這個就在眼皮子底下的重要城市的佈防問題,劉表是絕不會忽視的,襄陽兵馬的實力,雖難以估計,但當有一定的實力,即使再不濟,以堅固的城市為憑,總能支持上相當長的時間。

從另一方面講,襄陽兵馬,布守在城中,以逸待勞,劉備的部隊已經走了很多的路,就這樣,兩支部隊,從實力上,從人數上,從裝備上,從戰力上,各個方面來比較,顯然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

四、劉備沒時間

曹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宛城,離襄陽沒有多少的路程,若是按其日行三百里算,即日可到,劉備若是這時糾纏在襄陽城下,耗時過多,陷入泥壇中而不能拖身,曹操軍隊又正好趕來,前後夾擊下,要想生存下去,也還是一件很難說的事。

行軍打仗,爭得是每分每秒,時機一失,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聰明的將領一般不為,劉備亦是。

五、襄陽人齊

許多人依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所記“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就認為當時襄陽人心慌慌,士人大多歸附於劉備,劉琮不能守,所以很好攻下來。

其實不然。當時襄陽的大權掌握在蔡瑁、蒯越等強勢人物、強勢家族的手裡,就是劉表在時也是很難撼動,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劉琮,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擺設,前兩人是積極的投降派,又在城中,豈容得劉備猖狂,那些跟著劉備走的荊州人士,也並非是些說得上話,掌得了權的人物,對時局的影響也無關重要,這從後來曹操所封賞的荊州人士名單中可以得知。

再說攻下無用。

這時的荊州,已經一個燙手的熱餑餑,即使攻下,也不能平定,襄陽的內部因素很不穩定,想等著曹操來後,重新分配利益蛋糕的人物,不在少數,蠢蠢欲動之勢,很難去安定,最主要的此時曹操大軍又在旁虎視耽耽,即刻就到,劉備又怎能在短短的時間裡,組織起一支有效的部隊進行防守與反擊,這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思來想起,打又打不得,守又守不得,劉備只能以“不忍心”做為幌子,從襄陽城下遠行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