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起起落落的社會地位

談及中國女子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一直都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各種不正面的詞彙諸如: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佔據了人們對這個話題的固定看法。其實回顧歷史,歷朝歷代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中國女性的地位也隨著有微妙的變化。

從最早春秋戰國時期說起,周王室的主流思想是“定貴賤,明尊卑”的周禮,女性被定為卑賤的一方。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男主女從等思想觀念廣泛流行。這個時期,女性地位雖處於下風,但無論從嫁娶、就職還是其它方面來看,都擁有相對自由。女性可以再嫁,輿論也不認為這有什麼可恥。

一個很有說明性的例子,秦惠文王崩逝後,他的寵妃羋月,就改嫁於義渠王並生育兩子。有記載當時政府還下令,未婚男女可以相會,自由戀愛。在這個時候,兩個人結合甚至私定終身,都不會被禁止。


古代女子起起落落的社會地位


到了兩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三綱五常”的儒家倫理,漢武帝大為讚賞,並將其推行為國策。女性的個人自由和財產權被極大地壓抑,開始淪為男性的附庸。之後,《列女傳》出世。書中借讚揚貞潔烈女的嘉言懿行,其實是在諷刺當時看來“不守婦道”的女性和行為,封建統治階級也將之作為衡量和束縛女性行為的準則。

唐朝的經濟發達和思想開放,是眾所周知的,此時女性地位隨之有了變化。雖然依然是男權社會,但女性的地位已經遠遠高於其它朝代。禮法約束相對較少,從官宦貴族到普通百姓,女性日常外出休閒、交往異性、公開場合“拋頭露面”都屢見不鮮。唐太宗還曾直接以詔令的方式鼓勵鰥夫寡婦再婚。


古代女子起起落落的社會地位


為了證明唐朝的女性地位,不得不提的是武則天稱帝,她進一步刺激了宮廷貴婦們參政的野心,中國女性的地位達到前所未有之高。隨後宋明理學的出現,進一步束縛女性的禮教開始興起,或許是男性意識到了女性對自己政治地位的威脅。程朱理學在當時被奉為官學,強調男尊女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可見女性地位又回到了唐以前。

到了明清,女性地位達到了史上最低,皇權專制不斷加強,貞潔牌坊氾濫成災;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完全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在春秋時期還鼓勵支持的婦女改嫁,到了明清的律法中是重罪……這時對女性的壓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是女性最苦不堪言的時代。清末怪人辜鴻銘曾說道,“當我失去靈感的時候,就會把玩小妾的小腳,實乃我的興奮劑也。”由此可見,中國女性已徹底淪為男性的玩物。


古代女子起起落落的社會地位


辛亥革命後,政府廢除了很多制約女性的陋習,在社會的鼓勵下,女人的權利意識甦醒,開始剪短髮、求學、自由戀愛,有能力的女性開始接觸政治。

民國四年,制定了民法草案。其中有諸如“早婚”、“重婚”、“離婚”等改革婚姻陋俗的內容,女性在婚姻裡開始有了保障。不僅如此,中國的女性知識分子也在這時開始萌芽,有林徽因、謝婉瑩、蕭紅、石評梅、張愛玲,等等,這是中國女性首次在文化領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古代女子起起落落的社會地位


在如今新世紀的中國女性的地位,彷彿是個謎。男女在社會資源的使用方面基本實現性別平等,而在教育、職場和政治等領域,男性和女性的差別對待依然有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打開網絡,各種調侃滿天飛:男性在外稱呼自家妻子為“大人”,女朋友生氣了就要男朋友跪鍵盤、跪榴蓮認錯,一言不合就要禮物......貌似我國的女性地位驟增,都冠以“女王”稱號。


古代女子起起落落的社會地位


縱覽中國幾千年的女性地位變遷史,其實是一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綜合使然,其中牽涉因素眾多。如今,我們慶幸生活在一個男女相對平等的年代,沒有殘酷的限制和壓迫,越多的女性在被看見、被認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要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們還有相當漫長的路需要跋涉,有人說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探討男女平等了或許就是男女平等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