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技術”被“騙術”綁架

隨著短視頻、線上直播、網絡遊戲、網絡課堂等加速發展,特別是5G網絡進入商用,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新型違法犯罪活動日益增多。一些新的應用程序使人們的聯繫和交往方式不斷髮展,騙子的劇本也隨之不斷翻新,令人防不勝防。

如今,傳統刑事犯罪“移步”互聯網,“技術”被異化為“騙術”層出不窮,網絡犯罪已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科技之殤。利用或針對網絡實施的犯罪不斷滋生蔓延,愈演愈烈。

同時,“動動手指就犯罪”,新型網絡安全風險凸顯,主要體現在網絡販槍、網絡黃賭毒、網絡傳銷、電信網絡詐騙、網絡套路貸、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隨著移動互聯在溝通方式、支付方式、大數據整合等方面的深刻影響,移動終端已成為詐騙“主戰場”。有的犯罪分子還藉助“金融創新”“互聯網+”等實施金融詐騙。疫情期間,藉助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和隱蔽性,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更是高發多發。

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絕不能成為違法犯罪的溫床。面對網絡犯罪高發多發態勢,司法執法部門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促進依法治網,這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新型網絡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來抓,提升網絡社會綜合治理能力,不斷健全網絡社會綜合防控體系。

打擊網絡犯罪,需各部門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構築打擊遏制網絡犯罪的“新高地”,共同織密網絡安全防護網。從具體舉措來看,既要構築大數據安全“防護罩”,把大數據安全作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礎性工程,依法嚴厲打擊侵犯公民隱私、損壞數據安全、竊取數據秘密等違法犯罪活動,又要構築新業態風險“隔離帶”,堅持鼓勵創新與確保安全相統一,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既留足發展空間又堅守安全底線。

同時,全鏈條、全方位打擊網絡犯罪。近年來,相關部門共同開展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淨網”專項行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等,加大了對網絡“黑灰產”的治理力度。從依法嚴懲的角度講,要在解決事實認定、證據收集完善固定、法律適用等問題上持續用力,剷除網絡犯罪滋生土壤,讓不法分子得到應有制裁。(於中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