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穩”加“六保”,政治局會議釋放了哪些信號

在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發佈的當日(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經過一季度的艱難歲月之後,後續的經濟工作如何開展?中央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強調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隨著經濟矛盾從供給衝擊轉為需求約束,如何精準有效地提振消費、擴大需求,成為經濟復甦的關鍵。

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研判。會議指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這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可避免地對經濟社會造成了較大沖擊。

國家統計局當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下降6.8%,工業、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全面下滑。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84145億元,同比下降1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內外部經濟形勢仍然較為嚴峻,在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國外市場外需疲軟,這些都為中國經濟和產業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給我國復工復產進程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帶來一定的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要更長、更深遠,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做好較長期的打算。

王軍表示,危機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速度,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出臺可以更快、更堅決一些,以防範“明斯基時刻”的爆發,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其中,紓困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幫助受損企業和居民儘快擺脫困境;對沖政策可以更堅決一些,給市場和民眾更清晰的信號、更堅定的支持;刺激政策應當更慎重一些,避免再次留下強刺激和低效率的後遺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

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但3月份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儘管疫情衝擊嚴重,但是基礎工業保持正常增長,防疫物資供應和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有力,14億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較好保障,社會大局是穩定的。

3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9%,比1-2月份大幅回升了20多個百分點;3D打印設備、單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錶等,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9%。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經濟產業受疫情衝擊更小,恢復能力更快。一季度,在大部分行業都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互聯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新經濟產業一枝獨秀,仍維持了較高速正增長。總體來看,凡是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商業模式和組織管理模式比較先進的企業,不僅受衝擊小,而且復產復工速度快。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撰文分析,疫情在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帶來短期衝擊的同時,也為各產業和全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製造特殊契機,為市場生態長期變革埋下深刻伏筆。

沈建光表示,“非接觸式”交易和服務新業態異軍突起,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應用在醫療診斷、遠程配送、便民服務等領域多點開花,成為“科技戰疫”和穩增長、保民生的關鍵支撐。無人零售、數字營銷、智能城市等新興業態蓬勃湧現,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

需求是經濟復甦的關鍵

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要釋放消費潛力,做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劉哲表示,從一季度數據來看,投資降幅收窄,尤其是基礎建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體現了投資對於經濟下行的對沖作用正在體現;但值得重視的是消費的復甦總體慢於供給能力的恢復,一季度消費同比仍出現了較大的降幅,未來經濟的主要矛盾將逐步從供給衝擊轉為需求約束,如何通過一攬子的經濟救助政策,精準有效地提振消費,是推動經濟全面恢復的關鍵。

消費作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回暖不及預期。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雖然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4.7個百分點,但相對於固定資產投資,跌幅仍較深,恢復仍較慢。其中,餐飲收入下降44.3%,商品零售下降15.8%,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仍下降0.8%。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消費回升動能較弱。考慮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影響下明顯收縮(實際下降3.9%),且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處在高位,加上棚改貨幣化的逐步退出和房地產財富效應的減弱,居民當前消費意願較低。

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考慮到老消費的需求剛性,只能加以適當引導以儘快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對以5G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為主的新消費,不僅符合未來經濟結構升級的方向,而且上下游產業鏈長,乘數效應大,應安排萬億以上的重點扶持政策,可帶動3萬億以上的新增長。建議儘快推出以“新消費”引領的,規模不低於10萬億的一攬子經濟復甦計劃,幫助中國經濟儘快復甦。

汽車是消費的重點領域之一,汽車零售總額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相關稅收佔稅收總額、相關從業人數占城鎮就業總人數的比例均在10%左右。王軍建議,可將消費回補政策的重點集中於汽車,通過減少或消除影響購車、出行的因素,改善道路、停車等基礎設施,優化完善限購、限行相關措施,通過階段性減免購置稅等方法,儘快激活汽車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