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

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

阝 勹

廴 匚

10月11日上午9:00,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931會議室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以及清華大學哲學系聯合主辦,《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承辦,京內四十餘位學者參與。現場氣氛活躍,與會學者積極充分地交換了意見,達成了許多建設性的共識,活動獲得圓滿成功。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張志強所長(左)致辭,王正副編審(右)主持

開幕式由《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王正副編審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志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劉豐主任,以及論壇的發起人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吳功青副教授依次發表致辭。張志強所長首先表達了對各位與會學者的熱烈歡迎,以及哲學所開放共享的初衷,他希望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能夠成為人文學者交流對話的平臺,以此發揮哲學所在哲學界中的中堅作用。劉豐主任介紹了中國哲學研究室近年來的研究狀況與學術成果,期待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能夠參與中國哲學典籍的整理彙編,在鑑往稽古的基礎上推進中國哲學研究的創新。吳功青老師代表青年學者交代了論壇設立的緣起和目的,並對論壇未來的發展和籌備做出了擘畫。

吳老師表示,本次論壇的初衷在於為青年學者搭建一個抱團取暖的平臺,在汲取前輩學人思想傳統的前提下,面對並處理青年學者所共同遭遇的問題,逐漸形成一個青年學術共同體。論壇在今後的活動中將兼顧思想性與專業性:在主題上關注那些更緊迫、更宏大的跨學科問題,但在方法上則會以工作坊的形式探討具體的文本或問題,在保有學科自身專業性的同時推動跨學科的互動和交流。吳老師希望,論壇和工作坊的討論能讓大家能從其他學科其他人那裡獲得給養,把大家的專業研究連起來,形成一些共同的問題意識,進而促進各自的專業研究。最後,吳老師對《哲學動態》編輯部與三聯書店編輯部的支持表示感謝,並對論壇未來的發展前景提出了展望。王正副編審代表《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表達了承辦本次論壇的榮幸,也希望通過本論壇使編輯部和青年哲學研究者能形成更好的互動,以促進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劉豐主任(左)與吳功青老師(右)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西方哲學史研究室主任王齊老師因臨時安排有變未能參與現場致辭,但也表示了對於青年學者的熱情勉勵與對論壇成功舉辦的衷心祝願。在開幕式致辭之後,本次論壇的討論圍繞著三個主題逐次展開。

主題一

人文學科與我們時代的問題

在馮金紅老師的介紹與主持下,本次論壇進入了第一個主題,亦即人文學科與我們時代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雷思溫老師與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的唐紀宇老師基於不同的專業視角,分別給出了引言報告。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馮金紅老師現場主持

雷思溫老師首先對論壇的主題進行闡發。在雷老師看來,“經典與時代”之間的張力所折射出的是永恆與時間之間的關係。每一門學科都有繞不開的經典著作,但隨著時間的流變,我們不斷被給予大量的新經驗。如何在新經驗之中安放這些經典作品就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由此出發,雷思溫老師分享了他的三點觀察與感受。其一,青年學者在投身學術志業的時候,普遍受到了學術傳統與前輩學者的感召,形成了諸多不假思索的、前反思的意義感;但是這些意義感能否被容納進新經驗之中並傳遞給下一代學生卻成為了一個問題。青年學者在教學過程能夠明顯發現與學生之間在經驗上的斷裂,我們認為意義崇高的價值與關懷在學生之中未必能引發同情與共感。不但如此,現實的生活世界也日益顯得碎片化與缺乏“彈性”,學術界的不同立場難以發生真正的對話乃至論爭,生活也缺乏彈性去緩衝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張力,由此形成了一個沒有彈性的世界。第二點是雷老師對學術研究和現實之間關係的觀察。儘管精神創造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整體意義感的確立,並用理想主義去提升現實,但這種活動卻極容易陷入自我感動,形成虛假的意義感。克服這種困境,並進而確立起真實的意義感,首先應當毫無幻覺地面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性。第三點,雷老師提到,青年學者常常面臨“第一本書陷阱”,即在寫完博士論文或第一本書之後,常常找不到繼續的動力,以至於第一本書成為許多學者平生最好的一本書。雷老師指出,避免這種陷阱需要不斷推進自己的問題意識,突破過度專業化的侷限性,讓自己的寫作形成彼此呼應的整體,並貢獻出對於歷史和時代問題的系統性思考。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雷思溫老師(左)與唐紀宇老師(右)進行報告

唐紀宇老師從自身的學術經歷與教學經驗出發,對人文學科在研究與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給出了描述與解釋。作為一名主攻宋明理學的青年學者,唐老師認為,在自身的研究經歷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其他學術進路對傳統哲學史研究理路的衝擊。一方面是思想史與哲學史進路之間的碰撞,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會認為哲學史研究的不足在於未能真實地還原被研究者的問題域以及思想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淵源;另一方面則是英美分析哲學對哲學史研究傳統的挑戰,這種進路認為哲學研究應該直面哲學問題本身而不應該將注意力過多放在前人思想與經典文本的闡釋上。唐老師認為,思想史的研究確是對現有哲學史研究的重要補充,但無法替代哲學史的工作,因為研究最終要指向思想本身。而對經典文本的闡釋也並非不關注具體的哲學問題,對哲學問題的探討反而需要通過經典研讀來獲得必要的哲學思考能力。因此,作為青年學者應該堅守哲學史研究的傳統。最後,唐老師談到了當今我們面對的時代問題,認為這一問題本質上是更深層次的中西文化衝突的一種體現,即在價值取向上對“自我”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傳統儒家提倡的“克己”觀念對當今這個高揚“自我”的時代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隨後,各位老師紛紛參與自由討論環節,對引言人的報告進行了補充和推進。楊立華老師首先對兩位引言人的報告給出了點評和讚賞,隨後對青年學者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勉勵,期冀著他們在保有研究專業性的同時為完整精神世界的形成指明方向。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孟琢老師與謝琰老師回應討論

孟琢老師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對唐老師所做出的觀察加以呼應。孟老師認為,相較於思想史或哲學史研究,語言文字學領域能夠體會到“科學主義”和現代技術方法更加明顯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料觀”和“經典觀”之間的張力,當經典成為語料之後,也就帶來了研究的“失焦”,導致語文研究與經典研究的某種脫節。二是數字人文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隨著檢索工具日益便利迅捷,經典文本的細緻研讀似乎越來越不必要了。面對這種弊病,迴歸經典是突破科學主義和技術化困境的重要途徑。我們學科的前輩學者也在提倡加強對先秦經典語言的研究,這是語言文字學內部的反思方向。謝琰老師站在古典文學研究者的角度,以經驗、結構、語言三個關鍵詞為要點,闡述了看法。深刻的心理經驗是文學、哲學、藝術的共同出發點與底色。文學作品揭示心理經驗並提出問題,但並不提供答案,這是文學的特質與特長。文學經典總能暗含某種思想結構,這是我們進行跨學科對話的可能場域。語言同樣可以成為人文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經典本身是語言珍品,我們這個時代的話語系統也值得反思與塑造。

趙金剛老師對雷思溫老師的反思和結論做出了推進。趙老師強調了現代生活之中的破碎化與封閉化,並且認為這種現象也普遍產生於現代人文學者之中,他將人文知識分子的這種處境稱作“自我封閉”。人文知識分子所感受的焦慮和問題未必是時代中存在的真實問題,知識分子的情懷與關心也不能淪落為自我感動。知識分子不僅要表達自身的感受,也要有能力與所有人產生共情與同感。人文經典的話語要轉化為現代語言,從而與現代生活產生對話和交流。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趙金剛老師(左)、陳明老師(中)、

賀方嬰老師(右)分別發言

陳明老師和賀方嬰老師分別對經典文本的現代意義進行了闡發。陳老師認為,經典能夠流傳到今天,在於不同時代的學者因為同一個文明傳統與價值源頭的召喚與啟示,不斷在回應時代課題的過程中,豐富其內涵。彌合經典與時代之間的隔閡需要以“自我”為中介,只有當現代生活之中的“自我”擺脫了原子化的孤絕狀態,不斷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與他人、社會、時代、歷史與文明經驗打通連接,才能與經典作家產生共鳴與同感,並通過經典的啟示與學習,不斷培養自我面對與解決時代課題的智慧與能力。賀老師則引入“荷馬是遙遠的古人,抑或是我們的同時代人”(李猛語)的問題,表明古代作者所面臨的時代問題與當下相比未必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的差距,古代雅典人同樣會受困於瘟疫、政制難題、戰爭危局等時至今日仍然困擾我們這個時代的諸多問題。在技術統治的時代,重拾古人智慧和經驗,有可能成為我們今天還願意閱讀經典,仍然相信人文學科具有不可取代的力量的動力和契機。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任蜜林老師(左)、張新剛老師(中)、

孫帥老師(右)參與討論

任蜜林老師對於經典與時代的關係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任老師認為,經典與時代密不可分,一方面經典本來就是時代的產物,經典之所以能夠稱作經典就在於其能夠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另一方面經典產生之後也能夠對其以後的時代起著塑造和引領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講,經典之後的時代都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受到經典的影響和指引。當時代出現問題之後,人們也往往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和營養以解決時代問題。張新剛老師則提出了更加積極和振奮的看法。張老師認為,人文經典之所以與新一代青年學生產生了距離,是因為他們關切這些問題的時間尚未來臨。人文經典在現代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挫折恰是這個時代的真相,這些經驗和認知是真實的,不去面對這些問題是陷在舒適區中偷懶的行為。作為青年學者,對人文學科要有信心,對學生也要有信心。孫帥老師則指出,論壇名稱“經典與時代”戲劇性的誕生過程表明,80後學者和前輩學者在問題意識上具有根本的連續性,但這種連續性在80後學者面對的學生群體那裡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結果導致經典意識和時代意識都比較薄弱。對年輕學者來說,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帶著足夠的活力和張力進入到經典與時代中去。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周丹老師發言

《哲學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周丹老師認為,經典與時代是個非常好的會議主題。首先,人文科學,特別是哲學,一方面一定是關注和切中時代的;另一方面關注和切中時代的方式一定是不斷、反覆“操練”經典,併成就自身為經典。何為經典?卡爾維諾說就是那些常讀常有、常讀常新的書。翻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總有對你說不完的話,《論語》《理想國》無一不是如此。第二,經典和時代的關係,不同於傳統和現代的關係。前者是“一”,經典以回溯性、歷史性的方式應對人類在不同時代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人文科學存在的合理性正源自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性。後者是“二”,現代往往意味著對傳統的某種超越,而在某種意義上,包括文化文明等根源性的東西只能是“一”,譬如中華文明連綿五千多年,是“一本”與“生生”的統一。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劉寧老師總結陳述

最後,劉寧老師對上午的討論給出了總結性的陳說。劉老師認為:人文學科是基礎學科,需要對人類的精神,對社會問題做長期性的把握和思考,需要做許多紮實沉潛的研究,很難在平常生活中經常發出光芒,但會在關乎國家和世界命運的許多關鍵性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人文學者面對時代的起伏變化,需要有沉潛沉著的心態,同時也要有開放的心胸,能同情共感,能觀天下之變。在學術素養上,要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豐富發展,有了解,有認識。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心胸的開放和精神的飽滿,或許可以更好地激發經典的活力。

主題二

青年學者與學術體制

第二場討論以“青年學者與學術體制”為主題,這一主題直接關涉到青年學者的研究與工作。討論由吳增定老師主持,陳濤老師作引言報告。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吳增定老師主持發言

陳濤老師從自己的社會學背景出發,對青年學者在學術體制之中的處境做了細緻的觀察。陳濤指出,既有體制的確是磨損青年學者學術熱情的主要因素。比如以論文發表作為衡量學術能力的第一標準,這對那些最有潛質、最為優秀的青年學者的學術道路是非常不友好的。但另一方面,科層制力量的不斷增強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個人越來越依靠體制、彼此越來越充滿競爭性是我們這代人不得不要接受的事實。而為了對抗正式制度所訴諸的那些非正式群體和活動,既有可能給予個人以支持、凝聚共識、引領學術取向,也有可能會強化學者私人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不利於形成健康的學術生態。因此,這對我們每個人提出了遠比正式制度的要求更高的要求。陳濤認為,唯一能夠實踐學術理想和學術抱負的地方還是在教學上。青年學者可以通過教學,一方面從本科階段開始,引領學生在閱讀經典文本的過程中,幫助他們體驗到某些問題的重要性,獲得一個不同於專注更緊迫的現實問題的主流社會科學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教學給自己以更長遠的積累,而不至於完全受縛於專業發表。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陳濤老師引言報告

隨後,各位老師相繼加入自由討論,分享自己的教學與工作經歷。李霖老師從自己的學科特點出發,分享了學術體制對學者個人的影響。李老師認為,儘管經學研究暫時未形成嚴密的學術共同體,但是在建制化的學科體系之中能對個人研究有極大的助益。劉萬瑚老師通過分享自己三年來的工作經歷,展現了經典閱讀與學院體制考核之間的衝突。對經典文本的研習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學術成果產出的時間週期較長。但現有的績效考核在論文的發表數量上普遍存在著硬性規定,從而對青年學者造成了職稱和聘期上的壓力,這些壓力成為了他們投身於經典研究的阻礙。韓蒙老師結合自己的體會提到,無論是學術體制的改善、還是學科發展的變化,歸根結底都是學人的養成。就經典與時代的關係而言,經典的打開需要人以切己的方式進入思想傳統和歷史文本,激活經典的時代性;就體制和學人的關係來說,學者是學人的一種身份認同,但不宜成為學人自我隔絕於社會的障礙,有必要走出知識依賴,理解和共情大眾。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李霖老師(左)、劉萬瑚老師(中)、

韓蒙老師(右)分享經驗

吳增定老師指出,學術共同體之中的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可以實現相互補充。青年學者不必對現有的學院體制抱持對抗性的態度,從學術發展史來看,學院內的邊緣群體乃至學院外力量也能對主流的學術傳統產生積極的塑造作用。楊立華老師承認了學術體制的有限性,但他認為學術體制的非完美性也是必然的。這一事實我們必須接受,而學者個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閉或許是實現自身學術抱負的必然選擇。所謂“人能弘道”,個體的自我修為與立身行事是抵禦外在不良習氣、持守學術志業的最重要因素。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楊立華老師(右)、鄧定老師(左上)、袁恬老師(左下)發言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隨後,鄧定老師、袁恬老師紛紛結合自己的學術和工作經歷,對如何在現有的學術體制下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鄧定老師認為,“經典與時代”中的“經典”不但指經典文本,同時也包括經典問題,甚至後者更為重要。從他自己的哲學背景出發,縱觀整個西方哲學歷史,哲學家們兩千多年來始終圍繞存在、真理、自由、時間等經典問題反覆爭執,不斷髮展,從而留下了那些經典文本。因此,我們不但要鼓勵學生閱讀經典文本,更要引導他們帶著經典問題去深耕文本。同理,要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科共同體,打破日益堅固的學科壁壘,圍繞經典問題籌辦一些學術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

主題三

人文學科與我們時代的問題

人文學者既揹負著進行精神性創作的使命,也必須承擔傳承人文傳統的責任。因此,在個人的學術研究之外,人文學者在高校中的另一項工作就是面向大學生推進人文教育。本次論壇的第三個主題就是“青年學者與人文教育”,這場討論由楊立華老師主持,李霖老師作引言報告。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楊立華老師主持,李霖老師報告

李霖老師首先回憶了自己在學生階段的經歷。在李老師看來,大學教育對他的最大影響是懂得了放下偏見和成見去面對文本,而這一影響首先來自本科的通識課程。隨後,李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認為人文學科的本科教學宜通識,可以在研究生階段再偏重專業訓練,並給出了本科教學的三點建議。首先,應當儘量降低專業門檻,減少術語、公式、知識點,重在思路和方法。因為大量本科生將來並非是這一學科的從業者,本科的課程要滿足多數學生的需求。其二,要注重整體性。整體性並不意味著面面俱到,而是使學生感受到碎片背後的全景,從枝葉看到根幹。除去外部的世俗功利性因素,阻礙本科生進入人文學科的一大因素就是本科教學的課程設計不能完整地呈現這門學科的特色。其三,應具有某種普遍性。普遍性不是萬金油,而是給人以深層的觸動和啟發,使舉一反三成為可能。最後,李霖老師認為,青年教師對本科生的影響最大,雖然從短期看,教學的回報極低,卻是真正值得做的事。

在自由討論環節,各位老師積極熱情地分享了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感受。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老師們積極發言討論

孟琢老師認為,青年學者對學生的一些抱怨終究是出於知識分子身上不現實的完美主義。但是我們不應當對學生失去信心,也不能用代際劃分的方式給學生群體貼標籤,學生的熱情和認同始終是維繫人文學術繼續推進的重要動力。唐紀宇老師指出,學生聽課的需求實際上非常多元的,作為老師是難以也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訴求。因此,教師不應把學生是否認可作為衡量教學水平,甚至是學術能力的唯一標準。堅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推進既有的研究成果,努力做到“自明吾理”,才應該人文知識分子在教學科研中一直堅守的東西。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全景 | 會議現場

雷思溫老師承認,人文經典的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但目前的困境更多地在於,經典文本難以發揮應機式的感召,從而“點亮”並吸引這個時代最有智識的頭腦。這一問題最終要歸於經典與時代之間的張力,經典文本的既有解釋方式缺乏對時代經驗的充足解釋力。對這種困境的破局還需要青年學者的創造性努力。吳功青老師分享了自己教學經歷中的兩個感受。吳老師形象地描述了師生在教學之中的關係:老師既要高於學生,也要低於學生。老師在對本科生施行教育時先要低於學生,跟學生站在一起,理解學生的關切和焦慮,並儘量抹平專業術語和概念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文本之中的共同問題呈現給學生。但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嚴格訓練則是老師高於學生的面向。教育是帶有強制力的引導,在學生因惰性而懈怠時,老師應當用強制性的力量拉著他們上升。

圓桌會議

及閉幕式

下午4:50,本次論壇進入了第四個環節,在孟琢老師的主持下,各位老師以圓桌會議的形式對以上各個議題展開了自由討論。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自由討論 | 圓桌會議

張志強老師指出,本次論壇為各位青年提供了情感交流的機會,非常高興哲學研究所能夠提供這樣一個交心的平臺,使得青年同仁通過思想對話,形成情感共鳴。人文科學是面對人性和世界有限性的學問,青年學者在治學道路上會遇到種種限制,但接受這種有限性而不是拒絕這種有限性,並在生活和工作中一點點克服和超越這種有限性,才是真正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長,也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所謂“文化英雄”都有一種義無反顧追尋“唯一大事”的氣概,希望學者們一起共勉之。吳增定老師回憶了自己的求學和工作經歷,吳老師坦承,自己在大學工作的前十年度過了人生中最輕鬆愜意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但是這種美好時光只是特殊歷史條件下不可複製的產物,當下青年所面對的日益強化的學術科層制度才是歷史的常態和普遍現象。吳增定老師對青年學者和年輕學生提出了兩個建議和展望。首先,在進行學術規劃的時候要想清楚,對學術職業的利弊要有充分的權衡和認知,以免將來後悔。其次,一旦選擇以學術為志業,就要有面對挑戰的心理準備,認清體制的壓力,心理足夠堅強。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學術工作作為最具有精神創造力的正道是必然不會輕鬆的。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會場全景

孫帥老師認為,學術體制是人性的需要,“體制之外非神即獸”。但悖謬的是,今天的學術體制日益宰制學術應有的自由空間,結果無論學者和學生似乎都在為體制而活,學者拼課題和發表,學生拼保研和出國。但不管我們是否擁抱體制,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關鍵在於我們選擇為什麼付出代價,付出怎樣的代價。隨後,王正老師以期刊編輯的身份,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並指出如何使編研真正有機的合一是期刊編輯面臨的重要問題。他還指出,目前的學術評價體系看起來是學術期刊強勢而作者弱勢,但其實造成了學術期刊主動性不強的問題。他希望,學術期刊和學術界之間能夠在未來建立起更加積極的、動態的關聯,既讓期刊服務於學界,又能從學界那裡獲得反饋從而引領學術的發展。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現場討論熱烈

最後,韓驍老師與周丹老師分別發表閉幕致辭,對各位與會老師與會務人員表達感謝。楊立華老師總結並評註了以上的討論,並對“經典與時代”的主題進行了回應與闡發。楊老師高度評價了這次活動,認為它代表了80後青年學者的“代際自覺”:論壇是一個標誌,它表明青年學者已經具有了明確的時代責任感,開始有意識地接過前輩學人的接力棒,承擔屬於他們自己的學術使命。他勉勵各位青年同仁繼續在經典閱讀中汲取精神力量,真正發出時代的聲音。

下午6:20,在與會者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論壇圓滿結束。

文|萬岱

攝影|趙璧

編輯|康美慧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哲學動態雜誌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會議紀要|第一屆“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成功舉辦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黃佳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